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高考改革新方案
陕西高考改革新方案 备考 xx 年陕西省考的小伙伴们, 是时候为自己的未来努力一次了, 从现在开始,每日一新闻,培养你的公职思维, * ,快快行动吧! xx 陕西省公务员考试时政新闻:高考改革方案的“概念化”误读 近 日,上海市相关部门向市政协部分委员通报了关于此轮 “上海 版”高考改革的相关情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改革内容是,以英语 为主的外语将退出高考统考,变为 社会化考试,有望打破“一考定 终身”。对此, * 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各地高考方案需待 * 总体 方案公布, 报经 * 审批后方可公布, 但不排除上海等 地已根据此前 公布的相关改革思路精神,先行制订方案草稿。 ( 《新京报》 2 月 13 日) 这再一次引起舆论对高考改革方案的关注。对于上海高考改革方 案,各种解读都有,包括英语退出高考、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打破 一考定终身、其他科目不考了等等。而实际上,这些解读都存在偏差 和误读。 英 语退出高考了吗 ?根本就没有,只是不像以前那样统一考试。 把不放在同一时间段考, 称为退出高考, 这会让人误解为英语不考了。 媒体的报道, 细读全文也很清 楚,说的是英语退出高考统考, 只是, 在“标题党”盛行的社会环境中,简单称英语退出高考,必然会以讹 传讹,误导一些不明就里的家长。对于高考英语改革,更 确切的表 述应是,调整英语科目考试时间。当然,这一描述听上去改革力度远 没有“退出”那么大,所以, * 门愿意选择“退出”这个概念,媒 体也愿意这么报 道。英语退出高考统考,还给人这一科目的重要性 比数学、语文低了的感觉,但其实,只是调整考试时间、考分同样计 入总分的英语,重要性一点也没降低。 一 年多次考就是考试社会化吗 ?其实不是。真正的社会化考试, 是社会中介机构组织, 由招生学校自主认可、 学生自由选择参加的考 试。这一考试的功能不是选拔,而 是评价,学生可用这一成绩去申 请大学。比如,美国的 SAT,一年考 7 次,每次考试成绩都有效,考 生可以最好的一次成绩,申请大学,大学独立、自主招生。简 单地 说,只有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评价才可能成为社会化考试,如果高校 依旧集中录取,所谓的社会化考试,只是形式上的社会化。 很 自然地,这样的一年多次考,最多从以前“一考定终身”,变 为“多考定终身”,减少一次考试的偶然性,但也增加考试成本和考 试负担——从多次考试中选择最好 的成绩计入总分,再排序投档录 取, 这能改变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格局, 减轻学生的负担吗 ?多年前, 当有专家谈到一年多次考的设想时, 就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将 “斩首” 变“凌迟”。 除 了语文、数学、外语的其他科目,按照方案,可能不计入投档 分,而只是看测试等级。有人会说,大学可根据不同专业提出不同的 学科与等级要求,可问题是,在目 前的按计划集中录取规则之下, 如何做到这一点 ?如果继续保留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英语社会化改 革、一年多次考、其他科目计等级,都很难起到改革的实际效 果, 而会滋生出新的更复杂的问题来。学生的压力、焦虑非但不能减轻, 反而会增加。 只 有打破集中录取制度, 这些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这就要按国家 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 * 决定提到的高考改革思路,推进考试、招 生相对分离,离开了招考分 离,高考科目改革、分值改革,都没有 多大实质价值,我国过去 10 多年的高考改革实践已充分证明,招考 分离才是改革的出路。 因 此, 建议高考改革, 应该以招考分离为原则来设计具体的方案, 如果落实这一原则, 根本无需地方出台自己的方案, 同时, 科目改革、 分值调整,也不是政府部门的 事,而是考试机构和招生机构的事— —大学会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 提出招生要求, 明确考生要提交哪些 成绩、材料,而社会考试机构则根据大学的招生要求,提供 考试评 价服务,有统一的知识能力测试,也有学科水平测试,学生可根据自 己选择申请的学校要求, 自主选择参加哪些测试, 这样的考试和招生, 才能让基础教育真 正摆脱应试教育。 ( 熊丙奇 ) :陕西人事( sa.off. ) 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 * ”重要 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 “三个面向” 的指示精神, 认真落实《 *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 * 《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纲要(试行)》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立足我省实际, 积极稳妥地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 努力构建特色鲜明、 充满活力、 富有时代特征的陕西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全面提高我省基础教育的 质量和水平,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 质的劳动者、 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为陕西实现跨越式 发展和构建西部强省地位提供有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实际,正确 处理好课程改革目标与现实可行性之间的关系,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 态度,客观、科学地对待和处理课程改革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在实践中积极主动、 创造性地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坚决防止 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 (二)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我省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 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 在全省同步进行改革的前提下, 应区分不同地 区和不同学校, 允许差异化的发展, 各地、 各校应根据各自不同情况, 因地制宜的开展新课程实施工作。 (三)以校为本的原则。普通高中是新课程改革的主体,各级教 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尊重普通高中在课改工作中的自主权和首创精神, 切实做到 “以校为本” ,充分发挥学校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积极探索以学校为基地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形式。 (四)科研引领的原则。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 的工作,需要坚实的教育科研支撑。要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对实 验工作进行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调动和保 护广大教职工实验新课程、 探索新课程、 研究新课程的热情与积极性。 三、目标任务 (一)结合陕西实际, 创造性地实施国家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 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努力构建具有陕西特 色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探索普通高中 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有 个性的发展,满足陕西 * 发展的人才需要。 (三)探索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方式与途径,提高新课程实施 的水平,为国家新课程的实施、推广、完善和发展提供实践经验,为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完善提供实证性 意见和客观依据。 (四)构建我省高中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机制,提高各级地方 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学校建设与管理课程的能力, 开发多样化的课程 资源,逐步建立以校为本、 联校开发与共享课程资源的机制,营造课 程实施的交流平台。 (五)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和学 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探索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创建 学校新的课程文化。 (六)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程理念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和 教学水平监控体系, 建立学生学业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的 评价制度,探索建立与高中新课程相配套的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七)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形成与新课程 实施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促进全省普通高中教师的专业化发 展,提高全省普通高中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八)以课程改革为动力,加快普通高中的优化组合,推动全省 普通高中教育的内涵发展, 使我省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 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组织与领导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涉及面广、影响面大、社会关注度高。因 此,必须加强对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组织与领导。 (一)充实陕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由 * 主管副省长 为组长, * 主管秘书长及教育厅、 * 、发改委、人事厅负责人任副 组长,教育厅办公室、人事处、资金处、发展处、督导室、基教处、 高教处、师资处、体卫艺处、德育处和省考试管理中心、省教科所、 电教馆、教育装备中心、教材中心等处室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 小组统筹规划和领导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研究制定各项保障 措施,全面部署实施课程改革工作。 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的重大改革报请省人民政府同意。 (二)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办 * 制度, 由省教育厅主要负责 人或分管负责人定期召集。厅基教处、办公室、人事处、规划处、资 金处、高教处、职成处、师资处、督导办、体卫艺处、德育处、省考 试管理中心、 省教科所、 省电教馆和省装备中心等处室和单位负责人 为办 * 成员。 办 * 研究制订各项政策和保障措施, 就重大问题提出 意见和建议。 (三)成立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家指导组。指导组成员 主要由省内有关高师院校、 教科研单位的专家和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 学校的代表组成, 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下, 进行普通 高中新课程实施的理论研究, 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 为全省普通高中 新课程实施的教师培训等工作提供指导和专业支持。 专家指导组办公 室设在省教科所,具体处理日常工作。 (四)各市、县(市、区)都要建立在当地政府统筹领导下,参 照省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成员的构成单位, 充实和完善基础教育 (普通 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机构和专家支持组织,明确职责,积极稳妥地 推进高中新课程的实施。 (五)省、市、县三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普通 高中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的指导; 要充分调动学校和师生自主参与新 课程实验、 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 要充分发挥普通高中新课 程实验样本学校的作用, 并组织好对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的过程评估, 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反馈情况,总结经验,奖 励先进, 通过改革使每一所学校逐步建立起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学 校管理制度。 五、实施重点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新课程实验的研究 1. 成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项目研究组, 组织力量对普通高 中课程实验中的各项工作开展专题研究, 为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决策提供服务; 以教育科研促课程改革, 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高中 新课程实验中; 加强对高中学校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 努 力解决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2. 建立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制度, 重点在制度建设、 课程开设、 课程管理、评价改革、校本教研、师资建设、设备配置、课程资源开 发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为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供成功经验。 (二)组织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培训 1. 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统一组织全省普通高中新课 程培训,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的原则, 采取 “统一规划, 集中培训, 分段实施, 研训一体” 的措施, 在教育厅对全省普通高中校长、 各地市教育局长、 教研室主任进行通 识培训的基础上,各地市要组织好对学科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 教研员的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学科教材培训。 2. 充分发挥国家、省级培训的作用,积极开展市级、县级培训和 校本培训, 并注意做好 “四个结合” ,即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 理念更新与课例分析相结合、 专家讲座与名师示范教学相结合、 集中 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使受 培训者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深刻领会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精神实质, 逐 步按照新课程理念进行学校管理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3. 优化整合各类培训机构的资源和力量,高等院校、教研部门、 科研部门要密切合作, 各司其职, 共同做好培训、 咨询、 指导等工作。 培训者要先接受培训, 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 把握高中新课程的精神 实质, 研究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真正成为新课程实施的 先行者,并在指导和服务于基层学校的过 程中成长为新课程的专家。课改实施后,省教育厅将组织普通高 中新课程讲师团赴各地讲课和指导培训。 4. 坚持“边改革、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将新课程的师资 培训工作始终贯穿于新课程实验的全过程。培训要求新、求实,努力 更新培训观念, 探索新的培训模式和手段, 要充分发挥案例研究和课 例观摩课在课改培训中的积极作用, 不断增强课改培训的针对性和实 效性。 5. 加快网络资源建设, 充分发挥网络手段在高中课改培训中的积 极作用。 省电教馆和教科所要进一步完善陕西教育网和教研网站建设, 加快资源建设步伐; 要指导市县相关部门做好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学习、 掌握高中课改知识的具体规划和实施办法。 普通高中学校要加强和完 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设施设备建设,引导并鼓励教师利用网络 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各种高中课改资源。 (三)加强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建设与管理 1. 各普通高中都要成立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 统筹负责学校新课 程的实施、管理与评估。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下设各学科课程小组, 各学科课程小组提出本学科的开课方案 ( 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的 学科、 模块、 时间、 任课教师, 课程说明, 以及选修课注意事项等 ) , 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审定后实施。 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在此基础上 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指导和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 爱好和特 长科学、合理地选课。 2. 严格按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学习领域、 科目和模 块的要求实施课程, 学校在按计划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 结合 自身实际,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年度计划,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好 各类选修课程。 各普通高中要按课程方案的要求开齐必修课程。 省级 标准化高中和新课改样本学校要在选修课程开设方面为其他普通高 中充分发挥示范、带动和帮扶作用。 3. 积极创造条件, 因地制宜、 因校制宜地开设好通用技术课程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切实加强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 置、实施、考核、评价及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在保证课程开设的基 础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保障活动课程的安全有效, 防止活动课程学 科化、 课堂化的倾向, 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新模式和 新途径。 4. 加强对实验教材选用的指导与管理, 统筹安排新课程实验教材 在全省的使用。编制《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选用指导意见》,提 高学校实施课程、建设课程和管理课程的能力。积极引进、开发并利 用各种课程资源, 充分挖掘包括网络资源在内的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建立校际资源交流与共享机制,发挥课程资源的最大效能。 (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1.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 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改革, 切实推 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 习方式,引导学生在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努力提高教学质 量和效益。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 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 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2. 建立并完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 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 探索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 的普通高中教学管理制度。 3. 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 学校要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 学年学分分配表。坚持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 准、程序,规范操作过程,严禁学分认定中的营私舞弊、弄虚作假行 为。 4.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根据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进行教 师、场地、设备等学校现有人力和物力资源的重组和优化,充分发挥 现有资源的效益 , 探索建立适应模块化教学特点、行政班与教学班相 结合的新型教学组织和管理机制。 5. 加强学校教研组织的建设与重组,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 度,建立健全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组织并引导教 师及时解决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真正使新课程的实施过 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五)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1.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场地和 设施设备,引进、开发与利用好报刊、杂志、电子音像教材、多媒体 课件、网络课程等多样 性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努力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 会发展相结合,利用和争取学校所在地的工厂、社区、高校和科研院 所等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 注重普通高中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融合与渗透。 农村学 校要结合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2. 合理利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 努力形成学校的课程 资源体系。建立省、市、县、校四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资源网,形成 课程资源共享机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发课程资源,逐步 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接轨与共享。 3. 学校要在自主建设技术课程教室、 购置技术课程教学设备的同 时,积极与当地的职业技术院校、工业技术企业、农业技术企业联合 办学, 利用他们的师资和技术设备资源, 落实通用技术等选修课程的 教学与实践活动。 (六)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 1. 探索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 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 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引导学校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 程的评价原则,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构建并形成 发展性的评价制度。 探索符合模块课程特点的多样化的考试方式, 形 成校内学分认定的规则和程序。 2. 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 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 通过评价,促进教师提高实施、开发、创新课程的能力,发挥评价对 实施新课程的促进作用, 努力营造实施新课程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3. 建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学校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 的普通高中学校评估机制。 引导学校围绕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 学校 组织与管理、 教师队伍建设与学生发展、 学校环境与办学条件以及学 校与社区等方面进行经常化、 制度化的评价。 使普通高中评估成为保 障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和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4. 组织力量开展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校招生制度和考试制度改 革的研究,制定《陕西省 xx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六、选修课开设要求 考虑到全省各级各类普通高中学校在办学基础和办学条件方面存 在的较大差异,我们对选修课开设提出三类不同要求。 (一)选修课开设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普通高中学校要求) 1. 高一年级学生班额在 64 人以下; 2. 能够开设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全部必修课和 40%的选修 Ⅰ模块,能满足学生 3 年中获得 116 个必修学分和在选修Ⅰ中获得 22 个学分; 3. 学校开设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能满足学生在选修Ⅱ中获得 6 个学分; 4. 参与新课程的教师要全部参加新课程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能 够承担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必修课程和选修模块的教学工作; 5. 学校条件性资源能保证新课程开设的需要, 并能够重视教学过 程中素材性资源的开发和生成; 6. 学校建立教师全员参与的校本教学研究制度, 活动能够正常开 展; 7. 学校建立并全面实施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学生综合 评价制度; 8. 学校有整洁的环境、稳定的秩序和良好的校风与改革氛围。 (二)省级标准化高中需要达到的要求 1. 能够开设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全部必修课和 60%的选修 Ⅰ模块; 2. 能够开好本省地方课程和若干门类校本课程; 3. 学校具有学生跨班级选课学习的条件; 4. 学生 3 年中获得的选修学分高于 28 个学分(其中在选修Ⅰ中 获得的学分高于 22 个学分,在选修Ⅱ中获得的学分高于 6 个学分); 5. 教师教学方式能服务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选择性学习, 学生 学习新课程的自觉性和选择性明显提高; 6. 素材性资源受到重视和有效的开发利用, 学校数字化课程资源 能对教师教学提供有效帮助; 7. 学校校本教学研究制度取得成效, 教师普遍重视自我反思和同 伴互助。 (三)省级示范高中需要达到的要求 1. 能够开设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全部必修课和选修课; 2. 能够基本按照学生选课要求开设高质量的选修课程, 并形成学 校的特色课程或优势研究性学习项目; 3. 学校具有学生跨班级选课学习的条件, 学生选课最低于开班人 数可少到 30 人,并能允许部分优秀学生跨年级选课; 4. 学生 3 年中获得的选修学分高于 36 个学分(其中在选修Ⅰ中 获得的学分高于 28 个学分,在选修Ⅱ中获得的学分高于 8 个学分); 5. 教师能正确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课程教学, 学生普遍 学会自主学习和有选择性的学习; 6. 新课程所需要的条件性资源完备, 素材性资源受到普遍重视和 生成利用,学校拥有能不断更新和服务便捷的数字化课程资源; 7. 学校校本教学研究制度成效显著, 教师合作探究蔚然成风, 反 思教学已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 以上三类要求是我省对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选修课开设的条件划 分。全省各普通高中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 对照三类要求作好改革规 划和具体的工作计划, 努力形成自己的课程特色, 创造性地实施新课 程。 七、保障措施 为保证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各方面在 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专业指导、 舆论宣传等方面做好准备并提供有力保障。 (一)提供政策保障。为保障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 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 * 同志的 理解与支持,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把保障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有关 的教师编制、经费投入、教学管理、督导评估、招生考试、条件装备 等配套政策制定好、落实好。省教育厅将定期交流各市有关信息,研 究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和政策, 共享资源和信息, 推动各市课程改革工 作的协调发展。 (二)落实课程改革专项经费。省教育厅将每年安排普通高中新 课程改革专项经费,用于高中新课程组织、培训、项目研究、课程资 源的引进与开发、 实验推进以及检查督导等各项工作。 各市、 县 (区) 和普通高中学校也要根据当地实际, 相应设立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专 项经费,确保上述各项工作措施的有效实施。 (三)合理编制班级和配备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学生 实际人数和新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指导和督促学校合理编班,从 xx 年秋季招收的新生开始,把每班的学生人数限定在 64 人以内;同 时争取各级人事、编制部门的支持,按照学校实际班数和学生数,落 实教师编制,为学校配备相应的教师。学校 要有计划地从工科院校、高师院校以及职业技术学院遴选优秀毕 业生,通过教育科学和高中新课程培训,充实高中技术课教师队伍, 以满足技术课教学的需要。 (四)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新课程教学 的实际需要和 《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装备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 和 《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化建设工作指导意见》 的要求, 指导和 支持普通高中加强校舍、图书、体育场馆、器材设施、实验仪器、电 教设备及各种软件资源等方面的建设工作, 不断优化学校, 努力使每 所普通高中都能具备实施新课程方案所需的基本条件。 (五)重视师资培训。要把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作为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高中校长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 从新课程改 革和广大学校、 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实际需要出发, 科学合理地确定教 师培训标准,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 训资源开发以及培训评估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探索创新, 不断加强培训 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六)加强课程改革的专业研究和指导。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实 现教研重心下移, 市一级要逐步建立起面向全体普通高中学校的教研 网络,发挥业务指导作用, 加强教研工作的协作与对口支援,充分发 挥中心城市和教育质量较高地区以及样本学校的示范作用。 加强普通 高中新课程实验项目的研究工作, 针对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开展 研究,对课程改革实践进行指导。高中学校要主动加强与 各级教研机构和高等师范院校的联系,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形成 自己的专业咨询和专家指导队伍。 省教育厅将积极利用陕西教育网和 省教科所教研网站,收集新课程实验的有关信息,介绍改革动态,咨 询答疑,建立畅通的课程改革实验信息沟通渠道。 (七)强化评估与督导。要建立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评 估监控机制和专项督导制度, 省教育厅制订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 作评估标准及评估方案》, 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好对本地普通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专项调研和阶段评估。 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 纳入对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和对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评估, 监控各地 新课程实验的进展情况, 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及 时反馈情况,总结经验,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确保每一所学校新课 程实验都能积极、稳妥、有序地进行。 (八)加强舆论宣传。课改宣传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 渠道和形式, 向学生及其家长和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普通高中新课 程实验的目的、 任务和意义。 争取社区、 家长的积极配合, 建立学校、 家庭、社区有效参与课程实验的新机制,形成领导重视,群众理解, 全社会对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广泛理解与支持的环境, 努力营造有利于 新课程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 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各项目标的实 现。 八、实施步骤 (一) xx 年 6 月至 xx 年 12 月 1. 启动、组织各种形式的研修活动 举办由市、县教育局长、基教科(股)长、普通高中校长、教学 副校长、教导主任,并邀请县(区)主管教育的副县(区)长参加的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研修班”,通过领导报告、通识培训、学校实 施新课程改革操作层面的培训以及专家解说新课程标准等形式, 使受 培训者充分认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深入领会普通高中 新课程方案的精神实质。 各有关处室和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启动 以下方案或意见的研究制定工作。 (1)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方案 (2)陕西省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 (3)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装备建设工作指导意见 (4)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化建设工作指导意见 (5)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分管理指导意见 (6)陕西省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指导意见 (7)陕西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 (8)陕西省普通高中选课指导方案 (9)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校本评价指导意见 (10)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 (11)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选用指导意见 (12)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2. 确立样本校联系制度,每个市根据各地实际,分别在城市、农 村、企事业办学校等,确立 2—5 所各种类型的样本学校,样本学校 可分别就选修课程开设、课程资源开发、校本教研、学分管理、选课 指导制度等各个方面有侧重地进行研究、 学习和模拟实施, 在改革中 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能够在学校层面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 问题的工作机制。 3.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要制定本学校实施新课程的准 备工作方案。各市 (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辖区内所有普通高中学校 应对新课程改革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 xx 年以前不能达到新课程 实验条件要求的学校, 要通过布局调整进行资源整合。 通过整合和优 化, 使高中教育的布局更加合理, 满足普通高中新课程对学校建设和 办学规模的要求。 (二) xx 年 1 月至 xx 年 6 月 1.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省内有关 新闻媒体,特别是《陕西教育》、《陕西教育科学研究》、《中教论 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态》和《陕西教育网》等教育刊物与网 站,向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广泛、深入宣传普通高中新课 程改革的理念、内容、措施及外省的改革动态。市、县 * 门要积极 向各级政府领导宣传新课程改革,深刻认识普通高中新课 程的目标任务、课程结构的设计以及课程制度建设等重要问题, 同时向高中学校和社会广泛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 要性,提高社会认知程度。 2. 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观念 转变、 认识程度、 硬件设施以及选修课程的开设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进 行一次全面的调研, 为指导各学校积极应对新课程及制定有关政策提 供参考情况。 3. 省教育厅组织部分市、 县教育行政人员、 教研人员和高中校长 考察先期试验省区的实验情况, 对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和 问题、 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借鉴外省一些 好的经验和做法。 4. 省教育厅完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各项政策。 5. 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督查力度, 指导各普通高中学校严格 按照省教育厅提出的选修课开设要求,合理规划、认真实施,努力创 造条件满足新课程实验的条件要求。各项准备工作必须在 xx 年 8 月 就绪。 6. 各市要组织全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动员大会暨通识培训会; 各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 《陕西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 和各学 科课程标准及其解读, 特别是要利用寒假组织开展高中新课程首期全 员通识培训工作。在此基础上,各地、各校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高中 新课程实验的实施方案。 (三) xx 年 7 月至 9 月 1. 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分学科举办担任新课程教学任务的所有教 师及专职教研员的培训, 以课程标准培训和课程教材培训为主, 做到 “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2. 各学校要完成课程实施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建立并 完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 行政班与教学班的组织管理制度、 校本教研 制度、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等。 3. 各学校按照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精神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4.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准备情况 进行全面的检查,对认识不到位、准备不充分、措施不得力的学校, 指导并督促其及时纠正,限期整改,确保改革全面启动,万无一失。 (四) xx 年 9 月至 xx 年 8 月 1. 组织课程专家和教研人员深入学校进行调研和指导。 2. 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按照 “先培训, 后上岗, 不培训, 不上岗” 的原则, 以课程标准培训和课程教材培训为主, 分学科举办高二年级 教师的培训。 3. 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评估工作,培育典型、推广经验、表 彰先进,及时调整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4. 各市 (区) 教育行政部门对新一轮高一年级任课教师组织新课 程培训。 (五) xx 年 9 月至 xx 年 8 月 1. 组织课程专家和教研人员深入学校, 重点就选修课的开设情况 进行调研和指导。 2. 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按照 “先培训, 后上岗, 不培训, 不上岗” 的原则, 以课程标准培训和课程教材培训为主, 分学科举办高三年级 教师的培训。 3. 召开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研讨会, 重点就选修课的开 设、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和质量监测等问题进行研讨。 4. 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对新一轮高一、高二年级任课教师组 织新课程培训。 (六) xx 年 9 月至 xx 年 8 月 1. 组织相关人员指导普通高中学校做好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准 备工作。 2. 召开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会议, 总结工作、 交流经验、 安排部署下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工作。 主题词:教育 高中课程改革△ 方案 通知 抄送: * 办公厅,省委、 * 办公厅。 委厅有关领导、有关处室及单位。 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 xx 年 1 月 22 日 21 现行高考招生制度下,总成绩是对学生唯一的评价,此现实将 被改变。 * 16 日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 价的意见》提出, 学校要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档案,包含思想品 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综合素质 评价,高校将参考评价情况招生录取。 意见规定,高中学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校招生使 用。高等学校在招生时要做出客观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 * 有关负责人介绍, 长期以来, 尽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 要求,如热爱集体、关心他人、有社会责任感等,但这些要求比较抽 象, 难以直接把握。 针对这类问题, 意见对学生思想品德、 学业水平、 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细化,每个方面有不同 的考察重点。如在思想品德方面,重点是学生参与党团活动、公益劳 动、志愿服务等, 如到福利院等公共场所、社会组织做无偿服务的情 况。 针对当前的综合素质评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走过场”和 “集中突击” 等问题, 意见强调综合素质评价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表 现。如思想品德方面,不仅要看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活动的 具体内容,还要看参加的次数、持续时间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行 为表现是可以考查、可以比较的。 此外,综合素质评价一旦被参考,大家最为担心的就是真实性 和公平性。 意见规定, 建立公示制度, 畅通举报渠道。 建立检查制度, 对档案材料真实性进行抽查。 建立申诉与复议制度, 对有争议的结果 重新进行审核确认。建立诚信责任追究制度,对弄虚作假者按照《普 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昨日,记者第一时间连线省教育厅获悉, 陕西省将按照 * 要求, 结合本地实际, 研究制订我省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的实施方案,出台后向社会公布。 从 xx 年起,陕西省面向 xx 年以后进入课改的普通高中学生, 启动实施学业水平考试。开考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 史、思想政治、 通用技术 7 科。考试结果作为高等学校招生选拔的主 要参考依据之一, 而且允许学生在校期间多次参加同一科目考试, 成 绩按最高的一次记录。 据了解,各地的实施办法要在 xx 年 8 月底前报 * 备案,这意 味着我省的方案最迟将于明年 8 月份出台。 * 16 日发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规 定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 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 考试 3 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 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党的十八届 * 决定, 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 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此次出台的实施意见即是 对这一要求的细化。 根据实施意见,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高考成绩将包括语 文、数学、外语等全国统考科目成绩和思想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生物等科目当中任选 3 科的考试成绩。上海、浙江已于今年启 动高考综合改革,将于 xx 年整体实施。 实施意见规定,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 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 “从费尽心思地 ‘取长补短’ 转向到专心致志地 ‘扬长避短’ 。 学生不再在自己薄弱学科上费尽心思, 而是在自己强势学科上精雕细 琢。”浙江省海宁市高级中学校长周彬说,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重心 不再是如何补救自己的薄弱学科, 而是如何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兴趣学 科。 实施意见还规定,命题应注重加强对能力的考查。各省区市要 提前公布学业水平考试的报名时间、开考科目、考试时间、报名方式 等,便于学校安排教学及学生报名考试。 实施意见要求,学校要均衡安排每学年的授课科目,统筹确定 每个年级的学生参加考试的科目数量, 原则上高一年级 2 个科目左右, 高二年级 6 个科目左右,高三年级 6 个科目左右。 对于如何选考,意见提出“各省 ( 区、市 ) 要积极创造条件,为 有需要的学生参加同一科目两次考试以及更换已选考的科目提供机 会”。 周彬认为,多了选择机会,利于学生从因焦虑而“投机取巧” 回归到求实力而“脚踏实地”,去展示自己的学习实力。 意见指出,考试成绩以“等级”或“合格、不合格”呈现。计 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 3 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 其 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以等级呈现成绩的一般分为五 个等级,位次由高到低为 A、B、C、D、E。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柯政认为,学业水平考 试成绩以等级呈现,并按考生比例来划分等级,有利于淡化“分分计 较”。学生因为害怕自己差 1 分而导致命运悬殊,所以每个学生都被 迫在考试中分分必争, 这直接导致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教师教学压 力过大,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成为必然选择。 * 昨日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 引起广 泛关注。 作为高考改革配套政策, 该意见将对实际教学带来什么影响 ? 学生的压力能不能因此减轻 ? 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意见之所以引人关注,主要因为考生须从 6 个科目中, 自主选择 3 科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 计入录取总成绩 的 3 科成绩以等级呈现,分为 A、B、C、D、E 5 个等级。 作为高考改革试点的浙江省, 将选考科目细分为 21 个等级, 且 对每个等级赋分,级差为 3 分。 西安铁一中教务处副主任曹力民认为,各等级的人数比例基本 体现了学生的水平层次, 但如果作为录取成绩, 只分为 5 个等级显然 不够精准。 曹力民说,细分等级能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水平,也有利于高 校录取。 希望我省制订实施方案时, 也能细化等级并采用等级赋分的 方式。 新的学考制度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一方面促进学生 认真学习每门课程, 打牢终身发展的基础。 另一方面增加学生选择空 间,促进学生发展学科兴趣与个性特长。 曹力民表示,随着改革深化,中学开设选修课和走班制将势在 必行。 “通过选修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真正符合国家人才培 养要求”。他认为,从现在开始,学校就必须积极研究高中选修课的 开设方案、开设门类、具体课程、操作环节等,老师也要千方百计提 高教学水平,使教学能跟上发展形势的要求,跟上学生要求。 内容仅供参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