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9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略谈历史教师的人文价值观
历史论文之略谈历史教师的人文价值观 略谈历史教师的人文价值观东莞中学 柴松方 523000关 键 词:历史 教师 教学 人文 价值观内容提要:本文作者以自身的实践与体会入手,从历史教育及历史教师的理念的现状入题,论述了历史教师树立人文价值观及用人文价值观念指导自己教育教学的思想和方法。正 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最近制订并颁行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前言中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①国家与有关专家通过这样一种指导性的教育指令--------新课程标准,赋予了历史教育与教师厚重的社会人文价值观培养责任。这是一个无尚的荣誉,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有人有这么一个比喻,说新课标是“菜谱”,教材是未被加工的“菜”,教师便是“厨师”。不难推断,要做好“美味佳肴”靠的不是“菜谱”而是“厨师”,也就是国家与专家的愿望再好,课标再科学,归根到底是要靠老师去执行与实现。那么历史教师如何才能担待起如此重任呢?我觉得,历史教师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文素养”的职责,首先必须自己要具有“人文价值观”,就是所谓的“欲人文社会,先人文自身,欲人文他人,先人文自己”,②用人文价值观来统领自己的教育与教学工作。率先垂范,走在人文教育的前沿。何谓“人文价值观”呢?“人文” 的含义现已达到共识,那就是思想与行为做事一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尊重与平等对待“人”成为谋事的出发点,过程的关注点,结果的体现点。当行为人将此作为自己观念与行动的指导思想与判断标准时,就可以说具备了“人文价值观”。历史教师用人文价值观统领自己的历史教学,要明白这是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和要求的,发挥与实现这个教育功能与教育目的是责无旁贷的。其一,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属性.历史学科是社会科学更是人文科学,它虽然记述与研究的是过去的事,但没有人怀疑它的现实功能、人文教化功能,此所谓“知往鉴今”。2003年11月24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后,有这么一段讲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善于从中外历史上的成功失败、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大计,提高治国理政的才干。”③总书记是从治国大计的角度来讲的,其实,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的现实,历史教育有着提升全民族人文素质、文化修养的特殊功能。我们常以“我们给后代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来用于警示我们今天的行为,其实“给后代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给世界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后代”,难道不是吗?决定“世界”好坏的不是“世界本身”,恰恰是“人”。当什么样的“人”决定什么样的“世界”的时候,“人” 的教育不就显得比什么都重要吗?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教育功能不能忽视,忽视了,是要付出沉重的历史代价的。复杂多变而又出人意料的国内外形势使人们坚信这句振聋发聩的警示:“新世纪向人类发出强烈的呼吁:用庄严的道德引导人类走向新的发展”。(华南师范大学麦志强教授语)而道德的重建有赖与教育特别是历史教育的功效。其二,历史教学的人文属性。与第一个问题相比,这一点同样重要,重要就在于历史教育的持续教育功效,并且直面一代代学生,如果历史教育真正被重视起来,义务教育三年连同高中三年,也就是每一个进入大学的成人可以受到至少六年系统的历史教育,不管怎样,但就六年的历史熏陶,其功效就是不可估量的。问题的关键是多年以来我们的课程标准、我们的教材、我们的教育与教学都没有去做或做的很不够。历史教学的人文属性主要是指历史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传递的不仅仅是一般的历史知识,而是历史教师在通过教材这种媒介传递特殊的人文价值观。“历史是会讲话的,要听得懂历史说的话”(南京大学历史教授钱乘旦语)历史教师就是通过教学让一代代学生能“听懂历史说得话”,从而起到“以史为鉴”之用。其三,时代呼唤人文价值素养。今天在中国讲“人文”,其实已经是相当晚了。众所周知,几百年前欧洲就已经有一个历时一两百年得的“人文主义(humanism)”运动,“人文”在西方等同于“人性”(human nature)“人权”(human rights)。而那时的中国却是封建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的时候,近代通过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努力,中国人终于摆脱了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但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站起来的中国人始终未能显示出做人的尊严,时至今日中国人是到了该讲“人文主义”的时候了。我们不否认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和成果,但也回避不了诸多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腐败成风、治安混乱、诚信危机、自私自利、人情冷漠、道德缺失、追逐名利、破坏环境等等,说到底就是一句话,人们人性淡漠、急功近利从而使得整个社会“人文环境”遇到严重地破坏,已有的优良的传统价值观受到严峻挑战。为其如此,重建与修补伤痕累累的社会人文价值观念,已经刻不容缓。历史教育作为人文社会重建的重要而又关键的工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教师的职责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其四,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改革第三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明确提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④很显然,新的课改力争与世界接轨,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已大为改观,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培养,其人性与人文化程度高了很多,这是一大进步,值得社会和所有历史教师高兴。今天,在社会加快构建坚实的人文价值体系时,历史教师尤其要走在前列,就是“先人文自身;先人文自己” 。用具体的行为师范与实践人文价值观念。做到这一点,我觉的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关注个体原则.这其实是一个伦理道德中的人性关怀问题,记得一个专家在讨论这个问题时,说了一个这样的假设,十分耐人寻味。让50个品德高尚的人和10个品德极坏的人居住在一起,一段时间后会怎样。结果只能是三种,那就是50个好人改造好另外10个人;10个坏人把另外50个人给带坏;谁也影响不了谁。其实我们都知道真正可能性最大的是第二种可能。为什么,教育的问题就在这里,不能丢掉一个,甚至不能忽视一个,更不能歧视一个,换一句话说就是不能使一个学生因教育的问题使其形成敌视社会的可能,社会治安不好绝不是多数人在犯罪,恰恰是少数人在犯罪,这少数罪犯就是敌视社会的那些人。关注个体,就是对每一个人负责,尽量消除危害社会的危险个体。美国有一个社会学家说“希望每一个家庭都有住宅,每一个心灵都得到教育,每一个人的智慧都有表现的机会。”⑤可以想象当“每一个心灵都受到教育”的时候,尤其是受到很好及公平教育的时候,这个社会会不美好?在此问题上,历史教育者更加要认识到自己肩膀上的责任。第二,面向全体原则.这其实是教育的社会道德与责任问题,“面向全体”是多年以来的口号,但整个社会究竟做到多少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一点可以肯定,今天的教育改革重提“面向全体”那是与时具进,与世界同步,应该充分肯定。“应试教育”就是典型的既忽视了个体又没有面向全体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必须面向全体已是不争的定论。今天,已不是“精英教育”的高中教育面向全体,也应该成为公识。因为今天的社会发展已使我们不得不全面确立“ 面向全体”的教育观。第三,开放与民主性原则。这其实是一个教育作风的科学化与道德化问题。开放显示的是教育者的自信与胸怀,民主则是体现对教育对象的尊重和承认以及关注。人性的平等论和现今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决定了老师的必备素质里应具有开放与民主的作风,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时讲:“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⑥这里的“教师素质”不可能不 包括老师的人文观念。老师教育理念的开放与民主更是人文价值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相信儿童人人可以创新”⑦这种相信就是一种尊重与民主,就是一种开放的胸怀与观念。儿童教育家孙云晓的著名观点就是“教育的秘诀真爱”,他在讲“真爱”的内涵时,就明确讲其包括“尊重、民主、爱心”。历史教学如何体现教师的人文价值观,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体现其程度。.首先,历史教学的准备。讲到这一点,可能有人会认为,任何课任何老师都会在课前去准备,这没什么两样。我所说准备至少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观念上的准备-----“观念指导行动”。以今天的教育环境,可以断言,没有人文关怀的观念,没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的观念,想上好学生欢迎的课、做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是不可能的。老师备课的时候是完全可以先把内容进行认真的甄别:学生一看就会的、学生可以自己完成的、老师需要详细讲解的。不用讲的去讲,学生可以做的你去包办,这就是通常讲的“出力不讨好” ,这就是要老师要有相信学生的观念,不要认为自己可以包办一切。内容上的准备,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同样是一节课,不同的老师却上出截然不同的效果,这就是典型的“同样的料做出不同味的菜”的例子,为什么会这样,这要是说到“玄”一点,就是“课感”问题,老师至于“课”恰恰象篮球队员至于“球”,好的球员与其说技术好还不如说“球感”好。而老师的“课感”真正的来源还是在于内容的理解与准备上,俗话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是这个意思。相信历史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听专家作报告,同样是课本的一个知识点,我们备课多少次都不会有什么新意,而经专家(有时候也可能是同事)一讲,顿觉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其见解新颖与独到让人拍案叫绝,所以内容的准备学问可大了。为此历史老师要使自己不断学习,开阔思路,以自己丰富而优秀的文化基础去挖掘历史教材的新颖而科学的角度、人文思想,用于培养学生,引领学生前进。 课堂形式、上课手段的准备上。“任何样的内容都需要一定的形式去体现”。作为引导者的老师在选择每节课的上课形式时要“因课而宜”,“因学生而宜”,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依内容、依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接受程度、现有的教学条件来设计,不要作秀,为形式而形式。,但要考虑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原则,不垄断课堂、不独占讲台。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营造和协与民主的氛围,为学生创设积极而快乐的发挥平台。其次,教学过程的民主性。歌德说过“人的价值以及他的快乐,都在于他有能力看重自身的生存”⑧ 教学的民主就是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因为“他有能力看重自身的生存”,也就是尊重学生的“生存能力”。广东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郭思乐教授在他的《教育走向生本》中提出教育“以学生为本”根本性的认识的三个论点“(1)“资源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2)“生态论”--------学生将在某种教育生态环境中蓬勃发展;(3)“现状论”---------现今的学生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⑨支撑郭教授观点的伦理理论基础便是对学生的信任与承认。理解郭教授观点的人都不否认,每一个观点的实现都离不开老师教学的观念及操作过程的民主性。那么,怎样的课堂、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民主的呢?操作起来至少是这样的:师生是平等的,老师是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课堂有老师讲也有学生讲;课堂有民主自由的气氛,学生发表意见不应被拒绝;学生能够完成的不需要老师去过多地讲;问题的提出、结论的得出也不一定是唯一的,或者老师的才是正确的;教材的内容和观点应是可以商讨的。等等。总之要使课堂上的学生是放松的,心情愉快的,因为要使学生“做事要心甘情愿,才会长智慧”⑩这就是民主的课堂,这样的课堂真的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也许这样我们就真的找到了教育的关键,正如克莱恩所说“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的简单了”。⑾ 再次,力争教学评价上的人性化与多样性。一个普通的老师是无法改变制度性的学科评价体系的,我们无奈于高考的冷酷,中考的无情,学校做法的不合理,但我们也有评价权力,如果你还在咒骂社会评价的没有人性,但你却不要再让你自己对学生的评价没有人情味。学生最直接获得的评价来源于是你的语言、你的笔下。珍惜与善用我们手中的评价“小”权,完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上不要吝啬你赞扬的语言,“赞美胜过任何形式的责备”。需知这“赞美”也是一种评价。一种能唤起学生持久学习动力的评价。一旦有可能就不要用死板的题目和无情的分数去衡量我们的学生,你可以用“优、良”来区分,不要轻易使用“差”字。我们用小环境去愉悦孩子们的心灵,激励他们前进。难道只有用分数才能肯定一个人吗?评价之法,理应多种多样,总之一句话,只要有此理念,不愁没有办法。即将开始的课改也会连评价制度一起改,但我们不能等,即使到那时也还要我们具体执行,与其如此,何不现在逐渐尝试先行呢?文章写到这里,让我记起了不久前看到的一个资料,说是“教育”的英语单词“Education”是由拉丁语“Educare”而来,拉丁语中的“E”为“出”之意,ducare为“引”之意,合起来即为“引出”。是啊,教育不就应该是老师“引出人的内在的素质和潜能吗”?在此,我们也比较一下汉语的解释,《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教育的:“教,上所行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教育主要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训的过程”。⑿难怪会出问题,原来差别早就奠定了,“引导”与“教”、“训”之不同本就相去甚远。不过还好,今天认识也不迟。那就让我们即刻开始,尊重与相信学生,用科学与善意的教学手段“引出” 孩子们的创造与智慧,用人文关怀唤出健康、上进、全面发展的下一代吧。 2003年12月7日于东莞中学 参考文献: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第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②《南风窗》2003年12月上期第5页期〈人的价值至上 人的权利至上〉③转引自《南方都市报》2003年12月4日《中南海里的历史课》一文)作者庄礼伟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第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⑤转引自《凤凰周刊》2003 年第33期⑥《普通高中 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32页 ⑦《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44页⑧转引自《宠爱自己》司恩鲁著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第135页⑨《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教授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第59页⑩自摘《广钦老和尚开启录》(转摘自《宠爱自己》司恩鲁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第113页⑾引自《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教授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第4页⑿〈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刷馆 1995年5月版 第572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