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培养小学生学习反思力的若干思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培养小学生学习反思力的若干思考

数学论文之培养小学生学习反思力的若干思考 ‎ ‎     (三)反思意识不是先无就有,而是在后天不断学习中形成的。从哪些方面着手训练是学生反思意识形成的关键?我们认为:(1)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后,我们要求学生对问题结果进行自我评判。检验的内容包括:格式是否规范,方法是否合理,答案是否准确。小学生常用的检验方法有:互逆验算、估算检验、不同方法解答检验、代入法检验等。(2)培养学生总结的意识。在学生初步具有了检验意识的基础上,我们要培养学生总结的意识,促进知识网络的主动建构和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分析失败的原因。学生往往把问题解答中出现的错误笼统的归结为“粗心”“不认真”,而实际上,学生的屡次犯错是有其深层原因的:有学习负迁移的影响,有材料本身“强信息”的误导,有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作祟。经常让学生分析自己错误的原因,从中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能有效遏止同类错误一犯再犯。案例3:判断“23.12345……是不是循环小数”,很多学生都把它看成循环小数,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时,学生谈到:我看到了省略号就以为是循环小数,而这题小数部分的数“12345”‎ 只出现了一次,这不能确定后面的数跟前面的数相同,所以它只能确定是无限小数,不能确定是循环小数。经过这样的总结,学生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就会更深刻,自然不会犯类似的错误。②总结成功的经验。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历经“众里寻它千百度”的徘徊,才得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思考的轨迹:从哪方面入手得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它的解答关键是什么。案例4:解答“买3个篮球和5个足球共用去480元,买同样的6个篮球和3个足球共用去514元。篮球和足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学生一时想不到解决的方法,过了几分钟,一些学生突然找到了解决的途径。汇报后,教师启发这部分学生总结自己的思路,学生说:我一开始没有做过这种题,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但我会做“已知3个篮球、5个足球共480元,3个篮球、3个足球共420元。求篮球和足球单价”的应用题,我就想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呢?发现只要把“买3个篮球和5个足球共用去480元”全部乘以2,变成“买6个篮球和10个足球共用去960元”就会做了。教师这是适时指出:你是用转化的方法,把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总结,形成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3)培养学生审视解题策略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解题策略。表现在两方面:①根据题目的基本特征,进行多角度观察、联想,探索更简单的解题途径;②思考有无规律可循,或进行可逆变换主动建构,达到“举一反三”‎ ‎。例如案例5:一节优质课的标准是88分。上星期,傅老师参加临海市优质课评比,六位评委老师打出的分数如下:95分、93分、90分、85分、91分、87分。猜想:傅老师这节课达到优质课标准了吗?请说明理由。所有学生一致认为这节优质课达标,并有以下不同想法展示:①90分以上有4个,85和87又比较接近88,他们的平均数肯定大于88。(直觉估算)②(95+93+90+85+91+87)÷6≈90>88(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③85分和87分比88分一共少了4分,从91分里拿出4分给它们就是88分了,其他的数都大于88分,所以超过标准了。(移多补少)④88+(7+5+2+3-3-1)÷6>88(基准数判断)⑤(95+85)÷2=90,(93+87)÷2=90,(90+91)÷2≈90。90分>88分(分组判断)⑥95+93+91+90+87+85>88×6(总数比较)⑦(95+93+91+90+87+85)÷88≈6.2(人)>6(人)(份数比较)⑧电视里在计算成绩的时候,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样才公平。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傅老师的最后得分是(93+91+90+87)÷4=90.25(分)充分展示学生的想法后,我要求学生以欣赏的眼光,重新审视各种想法,选择最喜欢的几种思路,并阐述理由。学生先小组交流、再集体互动,形成“直觉估算、基准数判断、移多补少”为最简单方法,“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为最公正方法的共识,并与自己本身的思路发生比较,调整自己的解题策略。(四)反思 方法是学生反思力形成和发展的支撑点。前人总结出的反思方法很多,哪些方法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便于学生掌握?或哪些方法哪部分的学生容易掌握,而对于哪部分的学生又是不适合的?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实践证明:选择几种学生容易掌握的反思方法,让学生在不断运用中自然形成一种或几种最适合自身的方法,是比较恰当的。(1)        检验反思法用检验的方法反思,是数学上最常用的方法。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学生对解题过程和运算结果要进行自我评判和自我完善,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复查检验,逐步形成有个性的检验策略。(2)        对话反思法柏拉图指出,对话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对话给学习者提供交流、辩论的机会,有助于他们站在批判者的立场思考自己和同学的观点,通过学生之间有意义的对话,进行一对一或多人的交流,挑战彼此的观点,让学生解释哪些观点他们是认同的,哪些观点是分歧的。(3)质疑反思法       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人们认识事物的初始只是以领会接受为主,而要真正理解其内在价值,则需要不断质疑才会有新的发现。这种方法适用于学习过程中,诸如“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可以用几种方法做”,“哪一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错”……(4)类比反思法类比是一种基础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经常用到。过去的经历一般是零星的储存在人的记忆中,而一旦找到它们相类似或相联系之处,就呈现出某种规律性的特点。“我经常犯这样的错误,为什么?”“这些错误有相同之处吗?”“对解决这样的问题,我都不能采用正确的方法,这说明了什么?”……(五)“卓越就是一种习惯”‎ ‎(富兰克林)。支持反思习惯形成的学生行为,主要体现在作业自我评价、撰写反思日记等方面,其中撰写反思日记是学生行为的主体。学生的作业完成后,必须先进行自我批改,遇到难以确定对错的题目时做个记号,如“?”等,再提交小组讨论或集体讲评,错题改正并写上反思后上交老师批改。这样,学生无所依赖,只能做时认真反思也认真,同时在老师批改之前订正,又起到及时反馈的功效,避免传统作业批改方式反馈滞后的现象。我把“真实反映、详细分析、充分感想”作为作业反思的要求,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要求。如案例6:  一位学生在作业反思中写到:错题摘录:① 5米80厘米=(580)米      ②2.3时=(2)时(30)分  错误原因:第①题是我没看清单位,以为转化为厘米;第②题我把它们的进率搞错了。我的感想:我真是个小马虎,单位都会看错,以后我要好好审题再动笔;时间的进率真是奇怪,别的单位进率都是10、100、1000的,它却偏偏是60,我可要记住它。学生反思日记里记载的是学习中的得失、改进的方法、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等内容,从课堂学习过程、书面作业和小课题研究等途径获得反思素材,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写作:“我要做什么?→是怎样做的?→做的怎么样?→换一种方法是否更好?→我的感受是什么?”。案例7:这是一名四年级女生的反思日记:今天,我们在数学课上碰到了一只“拦路虎”‎ ‎,傅老师要求我们分小组调查教学楼一楼到二楼的台阶数,并求出二楼的高度,同学们经过实地测量,很快算出了高度。可是等我们分组汇报时,答案却是五花八门,有的甚至相差十万八千里,当我们都把求援的目光集中到傅老师的身上时,傅老师却只是让我们思考“为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有的说尺子不同,有的说测量的不准确,也有的说东边楼梯与西边楼梯的台阶数不一样,傅老师让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还告诉我们负责这幢教学楼建造的是卢老师。我们小组商量后决定王熠去问卢老师,其他的人再量三次,一次比一次认真,每一次量的台阶高度都接近15厘米,于是我们算出一楼到二楼的高度约345厘米,王熠回来告诉我们的高度是348厘米,我们确信量对了,就非常自信的告诉了傅老师,得到了傅老师的表扬。我们也像一群出笼的小鸟欢快的叫着,原来,自己做出的努力得到了优秀的成绩,是世界上最最美好的东西。通过这次实践测量活动,我懂得了:多量几次进行比较是学习的好方法;也知道了:只要自己动手做,动脑筋想,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在具体实践中,反思日记的使用不必过于频繁,最好一星期上交一篇,而且教师要写上简短的评语及时反馈,以免给学生带来厌烦情绪。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反思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对教师而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积极鼓励自我反思,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之间展开对话和交流,从而使学生充分释放潜能,促其积极的发展;对学生而言,每次的反思仅是一种学习的经历,只有通过持之以恒不断的反复强化,使自发行为提升到自觉行为,反思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1、美 ‎ ‎ scottG.paris著,袁坤译《培养反思力》2、章建跃著《中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3、张国祥、卢兰馨著《孺慕乐仪多元智能开发与评价的实验研究》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