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参与课程改革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参与课程改革 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参与课程改革 冷水镇中心学校 刘丽 摘 要: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交往是教学的本质,互动是交往的途径,只有按照师生互动的思路去组织教学,才能深刻地把握新课程教学的本质,使新课程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参与课程改革,我认为具体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重视师生交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二要改变教学模式,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三要改变学习方式,实现教学的多向“互动”。 关键词:交往、参与、互动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交往是教学的本质,互动是交往的途径,只有按照师生互动的思路去组织教学,才能深刻地把握新课程教学的本质,使新课程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作些粗浅探讨,谨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重视师生交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可以说,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并非一般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交往,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包括师生间的交往和生生间的交往。 交往的本质属性就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现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源泉,有时候倒成了教育的阻力。 要看到,当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仍然存在严重的教师中心主义,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不喜欢政治课,甚至对教师产生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使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的难于达到。因而,在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中,改变师生关系是焦点。通过交往,重建人道、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关爱,同时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建议,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而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形成,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情感体验。况且,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再则,交往昭示的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简单相加。传统和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合作性意义的建构,师生之间充盈着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需要的和谐气氛。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浪费时间,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的促进者,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提高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二、改变教学模式,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政治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两重的参与重于一吨重的说教。”如能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通过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合作探究等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其教学效果肯定远远胜于教师的灌输。因此,政治教师必须努力探索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淡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威身份,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与老师互动交往中体验到平等、自由、信任,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参与思想政治课的整个教学过程。 必须看到,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其能否积极参与以及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参与程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有鉴于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平时我们在课堂上的提问常常是“听懂了吗?”“会不会?”“对不对”等,学生也常常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懂了!”“会了!”“对了”等,这不是本质上的 “参与”与“互动”,达不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所以,政治教师在组织教学及与学生的交流中要重视激励艺术,要能够提出富有思考性、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要设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在交往、互动中把问题一步一步引向深入。若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回答得正确、完整,则必须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若学生回答有误或不完整,则应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找出问题并纠正,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建构新知识。总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政治课教学应该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况且,教者与学者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不仅有利于学习者对不同观点的尊重,达成共识和接纳,并对问题形成多角度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具体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 三、改变学习方式,实现教学的多向“互动” 新的课程理念呼唤学科教学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思想政治课教学也是如此。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一背诵一练习一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意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正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正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是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政治教师对学生要求是倾听。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特征,难于适应新的学习。所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同时要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这样,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种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真正处在师生交往的互动过程中。 不可否认,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许多教师已经深深地意识到:“ 任何知识都不是靠外在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师生在各种互动过程中,调动起学生自身的各种智力性和非智力性因素,从而产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已经开始注意到师生互动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但对生生互动还是关注不够,而后者正是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之关键。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以人际互动为中心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各动态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它既包含师生互动,又包含生生互动,而且这种师生互动绝不仅仅是教师启发学生的“动”,它还包含学生对教师的“促动”。要形成生生“互动”的教学局面,政治教师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促动力和吸引力,要善于用富有激情的话语、生动有趣的讨论题、精湛的教学艺术和自己的人格魅力等去吸引学生,以引导和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热情,否则,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就无法得到保障,教学中的“互动”就落为空谈。其次,教师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合作精神,关注班集体融洽学风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来“催化”学生之间情感的交融、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惟有如此,才可能出现教师与学生个人、学生学习小组、全班学生、学生个体之间、学生学习小组之间、学生个人与全班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并能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间的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努力实践,积极探索,力求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更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为实现新课程的目标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