-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五水共治情况调研-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五水共治情况调研-调研报告 (一)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是浙江省委政府在“八八战略”引领下基于浙江发展实际和绿色发展需要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在浙江省的生动实践。“五水共治”即扩投资又促转型,即优环境更惠民生,堪称是一石多鸟的重大举措,对于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二)美丽乡村建设现状:浙江省地处沿海,网河密布。且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台风,暴雨等灾害性气候频发,并带来大面积水体污染等问题。为改善水环境,2005年8月15日,时仍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论。2013年11月29日,在浙江省委十三届中全会上已明确提出将“五水共治” 作为水环境治理的重大方针。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生活垃圾的巨增,环境污染把这些美好的水资源都破坏了。白山里村有些企业的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河塘里,污染了我们的饮用水,还有的地方被村民到处扔满了废弃垃圾,这样不仅破坏了水资源,还严重地破坏了我们的生活环境,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例如,我小时候的白山里村,常年是山涧泉水从我屋前潺潺流过,全村人饮用这清水,淘洗在这水沟里。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村里开办了机械加工厂。排出来的废水没有经过处理,水沟的水浑浊不堪。给我们造成了极大的生活环境污染,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环境,个个苦不堪言,深恶痛绝,把我们这美丽的家园搞的山不青水不秀的村庄。 (三)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协同”工作尚有不足:协同治理的观念并没有完全深入到各类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中。主要表现在政府在机制和制度等隐性因素中忽视了治理实体的成长和成熟,忽视了治理机制本身的整合和协同作用。另外,政府在调动企业、公众、非政府组织的过程中未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参与机制,没有广泛地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政府与公众的主体地位依然存在显著的不平等。 二“河长制”工作机制不完善: “河长制”明显表现出工作制度不完善、总体规划不强的问题。河长的工作时有重叠、秩序紊乱,河长的权力和责任不明确。同级别的河长、民间河长与正式河长等的责任划分不清晰,时常出现越权办事或不及时办理等情况,“九龙治水”依然一定程度存在。另外,不同行政区划的各河长的管理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治水的专业能力有限,缺少上岗培训环节。 三 政府不够透明,信任仍待建立:“五水共治”经费的透明度并不高。就具体工程实施情况来看,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通报只公布了经费总额,并未公开具体的经费使用流向。还有另外4个项目严重滞后,但通报中也只是做了月度完成率的数据公布。且自2017年6月起,浙江省水利厅就不再发布“五水共治”水利建设简报。 (四)美丽乡村建设对策建议 一:改进“五水共治”的协同治理机制:在缺乏“共治”的政府部门中自上而下成立各级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即“共治”小组,在静态的“治理”五组中再添“管理”一组。另外,在组织专家小组时也应成立“共治”小组。各项治水专家组的组员应专攻其对应组的水治理问题,而“共治”小组的成员应具备扎实的管理科学知识储备。各小组应定期召开集体会议,各组专家轮流交换治水和管理意见。 二:形成“河长制”的制度化管理:逐步将“河长制”纳入法治,保证河长作为治理主体的自由和法律地位。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也应征求群众意见,为更高效、全面地向乡镇一级推行河长制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细化“河长制” 法规,明确河长的职能范围和要求,进一步明确河道总体巡查过程中的硬性检测指标、主要目标和相关程序。另外,还需对河长建立起科学的考核机制,具体考核监督的方法、过程、惩处措施也应纳入法治化轨道。 三:深化公众参与,协同治理:第一,开展人人参与、转变观念的人心工程。有必要开展普及教育,推进与水环境治理相关的志愿者活动等。深入群众队伍进行宣传,将宣传内容具体化使民众可操作;投资绿色项目、倡导绿色出行方式等。 第二,完善工作制度的链接和网络组织的链接,增加协同治水工作过程中的规则性。 第三,还应转变权力机制,适度放权。如部分治水岗位可采取民主选举制度,竞争上岗。推进“治水官民众选”的政治宣传,以充分调动民众参与治水的积极性。 从自我做起:一、争当“五水共治”的宣传员。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发挥纽带作用,传播节约用水、科学护水的理念和知识。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方式,普及治水方法、宣传治水成效,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让“五水共治”全城接力。 二、争当“五水共治”的好榜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细微之处抓起,并号召村民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美丽家园而努力,如:散步时带个垃圾袋,随手捡垃圾,不让垃圾污染我们的河流和我们生活的环境。家里的废水可循环利用,用来冲厕所或浇花等。或以发问卷的方式让小区及社会上仍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引起注意。三、争当“五水共治”的作用先锋。积极为“治水” 献计献策、出资出力,踊跃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贡献青春力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参与我市青春助推“五水共治”、 “小手牵大手共圆治水梦”等行动,形成治水合力,让“五水共治”全员行动。 四、争当“五水共治”的监督员。对向河道排污、倾倒杂物、损坏治水设施等行为说“不”,及时规劝并制止浪费、污染水资源等不良不法行为,通过正规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不文明行为和违法现象,构建全民监督机制,让“五水共治”全民监督。 从文化的深度看,治水就是抓现代文明树新风。水,不仅是资源要素,也是文化元素,是文明之源、文化之源。治水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灿烂的灵魂,浸润着人们的心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精神意志和智慧能力。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让人们懂得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强调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如果大家切实从增强全社会的亲水、爱水、保水意识抓起,继而从日常节材、节电、节煤、节油、节粮的良好习惯做起,就一定能掀起一股节约、节俭的新风和正气。 中央对五水共治的指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这几年,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什么问题突出就突出解决什么问题。2013年初,针对浙江省多地环保局长被“邀请”下河游泳事件,加上浙江卫视“寻找可游泳的河流”大型节目的推出,我们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铁腕治水攻坚战,重点抓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全省清理河道和清洁农村行动,建立“河长制”等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以治水为突破口打好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取得初步成效。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美,因水而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浙江之源。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浙江的经济发展了,可水环境却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江南水乡,为找到能游泳的河流寻寻觅觅;平原水网,不时为饮用水被污染的传闻困扰。一辆苯酚槽罐车在新安江泄漏;多地市民相继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乍看似笑谈,细思之下,是群众对污水横流的痛心,对清清河水的留恋,对全面治水的期盼。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了“五水共治”决策: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并明确提出,要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实质上,抓“五水共治” 倒逼转型,结合马克思主义原理,我认为是由客观发展规律、特定发展阶段、科学发展目的决定的。水是生产的基础,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水体水质,治水就是抓转型;水是生态之要,气净、土净,必然融入于水净,治水就是抓生态;水是生命之源,老百姓每天洗脸时要看、口渴时要喝、灌溉时要用,治水就是抓民生。我们可以这么说,“五水共治”也就是一石多鸟的举措,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抓治水就是抓改革、抓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任务迫在眉睫。 因此,我们需要发动各行各业助力“五水共治”,为“五水共治”行动做出一份绵薄之力。在“五水共治”攻坚战中,广大志愿者是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强大的志愿者们不约而同地在用言行举止,传递“全民治水”的正能量。 “五水共治”告诉人们,科学发展必须坚守住一个底线,就是不能污染环境,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这不仅仅是口头上讲讲和强调就可以了,要动用我们全部的优势、力量、元素来守住这个底线。我们一定要抛弃“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错误观念,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观念。“五水共治”仅仅是我们全面治理环境的开始,我们的目标追求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建设美丽浙江。这才是一个更高境界的追求。“五水共治” 重大实践刚刚全面展开。我们在收获实践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必然也会收获其贡献的创新理论成果。重大实践必然伴随着创新理论成果。这就是一个规律。涓涓细流汇成海,点滴努力结硕果。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参与“五水共治”行动,努力打造一个青山绿水的美丽乡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