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浅谈"文史结合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论文之浅谈"文史结合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历史学为维护其客观严肃性、叙事公正性,史学语言往往显得机械呆板,缺乏生动形象性,因此不少学生虽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教科书;而不少历史教师在执教历史课程当中,也习惯于对历史知识进行简单的公式化讲解和分析,言必称“原因经过结果和意义”,看似科学实则干巴;学生不能不慨叹学习历史的枯燥与乏味,历史学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因此也很难得到落实与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青少年中产生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行动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①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自主意识与思维的批判性明显加强,认知过程和情感的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他们反感生硬的譬喻、简单的贴标签和纯粹的道德说教。因此,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文学对人的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和审美素质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也为广大青年学生所喜爱。所以历史教师应深入挖掘历史学科中俯拾即是的涵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关文学作品素材,或以文学的手段呈现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创设历史情境,丰富情感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寓之以情,进而晓之以理。被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称为“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②的《左传》,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③ 的《史记》,书中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我们犹如亲历,置身其中;书中许多人物,我们如闻其身,犹见其人。之所以这些优秀的史学作品能够生动入人心,形象于眼前,魅力的源泉就是史与文的结合,它们即是优秀的史学作品,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所谓“文史不分家”,文学只有通过描述历史也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才有深刻的内涵,历史也只有通过恰当的文学性描述,才能得到生动形象的反映。因此“文史结合”于学文于学史都是一种非常必要和有效的途径,从历史教学的角度来说更应如此,因为历史教学担负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而借助恰当的文学手段更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因此历史教学中,恰当地“文史结合”既有利于历史课堂的生动形象,丰富内涵,也有利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文史结合”法大致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用自己的文学性语言感受历史用自己的文学性语言教学历史,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自己用文学性的语言去描述、概括和感受历史。以笔者自己的一堂市内公开课《十月革命》为例:预习要求:1、对十月革命前的俄国,用文学性的语言一句话来概括;2、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写一首赞歌。这种预习要求学生很少见到,因此任务布置下去,学生非常积极,很快就交上了他们的作品。笔者进行了挑选,并录入课件。正式上课时,笔者首先以革命烈士赵世炎的《远望莫斯科》“我们站立在巴黎铁塔顶上, 高处不胜寒,一片茫苍苍。 翘首远望,遥指北方, 万千风光,令人神往! 听呵!列宁在演讲,人民群众在拍掌,《国际歌》响震云霄,欢呼口号声若狂。 看呵!满天大雪,无数红旗飘扬; 工农武装,打倒了沙皇,赶走了豺狼, 让我们齐声高呼:共产主义万寿无疆! ”同时交代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导入新课,以营造文学的氛围,同时渲染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声势。 对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用投影逐个显示他们的作品,署上他们的姓名,并要求该作者解释为什么这样写。如陈雅妮同学形容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块巧克力夹心饼”,意思是巧克力是黑色的,象征俄国统治的落后与黑暗,而夹心饼指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无产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和剥削,因此革命性强并成立了自己的政党;李梦同学则形容俄国为“拄着拐杖跑步的运动员”,意思是俄国尽管受到封建落后势力的束缚却拼命想赶上列强发展的步伐;陈芬同学形容俄国是“穿梭在老虎中的豺狼”,意思是俄国尽管是帝国主义国家中最落后的一个,却象豺狼一样贪婪具有侵略扩张的本性;李子寅同学则形容十月革命前俄国的境遇是“雪上加霜,火上浇油”,形象说明了一战使本来就落后的俄国又受到沉重打击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还有一位同学直接补充了一段他自己找来的形容俄国农民阶级悲惨生活的材料:“在俄国统治阶级成员的眼睛里,农民阶级是牲畜,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用皮条编成的两米长的皮鞭,只需一鞭即可使人皮开肉绽,于是成了沙皇统治威严的象征……” 这样一来,对于十月革命的背景,与直接用陈式的历史语言去干巴概括相比,学生自己更好地去进行了理解和感受。然后笔者又分别以“一道闪电划破长空”、“一声惊雷震惊世界”、“一缕曙光照耀天际”为题先后引出“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等内容,在“一缕曙光照耀天际”的标题下展示学生的“我为十月革命写赞歌”三例:(柯 来)你的出现,是一个句号,你的出现, 是一个逗号,你的出现,是一个分号,你的出现,是一个叹号。你力挽狂澜,自由为你孕育,你集思广益,民主为你滋润,你刚正不阿,平等为你哺乳。你是璀璨的翡翠,你是夺目的钻戒;你属于那辽阔的星空,你属于那广袤的大地。你的胜利,是我们永久的骄傲! (陶巧瑛)黎明我们驾着马车穿过冰封的原野红色的翅膀自黑暗中升起破晓而出的初阳撕裂隐晦的黑夜点点渺小的希望在光晕中浸溢“五四”的咆哮,”三一”的怒吼“非暴力不合作”的无谓坚持乘着十月的战车,呼啸前进 (林 瑶)荒芜的草原上孕育出一点火星迅速使草原燃烧风再大 ,雨再急也扑灭不熄滚滚浓烟冲向天空变幻成无影的战士灿烂的太阳把辉煌的阳光洒向大地生机勃勃,一切都在新生每一首诗该学生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在他们的解释中,十月革命的意义变得更加形象和丰富,也使笔者和听课教师惊异于他们的表达、阐述和感受能力!学生作品展示品析完后,笔者也适时插入了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节选“人道的警钟响了! 自由的曙光现了! 试看将来的环球, 必是赤旗的世界!”。最后再以师生共同朗读《远望莫斯科》结束了课堂。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十月革命的背景和意义在学生进行文学性描述的同时,也引导学生用要点式的历史性语言进行了概括和归纳。该课结束后,一位听课老师告诉了我她听到的学生走出教室后对该堂课的评价——“经典”,虽然学生言过其实,但至少说明学生还是喜欢这样的历史课的。一位听课的语文老师说,“没想到历史课还有这样的上法,给我们上语文课也有很大的启示”。上面所介绍的主要是学生自己用文学性的语言去感受历史,用自己的文学性语言感受历史还有一种形式就是教师用文学性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以更好地创设情境。如在教学《美苏争霸》一节内容时,笔者以这样的带文学性的语言导入新课——“二战结束后,世界舞台上崛起了两位巨人,他们,一个脚踏西半球,一个脚踏东半球;为争夺世界霸权,他们跨过太平洋,越过大西洋,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较量!平静时互送秋波,却又暗藏杀机;激烈处,但见剑拔弩张,刀光剑影!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感受发生在美苏两极格局背景下的 ”——引入标题《巨人与巨人的较量——美苏争霸三十年》。接着展现赫鲁晓夫1956年2月举办的美国记者招待会,标明苏联想和美国平起平坐,争夺世界霸权的意图,从而揭开美苏争霸的序幕。再以“ 国际风云变幻,且看龙争虎斗”的标题展现美苏争霸的三个回合即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以专家访谈,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了解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主要事件、基本态势、各自战略及与中国的关系;然后以两个思考题:1、美苏争霸过程中,互有攻守是由什么决定的?2、美苏对华态度的变化是由什么决定的?以作小结。同时,以“在我的描述中抢答”的形式用生动详实的史料证据展现“柏林墙”、“苏联入侵阿富汗”、“越南战争”等事件的后果。如描述越南战争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血癌是它的后遗症-它毁掉了300万公顷的森林-它使200多万人丧生,100多万人流落他乡-中国政府为此出兵32万多人-美国政府为此耗资2000亿美元-这是二战后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战场在越南”以更直观地反映争霸的危害既损人又不利己,并过渡到下一环节——“但闻天怒人怨,试问争斗为何由”让学生讨论美苏争霸的根源。最后升华本节主题思想——“霸权几时休,恨悠悠,思悠悠……”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霸权主义?”教师再以文学性语言总结:“你争霸,我争霸,胜也罢,负也罢,输也罢,赢也罢,又有谁能真正赢得天下?!只要是霸权,就必然建立在别国痛苦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人民痛苦的基础之上,因此它也必将受到人民的唾弃,历史的惩罚!因为人类需要和平,需要发展!”这样一来,本节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的主题思想能够教好地得到落实和体现。我想,我们不防多多尝试一下这种用自己的文学性语言教学历史的“文史结合” 法,但要注意的是用文学性的语言要防止过分的夸张以至失实,不可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要以事实作为铺垫。下面笔者再介绍两种用“文史结合”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因这两种方法很多老师可能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用到,所以介绍简单一些。二、引入文学作品语言印证历史近几年高考试卷用引入文学作品语言的方式来考察历史知识的试题屡见不鲜,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入文学作品语言有其必要性。更重要的是恰当引入文学作品语言,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代背景,或叙或评、或描或画,互为印证,其作用和好处难以用几句话来概括,不同的场合会收到不同的效果。略举几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