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数学预习提纲的编写定位与预习之后的教学设计的重组
数学论文之数学预习提纲的编写定位与预习之后的教学设计的重组 一提起预习,许多老师就会进入一个误区,即认为预习也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就没有事情可做了。实际上,预习和课堂学习一样,有着一般的步骤和方法,教师要向学生提供预习的操作步骤,以便学生有模可循。因此教师对预习提纲的设计,成为学生是否能够有效预习的前提。 在编制预习提纲的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预习提纲要可操作 预习提纲中的每个问题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可以用“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等来引导学生把预习落实到实处。 二。预习内容不宜过多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预习的内容不宜过多。可紧扣教学重难点中的某一关键点的突破进行设计,使学生愿意完成。千万不要在预习时让学生把书上相关的练习题都做完。 举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 《认识平行四边形》预习题纲: 1.找出几个在生活中见到的平行四边形,自己想办法用不同的方法做出平行边形。观察你用不同的方法做出来的平行四边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请写出来。 2.认真阅读书上第44页的例题,读懂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在例题中再试着自己画一条高,你怎样向同学们介绍画高的过程呢,试着说说看。 3.关于平行四边形,你还有哪些发现? 《认识梯形》预习题纲: 1.在生活中寻找梯形,自己用不同的方法做出梯形。将梯形和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写出它们什么区别? 2.认真阅读书上第47页的例题,记住梯形各部分的名称,指着梯形图说一说。尝试完成“试一试”和“想想做做”1。 3.你还知道关于梯形的哪些知识?怎么知道到的? 三。预习提纲的编制要从学生的视角去解读 预习提纲在编写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偏差,要有针对性地引导思考。 在《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的预习提纲中,我先是这样编制的: 1.先认真阅读书本第106页,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告诉自己看懂了什么? 2.第二遍阅读,读懂: (1)从例1中的省略号中你看出什么?a和a×3分别表示什么?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 (2)通过预习例3,你知道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可以怎样简写? (3)尝试完成书本第107页的“想想做做”1。 3.你还有什么想问的? 后来在试教之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尝试完成“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这一题时,居然都错的,他们没有理解“省略乘号”的含义,都把乘号改写成小圆点。还有一些学生完全没有用心看书,把数写在字母的后面。 于是,我把预习提纲重新进行了修改: (2)通过预习例3,你知道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可以怎样简写?有几条规定?请举例说明。 (3)书本第107页的“想想做做”1题目要求中的“省略乘号”是什么意思? 请你按要求把这一题尝试完成在书上。 (4)为什么只要求“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简写呢?请查资料寻找答案。 这里增加让学生去查资料,是为了让他们逐渐明白学习的途径有很多,不仅限于课堂,同时构建主动求知的心理内驱力,为自学能力的养成积蓄力量,对于省略乘号的原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四。预习方法要因材而异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预习的方法也不相同: 概念课重点采用阅读理解法预习,注重阅读的指导,可让学生用笔画出关键的词句。比如上面《用字母表示数》的预习提纲。 计算课重点采用尝试练习法预习。 如《乘法分配律》第二课时预习题纲: 1.用字母a、b、c表示乘法分配律。 2.认真阅读书上第56页的例题,说说简算的依据。这里的估算和竖式计算有什么作用? 3.尝试完成:简便计算 43×201 46×12+54×12 4.口算48×2,它可以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 几何形体课则适合采用实验操作法预习。如上面的《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预习提纲。 总之我们要指导学生学生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选择和应用恰当的方法进行预习,切忌把预习当成大量地做练习题。 学生在预习之后,教师如何有效地调控教学课堂又成了一个现实的问题。下面就用一个课例来直面这个问题。 点击现场: 这是六年级下册《转化策略》的教学现场,课前根据学习活动单进行了预习。 在交流了转化策略在生活学习中的运用之后,课件出示: 一个菜农把一块地面积的 种青菜, 种花菜, 种芹菜, 种菠菜。他一共用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学生列式: + + + 师:你打算怎样计算? 生异口同声地:用1- 师一愣:看来同学们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那么如果把这块地继续分, 种黄瓜, 种茄子。这时求一共用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又该怎样列式呢? 生: + + + + + =1- = 师:1- 中的 指什么? 生:…… 师课件出示正方形图,然后划分出各块的面积,最后得出 是空白部分。 反思归档: 在当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的推动下,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已经成为数学学习中很热门的形式。 本节课中,因为学生通过看书,知道了 + + + 这一类加法式子可以转化成减法式子进行简便计算。可是学生真的理解了这样转化的依据了吗?实际上学生仅仅是关注了知识的结果,而对结论所经历的过程却没有太多的关注,给人以表面的迷惑,似乎他们真的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可是事实上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这从后面教师的提问学生不能即时作答中我们可以发现。 难道真的是预习“惹了祸”吗?那么这样的预习还要不要? 答案是肯定的,预习还是要的。问题出在哪儿呢?我想还是在于教师预设中没有把学生可以出现的情况事先作一个预测,心中没有拟定出不同的应对方案来应对所造成的。学生既然已经预习了,就应当预料到在课上学生会直接给出结论的现象,这时我们应当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让学生解释论证结论上面。如果教师适时追问一句“为什么可以这样转化呢”,就把问题再次抛给了学生,使得学生不得不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度思考,这时再次引导他们看书,相信学生一定会关注结论形成的过程。 其实教者在这一题的设计上很有引导性。书上是直接出现的加法计算式子,而教者把它放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得出,更有利于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表示这一知识形成过程。正是由于教者没有对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有效预测,课件中图形的呈现设计在后面,于是将思考过程延迟到后面,强拉进来让学生思考,虽然一样使问题获得解决,但也看出在学生预习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把握不到位。 我想基于学生对新知的预习背景,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作一些课前准备。 其一就是改变教学内容。学生既然对课本上的新知内容都已熟悉,我们不妨换一个相似的例题引入,或者换一种情境引入。 记得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第一课时的时候,事先也布置了学生进行了预习。预习提纲如下: 《乘法分配律》第一课时预习题纲: 请用字母a、b、c表示乘法结合律。 观察第54页的例题图,说说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说一说这两个式子的关系。模仿写两组这样的等式,尝试完成第55页“想想做做”1。 你觉得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你还有什么困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