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体验,让我们的课堂柳暗花明
数学论文之体验,让我们的课堂柳暗花明 走进课堂还不满一年,但多次出现这样的状况:明明已经把一个知识点讲熟了,讲透了,但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还是很会犯错,有时错误还犯得让人啼笑皆非。是学生智商的问题,还是自己的课堂教学出现了问题?自己所带的又不是弱智班级,于是我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了深刻反思,终于发现这个课堂总是少了那么点叫做体验的成分,如果增加了足够多的体验之后会如何,我发现那将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下面我将旧案与修改后的新案简单介绍如下:旧案与新案: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教学过程:一、引入旧案:教师出示两支不同长度的铅笔,问:“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再次提问:“长多少?(短多少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用尺子量一下,就能比较出长多少或短多少。出示卡纸做的直尺,上面的刻度有些是标准的的,有些是不标准的,学生两人合作测量手中的铅笔长度,然后汇报。(或者测量纸条)结论:测量工具的长度标准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教师:那么怎么样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呢?在日常生活当中,为了准确、方便而又统一地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的祖先统一了测量标准,发明了刻度尺。新案:教师:“过两天我们班要转来一位新同学,可是教室里已经没有多余的课桌了,负责桌椅的老师答应为我们班做一套。怎样才能知道课桌的长度,大家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孩子们顿时活跃起来,有的用书比划,有的拿出了铅笔,还有的干脆就用手。一会儿,结果出来了:“老师,我量过了,桌子有六支铅笔那么长。” “不对,我量的是五把尺子那么长。”“不对,我量的是4个铅笔盒那么长。“......孩子们吵吵嚷嚷,争得不可开交。于是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得的结果却不相同?你有什么想法呢?” “老师,因为我们用的工具不一样,所以结果不一样。” “要是我们都用同一种工具量,就能得到一样的结果。” 于是我及时引导:“真聪明,老师也是这么想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新朋友——尺子。” 二、新授1、认识厘米旧案:(1)观察直尺(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直尺,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教师小结:“尺子上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的距离都一样,每相邻两条刻度线的距离也一样。尺子上还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对着一根刻度线,数字几就把它叫做刻度几,而且这些数字都是按顺序排列的。”师:尺子的最左端的数字是几?(0)它表示什么?(起点)今天我们就用手中的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而且学会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2)认识1厘米师:哪个小朋友知道1厘米有多长?根据学生比划,教师演示:从0刻度到1刻度的距离就是1厘米。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再找找哪些刻度间的距离也是1厘米。学生活动,互相找找1 厘米,并汇报。小结:每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都是1厘米。(3)认识几厘米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么4厘米又有多长呢?(演示:从0—4刻度的长是4厘米)4厘米就是4大格。那么5,6,7,8厘米分别又是几大格呢?从0—4刻度的长是4厘米,其他两个刻度之间的4厘米还有吗?学生汇报,小结:几厘米就是几大格。新案:(1)观察直尺(同旧案)(2)认识1厘米师:哪个小朋友知道一厘米有多长?根据学生比划,教师演示:从0刻度到1刻度的距离就是1厘米。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再找找哪些刻度间的距离也是1厘米。学生活动,互相找找1 厘米,并汇报。小结:每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都是1厘米。(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把它记在脑子里)(3)感受1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在尺子上有这么长,那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或最能接近1厘米呢?学生找找1厘米长的物体,汇报。(再次比划1厘米,记在心里)(4)认识几厘米(同旧案)(5)估一估:出示铅笔,橡皮,课本,蜡笔等,分组竞赛,看谁估得准。 2、用厘米量旧案:(1)估一估:数学书的宽,你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 学生答,师:准确的到底是几厘米呢,用尺子量一量。(2)量一量:师边说方法边示范测量数学书的宽。 方法:测量时,物体的左端对准0刻度,物体的右端对准数字几, 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生测量铅笔长,课桌的宽等。 新案:(1)估一估:数学书的宽,你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 学生答,师:准确的到底是几厘米呢,用尺子量一量。(2)量一量:同桌合作动手测量数学书的宽。教师巡视,请几个学生演 示怎样测量,评评哪种方法好? 师生小结:测量时,物体的左端对准0刻度,物体的右端对准数字 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同桌互相合作测量铅笔长,课桌的宽,书本的长等。三、巩固练习旧案:1、课本第2面做一做2、课本第6面1,2,3题新案:(同旧案)四、小结旧案:师: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新案:师:在一节课的学习中,你在知识方面有什么收获?你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你的收获吗? 反思与思考: 同一教学内容,同是自己所写,但感觉很不一样。从表面上看,两者都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获得了新知。但在前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体验的程度不高,致使学习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而后者,学生参与体验的程度加大,学习的有效性达到了很大提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经历或虚拟地经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学生想要牢固地掌握知识,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而这一参与的开始肯定是在某一个情境当中,因此在课堂中应注意创设合理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以“导”为“引”,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地去参与、去体验。 由于小学儿童的年龄特征及心理发展水平,他们头脑中的“数学” 往往和成人的理解有所不同,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他们对生活中的数学现实的解读。因此,我们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小学数学中的许多内容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如新案在引出这堂课的教学时,我找到了来自学生身边的生活当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体验欲望,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小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用脑去学习,更是用心去学习,用心去体会、去理解、去感受。因此,在教授1厘米和几厘米时,要通过对这个长度的亲身体验和感悟,建立起长度的空间观念。事实证明,光凭口头说教,学生是不能领会个中真意的,在新案中我借助做手势和寻找生活中相应的物体给了学生直观印象,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肯定是能提高学习效率的。 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反映面。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不同的反映面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在合作探究的情境中体验。例如新案中对于课本的长如何测量的探索,我先让学生与同桌合作交流,充分讨论,等充分讨论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找出正确地最好的方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走“体验” 之路,是一条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成功之路。在小学数学中,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精心设置各种数学活动,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积极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过程及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等内容,在再创造过程中获取对知识和意义的理解和建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也让我们的课堂能够柳暗花明! 2008年4月获得区三等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