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心得感受《2035》5篇_心得体会
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心得感受(2035)5篇_心得体会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心得感受(2035)5篇_心得体会 【按规划《建议》提出的发展举措和落实机制是有力的。规划《建议》就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全面深化改革、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小编为您整理了《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心得感受(2035)5篇》,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十九届五中全会心得专题汇总 500篇 更多 < 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心得感受(2035)1 从“六个新”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意味着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反复研读会议公报和规划《建议》,展望未来,深受鼓舞,感到有“六个新”具有系统的、内在的、紧密的逻辑关系,共同构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阔蓝图。 一是新发展成就奠定了新征程的坚实基础。全会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认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这些成就谱写在中国大地上,是党和人民艰辛奋斗的成果,激励我们继续前行。 二是新发展阶段揭示了我国所处的时代方位。新发展阶段的提出,表明我国即将胜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任务,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进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期,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 三是新发展理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引领。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社会关切,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这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发展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的重要法宝。要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努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四是新发展目标描绘的宏伟蓝图催人奋进。在规划《建议》中提出了两个未来的发展目标,一个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六个新”的近期目标,还有一个就是到2035年“九个方面”的远景目标。近期目标充分考虑了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潜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基础。远景目标规划了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壮丽景象,一连串重要的、肯定性的新提法,彰显了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五是新发展变化给开创新局提供历史机遇。全会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尽管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但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我们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六是新发展格局为构建双循环明确战略重点。全会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这是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动作为,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全局部署,是发挥比较优势重塑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持续奋斗构建的战略棋局,它构成了“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和突出特色,为展望2035年更长远的发展提供方向性引领。< 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心得感受(2035)2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规划《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制定和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是我国的制度优势。从1953年制定和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现在,我国制定和实施五年计划或规划已达14个,是世界上中长期发展规划最多、效果也最好的国家。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和人民生活需要,着眼于长远发展目标,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或规划,各地区和部门再以此来制定各自的发展计划或规划,中央和地方以这些计划或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6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这一做法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步步达到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我们的这一优势,就连西方国家的一些政治家也已看清。有人认为中国政治有稳定性、连续性,有人认为中央能统筹全国的发展。 规划《建议》立足发展的高起点。这个起点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奋斗结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周恩来等提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央确定20世纪末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978年,邓小平出访日本、新加坡等国,看到了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巨大发展差距。之后,他相继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确定了温饱、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记总书记讲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小康社会,也是“一个也不能少”的小康社会。8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14亿多人口的大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规划《建议》的制定是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典范。去年底,书记总书记要求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组织开展前期研究。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组织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了系列调研报告。今年3月,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从7月下旬到9月下旬,书记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基层代表座谈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当面听取意见和建议。8月,首次在网上征求意见。中央还将建议稿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也专门听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意见。书记总书记主持召开 2次中央政治局会议、3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2次起草组会议,研究审议规划《建议》稿的总体框架、基本思路、指导原则和重要内容。五中全会期间,出席和列席会议的同志对建议稿进行充分讨论,又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建议。规划《建议》稿征求意见范围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形式之多样,是前所未有的。 规划《建议》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符合实际的。规划《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还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这些指导思想和原则,多数是十八大以来已经被实践所充分证明的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思路,也有针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提出的因应之道。 规划《建议》提出的发展举措和落实机制是有力的。规划《建议》就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全面深化改革、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绿色发展、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统筹发展和安全等12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举措。这些举措,很实很细,具有可操作性,符合人民期盼。规划《建议》还强调,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确保中央部署落到实处。< 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心得感受(2035)3 创新是贯穿全会《公报》的一条鲜明主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在全会《公报》中,“创新”是一个高频词、关键词,是贯穿其中的一条鲜明主线,堪称全会公报最大的亮点之一。全会《公报》的总论、分论等不同板块中,“创新”共出现了15次,如此推崇创新,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体现了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的高度重视,充分展示出我党的战略眼光,深刻表明了“创新”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全局中的重要程度,值得我们特别关注,也有理由充满期待。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书记总书记反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央之所以如此重视创新、强调创新、鼓励创新,把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可以从四个维度来把握。 从理论上看,鼓励和发展创新,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在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上的作用无可替代,大国崛起无不以创新为重要基础。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的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大国,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技术发明约有300项,其中中国人的发明占175项。重视创新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坚持创新发展”“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一次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明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创新的重要地位将更加明确,也将进一步坚持下去。 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不断的科技创新推动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巨大发展,带来了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显著变化,带动了国际力量对比和国际秩序不断演变和调整。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在国家综合国力的塑造过程中日益重要,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共识。特别是在中美博弈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美国正急速完善科技管制体系,进一步切断中国获取先进技术的途径和可能性,实施极限施压和卡脖子,科学技术自主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它不仅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更决定着中国未来发展的安全环境。 从国内看,过去我们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劳动力和农业富余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低是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在许多领域我国科技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能够拉动经济上水平的关键技术尚未掌握,这就使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随着要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十三五”时期,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29位升至第14位,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缺芯少核”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发展新优势,更加需要创新的力量,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提高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自给自足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创新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擘画发展蓝图的题中应有之义。< 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心得感受(2035)4 激活文化力量,汇聚决战决胜合力 决战决胜之年,既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也要大力开展宣传活动,通过脱贫攻坚成就展示,激发干部群众活力,汇聚“十四五”开局之年和乡村振兴发展合力。日前,“决战决胜谱新篇·文化扶贫在行动”网络主题传播活动xx站在绵阳北川县启动。 经过艰苦努力,中国的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XX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到今年2月底,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601个宣布摘帽,179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县还有52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 总结脱贫经验做法,讲好中国扶贫故事,需要更多主流媒体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和审视这场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实践。扶贫不仅要扶物质,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在多年的扶贫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扶贫干部把文化扶贫与经济扶贫结合起来,在推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不断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尽快摆脱贫困。在网络主题传播活动中,来自央视网、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媒体与省级媒体的记者团,深入基层实际,深入贫困地区,探访当地文化扶贫工作成效,探究文化扶贫的经验做法,必将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发展注入强大自信。 贫困地区虽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本身并不缺乏丰富的文化资源。从红色文化,到民俗文化,从民族文化,到非物质文化等,尤其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山区,当地拥有诸多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挖掘这些历史文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需要前瞻性的文化发展规划,贯穿文化扶贫这条主线,通过文化扶贫带动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旅游发展,通过文化的交流互动,通过文化产业的引领带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就来看,正是因为我们注重了文化扶贫这个关键,不仅激活了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的一池活水,而且增强了贫困群众的文化自信,推动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转型,为群众脱贫致富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未来中国发展蓝图。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需要我们以网络主题传播活动为抓手,透过文化扶贫实践,激发文化活力,凝聚发展共识,加大文化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宣讲心得体会(2035)5 勇毅笃行,阔步迈向“十四五”新征程 今年,是极其艰难的一年。在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全社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上下齐心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上走在世界前列。 今年,是极其关键的一年。“十三五”规划即将收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即将实现,中国将在人类返贫斗争中为世界作出伟大的历史贡献。 今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正在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讨论稿)》,是面对新形势的应时之纲,是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创新之策,是标定新时代中国实现新发展的宏伟蓝图。 回首“十三五”历程,我们感慨万千、收获满满;立足当前目标,我们信心坚定、一战到底;展望“十四五”前景,我们勇毅笃行、充满期待。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未来机遇挑战并存。纵观国际,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陷入低迷,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近看国内,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短板弱项。机遇是不会坐等自来的,只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我们才能化风险为机遇、转挑战为动力,才能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力前行。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融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国际主义为一体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为14亿中国人民接续拼搏、砥砺奋斗涵养了新时代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是我们克服一切风险、应对巨大挑战、赢得美好未来的力量之光。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无比坚强有力的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可比拟的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最具战斗力的执政理念。新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新形势呼唤我们必须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的“十四五”征程即将开启,“赶考”路上不能麻痹大意、思想松懈,必须不断增强风险意识、提高防范能力,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人心齐,泰山移。面对未来5年乃至15年发展,我们底气十足,只要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决贯彻好落实好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定能在新时代书写新的伟大奇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