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四五规划的感想范文【三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对十四五规划的感想范文【三篇】

对十四五规划的感想范文【三篇】 【篇一】对十四五规划的感想范文 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 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充分体现了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未来的远见卓识和继往开来的历史担当,深刻指 明了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指导方针、目标 任务、战略举措,对于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继续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全会高度肯定了“十三五”时期“污染防治力度加大,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成绩;也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保任重道远”的严峻现实。 提出了到 2035 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愿景, 提出了“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目标,并对“推动绿色发 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行了部署。 总体上看,《建议》所确定的目标任务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 战略部署既一脉相承,又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进行了重新定位以及指标化、体 系化、具象化。一是把自然生态安全提升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二是更加强调建 立统筹协调机制;三是明确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迄今为止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态环境保 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但我国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以公路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没有 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十四五”期间,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多重挑战,包括国际国内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产业和能 源结构调整可能放缓,资源约束加剧,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更加紧张等。面对更加 复杂的条件和严峻的形势,必须更加注重防范可能出现的各种环境风险,守住自 然生态安全边界;必须更加注重强化生态环境统筹保护和协同治理,进一步推进 形成包括发展理念、政策目标、重点领域、体制机制等在内的绿色发展综合框架; 必须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现,将绿色发展、绿色消费融入经济社会生 活的各个环节,促进绿色繁荣,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指引我 们紧紧抓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牛鼻子”。面对 “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目标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 化的任务,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也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深刻认识生态环境安全是国 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对可能存在并对 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破坏甚至摧毁作用的破坏力量或现象所形 成的资源危险、能源危险和环境危险,通过法治改革加以规制并做好风险应对的 准备,以“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的态度,保障生态安全。 深刻认识“两山论”所蕴含的绿色伦理观、绿色财富观、绿色幸福观,对于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非总是均衡配置于每个社会群体与个体而产生的 社会矛盾与冲突,通过法治方法统筹自然环境的多重价值与功能,协调多元利益 诉求,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利益均衡。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互惠关系,以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旨趣,将人对优质生 态产品、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定位为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法治方式矫正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状。 “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立法必须以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重 要论述为指导。一方面,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立法碎片化、立法重复率高、质量 低等问题,积极开展环境法典编纂研究,并将环境法典编纂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 立法规划,适时启动环境法典编纂工作;以“补短板”思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的 生态环境立法,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进程。另一方面,以法律 体系生态化为目标,对现有的各种法律按照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总要求进行“生态化”评估与改造,确保人与自然 生命共同体理念、绿色发展观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得到贯彻。同时,以党章为指引 构建党内环境法规体系,完善中国共产党依法绿色执政的基本遵循,理顺党内生 态环境法规和国家生态环境法律的理论联系与实践关联,通过党内规范法制化与 国家法律党纪化等方式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党政同责的具体制度,形 成党规国法“组合拳”,共同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体系建设,护航人与自然和 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 【篇二】对十四五规划的感想范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着眼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经济 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前,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胜利在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持续 增长。“十四五”时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应在 以下方面加快补短板,让生态环境得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统筹资源、环境、生态协同发展,全面推进“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 “十三五”期间,我国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在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环境综合 治理、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以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为例, 2019 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由 2016 年的 81 立方米、52.8 立方米降至 60.8 立方米、38.4 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 数由 0.542 提高到 0.559。然而,当前资源节约、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三大领域 的协同作用尚未得到很好发挥。事实上,环境综合治理是生态保护修复的必然要 求,只有将三大领域的战略规划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议》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加快推动绿色低碳 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等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各地应注重提高资源节约、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在政 策设计中的地位和占比,更加注重系统观念,统筹资源环境生态源头化治理,加 快形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三者相互促进的生态文 明建设格局。 拓宽生态系统功能,创新生态产品形式。通过市场化运作将生态资源转化为 兼具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生态产品,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的重要途径。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人民对环境的更高要求 和更多期许,需进一步提升生态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近年来,我国生态产品市 场迅速扩大。一是绿色生态产品认证数量迅速增长。2005 年至 2019 年,仅以绿 色食品为例,其获得认证产品总数从 9728 个增长到 36345 个,年均增长量达 1901 个;二是生态文化产品繁荣发展。以浙江安吉为例,其依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理念发源地优势塑造的文旅一体化产业 2019 年总收入达 388.24 亿元;三是 生态产权市场不断扩大。2003 年起,福建不断深化林权改革,如今已确定期限 长达 30 年、月息 0.6%以下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然而,我国经济产业对生态资 源的利用与融合仍不完善,对生态系统的物质、文化、调节等功能均未充分利用, 生态产品的创新开发潜力巨大。挖掘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功能,创新生态产品形式, 要充分依托良好环境为产品注入“绿色生态”“特色”“文化”等内涵,提升产品 和服务附加值。要积极探索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的有效途径。以森林碳汇 交易为例,以森林碳排放量作为交易对象,加快设立碳资产管理部门,既拓宽项 目融资渠道,又使得生态资产得到保值增值,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 深化生态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强化生态产品市场化基础。尽管当前我国生态 产品市场规范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一定约束。其一,生态产权边界不明晰:一 是空气、水等自然资源的自身属性决定其产权无法准确界定,二是国有自然资源 的收益群体存在争议,导致产权边界难以界定,由此阻碍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 资产,进而影响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其二,缺乏成熟统一市场体系:一是 生态产品认证标准制度不完善,生态产品的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明显,二是 由于难以统一制定生态产品价格标准,当前林权、水权、碳排放权等生态虚拟产 权始终相互分离、自成体系,规范生态产品市场难度很大,市场体系化进程缓慢。 为此,需完善生态资源的产权制度,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 房所有权、林权、水权等自然资源产权进行确权和赋权,力求“山有界、树有权、 地有证”,为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转化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需建立完善的生态 产品认证标准体系,加强生态产品标志管理,指导和监管生态产品生产过程,助 推生态产品品质提升;规范生态产品市场标准,维护生态产品标准化市场秩序, 引导生态产品市场消费。 扩大生态补偿覆盖面,完善生态补偿标准。当前,我国生态补偿覆盖面有序 增加,逐步由单一的天然林扩展到水域、山区、农田等区域。但生态补偿标准亟 待统一,在补偿主体界定、补偿方式、补偿资金来源与数量等方面均缺乏科学界 定与统一标准。因此,一要统一生态补偿受益主体标准,改变当前生态补偿受益 方多停留在政府层面的现状,将居民纳入生态补偿受益群体。二要统一生态补偿 方式标准,当前我国生态补偿方式以单一财政支付为主,如果生态补偿方式标准 无法统一,将进一步增大社会资金进入生态补偿体系的风险,从而阻碍生态补偿 方式有序创新,导致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单一的困境无法突破。三要统一生态补偿 资金标准,加快构建生态系统生态价值核算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生态系统生 态价值核算标准,减少补偿资金的随意性,增强生态补偿制度的公平性建设。通 过制定统一的生态补偿受益主体标准、生态补偿方式标准、生态补偿资金核算标 准,在保障生态补偿资金的补贴性质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其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 激励作用。 拓宽生态系统共建共享半径,激励公众绿色行为。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发展 中不可替代的公共品,其建设维护及获益等各个环节应由全社会共担共建共享。 “十四五”时期应着力探索社会参与生态系统共建共享的渠道,建立健全“绿水 青山”的社会共建平台和“金山银山”的社会共享平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只有不断凝聚社会力量,才能将更多潜在的生态环境资源转化为更大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 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篇三】对十四五规划的感想范文 决战决胜之年,既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也要大力开展宣传活动,通过脱 贫攻坚成就展示,激发干部群众活力,汇聚“十四五”开局之年和乡村振兴发展 合力。日前,“决战决胜谱新篇·文化扶贫在行动”网络主题传播活动_站在绵阳 北川县启动。 经过艰苦努力,中国的贫困人口从 2012 年年底的 9899 万人减到 2019 年年 底的 551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 10.2%降至 0.6%,连续 7 年每年减贫 1000 万人以 上。到今年 2 月底,全国 832 个贫困县中已有 601 个宣布摘帽,179 个正在进行 退出检查,未摘帽县还有 52 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今年脱贫攻坚 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有 1 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 10 年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 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 总结脱贫经验做法,讲好中国扶贫故事,需要更多主流媒体从不同角度去解 读和审视这场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实践。扶贫不仅要扶物质,也要扶精神、扶智 力、扶文化。在多年的扶贫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扶贫干部把文化扶贫与 经济扶贫结合起来,在推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 贫困地区以帮助,不断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尽快摆脱贫困。在网络主题传播活动 中,来自_等中央媒体与省级媒体的记者团,深入基层实际,深入贫困地区,探 访当地文化扶贫工作成效,探究文化扶贫的经验做法,必将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 和乡村振兴发展注入强大自信。 贫困地区虽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本身并不缺乏丰富的文化资源。从红色 文化,到民俗文化,从民族文化,到非物质文化等,尤其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 和偏远山区,当地拥有诸多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挖掘这些历史文化,需要 大量的资金投入,也需要前瞻性的文化发展规划,贯穿文化扶贫这条主线,通过 文化扶贫带动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旅游发展,通过文化的交流互动,通过 文化产业的引领带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就来看, 正是因为我们注重了文化扶贫这个关键,不仅激活了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的一池 活水,而且增强了贫困群众的文化自信,推动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转型,为群众 脱贫致富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 会擘画了未来中国发展蓝图。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需要我们以网络主题传播 活动为抓手,透过文化扶贫实践,激发文化活力,凝聚发展共识,加大文化产业 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 好局起好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