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信息技术(心得)之基于多媒体作品制作的教学方式探索
信息技术论文之基于多媒体作品制作的教学方式探索 【摘要】学习活动不是在一个设计好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环境里获取信息的过程,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们切实参与了各项学习活动时,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得到很大提高。本文探讨了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下,高校师生如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高效教学活动,创建一种基于多媒体作品制作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多媒体作品制作 教学方式 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活动不是在一个设计好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环境里获取信息的过程,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们切实参与了各项学习活动时,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有很大提高。但是,现在许多课程都只侧重于传输知识,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预先决定好所有或大部分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计划,然后按计划在一定时间内教完一定的内容。尽管有的教师也利用一些新的教学媒体,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如实验操作、小组工作或课堂活动等来进行教学,但是这些新媒体和新方式也只是用于加强教师讲课的内容或强化问题的答案。技术在这里仅仅只是说教式教学的补充,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多少年来,寻找新的传授知识和组织学习方式的道路上一直充满困难和挑战。许多教育研究者和理论家认为,教学法(包括教师怎样利用技术进行教学)不仅仅只是纯粹地传输信息。通常,单纯传输信息的教学方式是不会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老师给予的信息,根本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就使得学生过于迷信书本知识而不会主动应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与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刚入学时,就有一定的差异--学习动机、学习目标(有的可能与老师规定的相符,有的可能相差甚远)、知识背景、生活经验、资质和学习态度等各不相同。同时,他们还认为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造出学习作品,建构知识概念。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在高校本科生中进行了基于多媒体学习作品制作的教学方式探索。本文主要介绍我们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所做的各种工作和记录的一些资料,并分析了以学生作为多媒体作品设计者和制作者的新型教学方式的优点与不足,初步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下各自的角色和作用。 一、课程简介 我们开设的这门课程初步定名为"学习理论与实践",对象为高校所有本科生;开课形式为选修课,时间为一个学期,每周四节课;以施良方著的《学习论》、林崇德主编的《当代心理学习丛书》等为参考教材。该课程已经开展了三次教学:99年上下学期各一次,2000年上学期一次。 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是:讲授学习论的知识、方法;通过半年的学习,使每个学生认识和反思自己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经验与习惯;克服学习的障碍,激发学习创造性,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尤其要使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在交流与协作中学习;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地学习;学会在研究和创造中学习。 该课程的教学评价指标是:(1)对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热情和参与程度的评价;(2)对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成果、收获与发展的评价,尤其要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与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发展;(3)对一系列教学文件和教学资源建设与发展的评价;(4)对教学经验总结成果的评价;(5)对信息化环境下学习、课程、教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评价。 二、研究引导 当今教育存在的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学生不会学习。大学生虽然经过了十多年的学习,但还是不会学习。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连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怎样让大学生学会学习?如何探索一条适合信息社会大学本科生的教育和学习模式?本着这样的初衷,我们开始了研究工作。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了一些问题,归纳如下:学生对真正意义的学习概念了解多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他们在学期末完成的作业揭示了他们真正的学习情况吗?学生需要学习哪些技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最满意的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起什么作用(例如教师要花多少时间给学生讲课,何时给学生提供所需信息,怎样给学生个别辅导,何时与学生开展讨论等)?这种学生作为多媒体设计者和制作者的教学与学习方式的优、缺点是什么?还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这些问题引导着我们不断进行研究。 三、教学研究过程 (一)研究步骤 1. 专题设定 我们经过协商讨论,并参考了学生的意见,把这门课分为六个专题,分别是: (1) 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革命 (2) 什么是学习? (3) 学习活动的结构和规律 (4) 学习类型与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5) 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 (6) 学习评价与学习效率 2. 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学生自由分配组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组成专题研究小组,开始进入技术学习阶段的学习。这一阶段为期两周,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Word、Excel等基本文字与表格处理软件以及FrontPage、Dreamweaver、Flash等网页制作软件。我们先集中给学生上一次技术课,介绍这些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其余的时间全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由于学生水平不一,学习进展差异较大。但每个组学习积极性都非常高,计算机操作熟练的学生自告奋勇教那些技术不好的学生学习电脑操作和软件使用方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精神在这门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第五周开始,各专题研究小组开始进行第三阶段--理论学习阶段的学习。这一阶段为期六周。学生在这一阶段开始阅读我们给他们推荐的相关学习理论书籍,深入分析各派学习理论,做好学习笔记,把自己的观点和收获添加到个人学习网页中去,丰富个人的学习作品。第十一周后,学生开始了本课程与各专业整合研究阶段。选修这门课的学生以系为单位,组成专业研究小组,根据本系的特征,结合我们这门课程,进行研究,并创作出各专业小组的作品--学习网页、录像、专业论文等。这一阶段我们规定为七个星期。在第三和第四阶段,我们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自教的方式。各专题或专业研究小组的学生认真阅读我们推荐的书和资料,记下学习感受,备好本专题或专业的课,然后给其他学生上课,介绍他们的研究情况。教师参与各专题小组的备课活动,不定期和学生开展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进展情况。第四阶段的学习完成后,教师对这门课程以及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做出评价和总结,并评选出优秀学习作品。 (二)研究数据的收集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不定期与学生进行讨论,每周参与学生备课等方式,获取了大量有用的信息。例如在讨论时,学生会诉说近期有了哪些收获,在哪些方面还弄不明白,或教师应该在哪些方面多给学生指导或帮助等;在与学生共同备课时,学生会积极告诉我们他们在专题研究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例如找到了哪些新颖的信息;运用哪些媒介来讲课才能更好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怎样去搜集与自己主题有关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利用哪些技术手法来创作自己的作品等)。 我们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反馈信息、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及学习进展情况等都做好了记录,并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每次指导老师与各专题组的学生备课时,会给他们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并建议他们使用哪种新颖而有效的讲课形式。教师通过与学生开展讨论、对学生进行访谈,获得了更多的信息。我们与学生讨论时,提供了以下几个问题供他们参考:1) 是否已经非常明确本专题的目标?2) 引用的例子和观点是否恰如其分地证明了自己的专题?3)对本专题的论述是否结构清晰、语言流畅?4 ) 自己学习作品中的图片、表格、链接、配制的音乐、录像是否与自己研究的专题一致? 5) 对这一专题的研究有什么创新和突破? 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们认真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并把个人的想法和观点添置到个人和小组的学习网页中去,一步步完善个人和小组的学习网页和其他学习作品。我对2000年上学期所有选修这门课的学生作了一次问卷调查,得到了下面的数据: 67.5%的学生懂得了真正学习的含义;75%的学生懂得了协作学习的重要性;100%的学生会使用FrontPage、Dreamweaver等网页制作软件和用PowerPoint来制作幻灯片;32.5%的学生知道如何运用价值标准来评价学习。 四、研究结果 1. 学生的收获 这门课程使学生懂得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含义、树立了学好其它课程的信心。有一个一年级的本科生对我们这门课非常感兴趣,但由于听课名额的限制,她只好旁听。她加入了第一专题组的学习与研究。但她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于是他们组一位计算机系的学生就主动帮助她学习。她学习积极性很高,进步非常快。在自己的学习网页里,她说"我懂得了自主学习的含义。我独立完成我的学习网页,这是我的第一张小板凳 ,虽然暂时不漂亮,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提高,将会有第二张、第三张……,而且会一张比一张漂亮、精彩"。那个计算机系的学生说道:"通过教其他的同学,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并且也知道了如何协调同学之间的关系,如何与同学进行协作学习。"各专题组的同学共同制作学习网页,共同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共同备课、上课,这既培养了他们协作学习的能力和与他人共处的能力,也提高了个人在信息社会的学习与生存能力。 这门课程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开始这门课的教学前,我们给学生观看一些他人的作品,让学生亲身感受这种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从而萌发创作自己学习作品的欲望。学生看后,学习积极性提高。有许多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计划中写道:"……完成个人主页,注意质量,做出一个有个性的个人主页,在本专题的研究中有所创新。"有的学生直截了当地对指导老师说,他们一定要在本专题的研究中超过前面的学生。于是,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他们认真钻研理论书籍,积极通过Internet搜查资料,兴趣盎然地进行专题研究。在进行小组集体讲课时,各小组的学生争先恐后,各出奇招。他们采用了说相声式、演小品式、讲故事型的讲课方式。抽象的理论,深奥的道理,经过这样的形式传输出来,给人的感受完全不一样,效果也就不同。通过小组共同备课和讲课,每一位同学都在与他人交流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2. 教师的作用 在这门课的教学里,教师课堂上课时间少了很多,但教师的工作量却没有减少,相对来说可能有所增加。因为教师得融入这种学习环境,给学生正确指导,记录好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教师在这门课的教学时间分配关系如下表所示: 讲授信息化的学习环境(第一阶段) 教学生学习技术(第二阶段) 教学生理论,组织学生讨论并与学生备课(第三阶段) 组织讨论会,给学生提供信息(第四阶段) 课程评价与总结(第五阶段) 第1-2周:4小时/周共计:8小时(11%) 第3周:3小时第4周;1小时共计:4小时(6%) 第5-10周:1.5小时/周共计:9小时(13%) 第11-17周:0.5小时/周共计:3.5小时(5%) 第18周:4小时共计:4小时(6%) 从上表可以看出:教师给学生进行课堂讲课的时间约17%,组织学生讨论,与学生共同备课的时间约占18%,其余的时间全是学生自学。教师不再象传统教学那样,是知识的灌输者,说教人,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导航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伙伴。 总结 在世纪之交,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学校教育应该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者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以便达到教学目的与知识结构的联接。我们对"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研究,旨在探索出一条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里如何开展大学本科教与学的道路,从而使大学本科生获得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提高自己在新世纪的生存能力。 未来的教育该向何处发展?怎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的学习与创新能力?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这门课程的研究只是一个开头,借此抛砖引玉,形成一股信息化学习环境下学生学习能力与生存能力研究的浪潮,把对新世纪教与学的研究推上一个高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