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给学生插上创造性思维的翅膀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心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给学生插上创造性思维的翅膀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心得)

小学科学论文之给学生插上创造性思维的翅膀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论文 ‎ 刘裕萍 大岭山镇连平小学[摘要]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挥想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质疑   想象   感悟    创新   延伸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求知欲强,可塑性较大,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心理和生理基础。在这一阶段,小学生还未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模式,知识迁移能力形成速度快,阻滞因素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胆识,就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基本方法。科学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 给学生插上创造性思维的翅膀,让其自由自在地翱翔在知识的蓝天中。结合实际在科学课堂上如何有效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提出了一下几点做法。一、       在冲突中,寓教于疑     “疑”与“思”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学贵有疑,以疑启思。陶行知先生也有名句:“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课堂上设置或寻求教学冲突,在对比思考中得到能力提升,这是创造性思维训练之必需。教学冲突会使学生思维急剧撞击,聚合辐散,纵横捭阖,突发奇想,不断迸发创造火花。但现在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存在大多数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很少有提问问题的机会。课堂只讲现成的答案,练习题也只是重复已有的答案,从不要求学生问问题。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提问,包括练习题、思考题,提出课本乃至人类尚未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创新”。可惜的是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由于缺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老师,也就缺少敢于向教材质疑的学生。课堂上学生的大胆质疑对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在我们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同时,还要激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寻求不同的答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答案力求多元化、不求惟一。对学生的回答,只要是合理的,就给予表扬鼓励。在这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于在其他同学面前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有人说“真正的好课应该越讲问题越多”是不无道理的。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我在课堂中常常是这样设计:一: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二:你想研究什么?三:你准备研究什么?四:请你(你组)来交流研究的发现。例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动植物》一课时,课前我带领学生到学校旁的小花园去寻找动物和植物,那天早晨恰好大雨过后,学生发现了许多蚯蚓。“蚯蚓有眼睛吗?”“‎ 它是吃什么东西的吗?”“为什么下过雨后蚯蚓会爬到地面上来?”“蚯蚓断了以后还能活吗?”……一个个问题使我应接不暇,学生对蚯蚓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我便及时引导学生:“关于蚯蚓你还想知道什么?准备用什么方法研究?运用哪些工具?”。接着,教师抓住探究的专题,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做实验,得出结论。在这一节课,学生有着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不仅获得了新的知识,也领略到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同时还培养了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鼓励孩子积极发问,孩子提出问题的同时,就是在动脑筋,思维在积极的活动。教师不要因为怕麻烦而不理学生,更不要压制和训斥学生。孩子提出疑问是认识深化的表现,也是创造发明的开始。通过提问可以从不知到知,从知道到知道许多,越问越聪明。教学冲突是师生双向交流和谐共振的一种体现。作用在于:之一,冲突使学生乐于投入,有参与意识,激发创造热情;之二,冲突使学生创造性地吸收、处理和加工信息,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力度;之三,冲突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智力上不断跃进。二、在想象中,寓教于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可见,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就是从人们幻想造出飞鸟的翅膀而开始的。幻想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并且还能激发我们作出努力,去探索,创新。幻想是构成创造性想象的准备阶段,今天你幻想中的东西,明天就可能出现在你创造性的构思中。例如:在教学《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课,我让学生思考宇航员到月亮上去考察时,应该给宇航员准备那些装备?同学们真的当起了设计师,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要接一个氧气袋,我想制造一种象气球一样的压缩氧气件;还有的说:月亮上没有大气压,引力也很小,我就把食物、水压缩后装在胸前,要吃喝就用手捏一下……有些想法还是不切实际。若在传统型课堂上,学生头脑里的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早就被老师认为是“给老师添麻烦”,“捣乱课堂”的表现。但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这正是引发学生进入探索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面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要充分给予关注和肯定,表示出积极的支持态度,让学生内心激起了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现在的小 学生都有很强的竞争欲和表现欲,面对他们对同个问题,表现出不同观念和见解的争论,正是引导他们展现健康的竞争欲和表现欲的极好机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把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有效地探究,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的成功之旅,从中感受科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探究成功的喜悦。三、在挫折中,寓教于悟。              人的成长是一个尝试、经历磨练和失败,最终变聪明的过程。在科学教学中,面对学生的挫折,教师要把挫折看成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并运用形形色色的“挫折”资源,引导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探究过程中困难、挫折、快乐,让学生在挫折中发现、感悟和创新,从而让“挫折”成就精彩课堂。创新离不开学生的自信心,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力,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决不可能有创新的想法。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但学生遇到较难完成的任务时,教师应给予鼓励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自信。哪怕是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微笑的点头……‎ 都可以使学生信心倍增,攻克难关。在学习《水面的秘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验证水的表面有张力,我设计了一个利用水的表面张力让回形针浮在水面上的小游戏,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没有成功,渐渐的有些学生就对结果产生了怀疑,他们觉得让回形针浮在水面上是不可能的。这时我鼓励他们失败了没关系,主要就是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再进行实验,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最后有些小组通过反复试验成功了,他们十分兴奋,为自己的坚持而高兴。实验表明,这种让学生自己走出困境悟出真谛的结果,不仅没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错误痕迹,相反,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使他们懂得了如何通过实验纠正自己的错误判断,从而对科学规律的正确结果也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另外在科学课堂中也应培养学生的坚韧性。没有坚韧性,任何创新想法都不过是空谈。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经得起挫折的考验,让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在挫折寻求解决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 在挫折中发现、感悟和创新,不仅反映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更是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挫折并不是一文不值的,它反映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它其中总会包含着合理的成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正确对待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挫折,并且要巧妙、合理地利用“挫折”‎ 这一教学资源,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在挫折中发现、感悟和创新。四、在开放中,寓教于新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需要有创新精神,具有创新精神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品质。有的见解不同凡响,有的产品独领风骚,有的科研处于领先地位,都在于思维的深刻与开放,不断创新。在科学教学中,只要是学生自己能够观察看明白的,要指导学生自己看;只要学生自己经过思考能够设计的实验要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只要学生自己能够实践的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只要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创新能力是和动手实践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观察、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契机。当学生设计好的观察、实验准备付诸行动和实施时,他们产生浓厚的热情和冲动。而当他认真思考、想出来的事情能做到、能实现时,就会进一步激发其创新的兴趣和潜能,引导他们去创造。因此,落实观察、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例如:我在教学《热胀冷缩》一课中,学生在研究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时,我先让学思考实验的方法。有的学生认为在玻璃管口涂上一层洗洁精,观察洗洁精的变换情况,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在烧瓶上塞上细玻璃管的塞子,将管口倒插在水中,观察水中的气泡或水槽的水进入管中的情况,有的学生认为在玻璃管上套上一个气球,观察气球的胀瘪情况……‎ ‎,我没有直接肯定学生的方法,也没有告诉学生怎样去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自行探索,自己想办法努力去做,随着一个个实验的成功,得意、兴奋、自豪等表情明显的写在同学们的脸上,情趣盎然的实验活动,既满足的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又使同学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思维潜能和操作潜能,并不断的触发着学生创新的火花。这不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中所期盼得到的教学效果吗?五、在开拓中,寓教于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因此,不要把课堂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当一堂课进入尾声时,学生们虽然已经获得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但只停留在此层次上是远远不够的。此时,在课外继续研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探究拓展活动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应根据科学课的延伸性和生成性,教师应给学生提出一些应用性和创造性无止境的问题和任务,以促使学生把探究活动延伸到生活中去。通过课外延伸活动,可以培养的科学探究兴趣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的意识,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而这种延伸的平台就是孩子们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发挥的舞台。例如:在教学《常见的力》中介绍了生活中的重力、大气压力、浮力等等几种常见的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更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在课后我特别布置了一项实验探究任务——‎ 让乒乓球沉入水底。这个任务和上课时乒乓球浮在水面的实验形成了反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就需要学生考虑应用上课时学到乒乓球所受到的大气压、地球吸引力、浮力等等因素后的理论并联系实际,通过大胆的想象,进行创造性实验。通过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丰富了他们的科学知识,也有效地开阔了学生在科学方面的视野,使他们更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这样,既深化了课堂教学,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他们的兴趣、特长在实践研究中得到了培养。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方面的工作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总结。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靠一朝一夕、一两节研究课便能完成。在教学活动中,只有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以他们自身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动机为基础,去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才能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2 、张德秀:《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薛根生主编《小学教师科研论文导写》4、《走进中小学科学课——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美]大卫·马丁长春出版社 200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