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加强情感活动 注重情感体验
语文论文之加强情感活动 注重情感体验 【摘 要】《语文课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我认为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加强情感活动,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喜乐哀愁,真善美丑,这些感情体验需要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去体验,如果他们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他们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可能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情感活动;情感体验;阅读教学;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一种不良倾向:教师分析得过细,面面俱到,搞繁琐哲学,挤掉了阅读主体──学生的阅读、思考、讨论、感受、体验的时间,造成了我们的阅读教学出现“分析多,揣摩得少;讲得过多,感受得少;热闹多,体验得少”。学生无法主动与作品、文本打交道;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阅读”成了教师的“讲读”,学生的“精读”成了老师的“精讲”,其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确实如崔峦先生所说的:阅读教学的确到了跟 “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的时候了!因此,在教学中加强情感活动,改变先前阅读教学繁琐分析的弊端,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教师怎样指导才能在加强学生的情感活动时推进情感体验呢? 一、善于创设激发情感活动的学习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最具情境性的心理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要引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必须要有“煽情”的氛围和环境,包括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日渐广泛,创设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必将越来越丰富。 但不论是用什么手段和方法,再情境创设上,必须注重教师的情感投入,用教师之情去触发和带动学生之情。 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深度。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一位教师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课件随着哀伤的音乐出现了美国洛杉矶那次大地震留下的珍贵图片,再加上老师“煽情” 的语言描述,将学生的情感拉向了地震的惨烈现场,并使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感活动进一步在课堂上扩散,直至形成弥漫于整个课堂的情境气氛。大家的情感都沉浸在地震后留下的一片片瓦砾中,一堆堆废墟中。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境,学生“触景生情”,被激发的情感活动引领学生奔向更深次的学习。 这不由得让我忆起一位教师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课堂上出现了一片啜泣的感人情景。之所以如此,除了课文内容本身的感人因素外,更重要的还是老师的情感投入。用那位老师的话说,在备课时,“我的教案是用泪水写出来的。备课时我想得很多很多,想到周总理伟大的人格,非凡的才能,直到周总理几十个春秋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特别是想到周总理的临终遗嘱,真是悲痛欲绝。”在上课时,她更是倾注真情,以情激情,以情换情,营造了师生情感和谐共振的理想情境。 二、善于抓住课文的“传情点” 文章的情感信息总是附着或蕴藏于一定的言语形式和表达方式之中。所谓传情点,是指那些再传情达意上最具表现力的语言或表现手法。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传情点,架设学生与作者、作品情感交流的桥梁。 如教学《伯牙绝弦》时,教师要抓住“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句的传情点“悲伤”展开情感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伯牙伤心欲绝的心情,然后深化引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所创作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从而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情感。 再如《一夜的工作》一课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感知周总理工作辛苦、生活简朴后,抓住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中的独白,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见过这样的总理马?”作者的这两段独白,感情炽烈,直抒胸臆,充分表达了作者那抑制不住的如潮水般的情感。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被作者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有的在抽泣,有的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这种入境入情的朗读,学生的内心怎能不激发出对周总理德敬仰之情吗?恰到好处的朗读指导,唤醒的是学生潜在的激情。有效的朗读,抓住“传情点”,老师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传情点”,就能让学生更直接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体验和领会作者的情感。 三、善于指导学生做出有个性的反应 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对课文特别喜爱的部分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不要刻意自足“标准答案”。 如研读了《狐假虎威》这篇课文,老师请学生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老师话音刚落,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 生: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欺骗别人,真是个大坏蛋! 生:狐狸非常狡猾,把老虎和小动物们都骗了,我们可不能像狐狸那样去骗人。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狐狸虽然狡猾,可它非常聪明,有些地方也值得我们学习! 老师根本没有想到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便亲切地说:“噢,狐狸也值得学习呀,那你再来说说看,好吗?” 生:狐狸让老虎逮住了,可它一点儿也不慌张,还把老虎给骗了,说明狐狸很聪明,值得我们学习。 生:狐狸如果不骗老虎的话,说不定早就让老虎给吃了。你看,它多会保护自己啊! 生:这只老虎也真够笨的,还说自己是大王,怎么就上了狐狸的当?它也不想想,百兽怎么会怕狐狸的呢? 生:要是老虎和狐狸能成为好朋友,那该多好啊!让所有的动物都成为好朋友,那么他们肯定会生活得十分幸福! 学生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教材,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学情,这样就有机会发展自己的个性。 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完《将相和》后,问学生:“你喜欢课文中的蔺相如、廉颇吗?还有别的让你喜欢的人吗?” 作为课后拓展项目,大部分学生只知道说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胸怀宽广。也有的学生说喜欢廉颇,因为他英勇善战,知错就改。可这时,有一个男生却说秦王也有可取之处,全班哗然。这一观点也出乎老师的预料,有几个学生已在偷笑,大家不由把目光集中到教师身上。教师没有否定这位同学的观点,而是鼓励他说出理由。有了老师的支持,这位同学更加自信,他说:“虽然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心,而想骗取和氏璧,但当蔺相如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后,秦王没有杀掉蔺相如,说明他还有取信于天下的良知和志向,正因为如此,他才有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伟绩。”说毕,全班同学不由自主报以热烈的掌声。是啊,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倾听和理解学生的个性体验,允许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充分地思考、发现和表达。独特的见解,往往蕴含着创造力的萌芽。无论他们的个性体验是多么地出人意料,甚至“荒唐”,教师都应该真诚地理解和鼓励,从而点燃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由表及里,以理服人,学生的见解趋向于多面化,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而且有理有据,学生创造性、个性化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特感受,指导学生深入浅出并引领学生有个性化的思考与体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