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征文精选三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家风征文精选三篇

家风征文精选三篇 家风征文精选三篇 ‎【篇一】‎ 每个人都生活一个具体的家庭里,在吸收家庭所形成的文化价值观中成长和成熟,家风无形之中体现一个人价值观念,在当下反腐倡廉的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又都多次有着家风的身影,那么家风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什么是家风、家风有什么作用、良好家风如何形成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 什么是家风?中央电视台曾做过一个关于家风的调查,公众普遍感觉很有意义,各人都有自己的家风“吃亏是福、乐学苦干”“老实做人、本分做事”“自强不息”,不同的人、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诠释,依其字面含义,家风就是指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家风的含义是否就是如此?不尽然,家风并不是单独的抽象的存在,俗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风的良劣无疑是齐家与否的具体体现,而齐家与否则可以体现个人品格修养,以这个角度而言,在廉政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家风实质上是干部个人的权力观在家庭价值观念的延伸,有什么样的权力观,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家风,与此同时,家风一旦形成,有其独立性。‎ 家风有什么作用?如前所述,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家风的实质是干部个人权力观在其家庭价值观念领域的延伸,家风与廉政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家风是廉政的一面镜子,善恶在任何地方都不如在家庭中更具感染性,而权力如没有自觉的约束,则必然使这种感染性最终超越法纪的约束,近日来,“严书记女儿事件”的新闻引发了舆论热议,该事件直接导致了“严书记”本人因涉嫌严重违法违纪被调查,有人评价,因家属行为不端,由此牵涉出来的干部一抓一个准。这便是家风问题的重要性,权力带来的利益使人时刻面对不能坚守廉政的底线,习总书记多次要求广大干部要重视家风问题,这就是因为家风与廉政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干部个人能否做到严肃家风,体现了干部能否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家人,良好的家风也是对干部个人权力观的有效约束,所以,家风的建设也关系到反腐倡廉的开展,影响廉政文化的建设。‎ 良好家风如何形成?关爱家庭、关爱亲人,是人之常情,与此同时,需要明白的是权力是国家公器,绝不能用来谋取私利,良好家风的形成需要广大干部认真思考、严肃对待家庭成员什么才是关爱、如何去关爱这个问题,从近年来查处的违法违纪案件,不少例子都是因为干部对配偶、子女、亲属要求不严,甚至动用公权为亲属谋取私利,没有处理好亲情与权力的关系,无论如何,亲情再深也应当理智对待,老一辈的革命家为我们提供了绝好的榜样,新中国成立后,不少亲友给周总理写信要求谋得一官半职,周总理十分反感这种裙带关系,制定了著名的“十条规定”: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每条规定,都严格体现周总理坚决杜绝自己的权力可能为亲友带来不当利益的决心,因为,在干部的家风问题上,老一辈革命家都清醒的认识到,权力是公器,不是为一家一姓服务,权力是把双刃剑,严格要求亲属,才是对亲属最好的关爱,也是形成良好家风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可谓深入人心的无形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深刻影响每个人的心灵,尤其在反腐倡廉和廉政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尤为如此,无论现实多么复杂多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如何变化,良好家风的存在仿佛就是一棵棵参天大树,内含强烈的道德感召,让我们得到启示:慎用手中权力,正确的去关爱亲人,让清廉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最终汇聚为廉政文化的茂密森林。‎ ‎【篇二】‎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是社会风气的涓涓细流,家风兴,社会风气才能正,国家才能强。作为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表,干部的家风不仅是其家庭理念的“显示器”,也是党风政风的“风向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领导干部须念好“规、防、行”三字经,方能涵养清廉的家教家风,永葆清廉的政治本色。‎ ‎“规”字当头,打造立身处世的“传家宝”。“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规矩,长幼不分、尊卑不辨,就画不出家庭的“同心圆”。家规是为人处世的价值尺度和行为标杆,好家规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才能孕育出好家风。“四知先生”杨震立下“清白吏”家规,杨氏后人德业相继、清白处世;颜子推以《颜氏家训》传家,颜氏后裔勤俭清正,颜杲卿宁死不屈、颜真卿刚正不阿;曾国藩以家书训诫子弟,曾家后代清廉自律、德才兼备……古代先贤的清廉家规家训充分证明,立规明矩是涵养家风的根本保障,家规清白,家庭就清正,家风就清廉。领导干部须立好清白家规,指导家人言行,约束家人举止,为涵养清白家风奠定坚实基础。‎ ‎“防”字为重,善做廉洁家庭的“守门员”。“患生于所忽,祸发于细微”。要防止“后院失火”,领导干部不能仅依赖家人的自我约束,更要关注家人的生活细节,警惕那些披着“外衣”的诱饵投向家人。习近平总书记曾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焦裕禄教育子女不搞特殊化、不准看“白戏”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在发现儿子看了“白戏”后,他不仅让儿子补上戏票钱,还依此类推制定了《干部十不准》。“明者慎微,智者识几”,领导干部要树立清白家风,须在防微杜渐、坚守底线上下足功夫,扎紧“廉洁篱笆”,把好“廉洁家门”。‎ ‎“行”字挂帅,当好家风建设的“先行者”。“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领导干部在引导家风中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砥砺理想抱负,筑牢责任意识,锤炼个人作风,则廉洁家风自然水到渠成。常言道“一步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战斗英雄张富清就是这样一个起而行之的实干家,无论是革命年代一心为家国,还是转业之后“把位置站‘正’”,他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树起自强不息的家风。家风建设路漫漫,而身先垂范为捷径,领导干部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表率胜于表态”,让清廉的种子扎根于家风的沃土;做好清廉家风的“代言人”,让“廉洁小家”的星星之火汇聚成国家、社会发展的燎原之势。‎ ‎【篇三】‎ ‎“家风”是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风尚,是一个家族祖祖辈辈传承的精神,是一个姓氏标志性的生活作风。好的家风给子孙后代树立正确的价值准则,引导他们的言行,成为他们人生航向的“指南针”。毋庸置疑 ‎,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家风”是最“贵”的传家宝。‎ 祖辈们通过无数的挫折与磨炼浓缩了人生的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自家的家风;我们中华民族经历了千百年的成功与失败形成了民族精神……这都是“家风”。一个家庭有自家的“家风”,一个村落有自己的“村风”;一个国家有本国的“国风”,这些都是给予后人最宝贵的礼物。‎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传承“家风”呢?‎ 要充分认识到家风的榜样性,执行并延续其“明灯”精神。司马光传承其祖先西晋皇族司马池所定的家规、家训,延续世代簪缨的诗书之家的为人处世之道,并撰写了《家范》,《家范》中的思想也成为了司马氏的家风;山东诸城东武刘氏家族原本乡里布衣,世代为农,自刘必显中了进士后,致力于子孙的教育,立下了“当官清廉、积德行善、官显莫夸、不立碑传、勤俭持家、丧事从简”的家训,子孙后代以之为榜样,连续7代,先后科考得中198人,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大家所知的刘统勋、刘墉父子。由此看出,家风对后代的积极作用,犹如“明灯”照亮前面的路,启迪人的思想。‎ 合理加工家风、升级家风、改良家风,根据其“社会性”不断重新厘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的存在必须是与社会风潮相适应的。汉代班昭所著的《女诫》所倡导的女性观念,成为了中国古代妇女的行为准则,但是,显然在如今早已应弃如敝履;改革开放前经历过贫困的中国百姓形成了节俭的家风,但有的家风对于“节俭”却走向了极端:并不健康的隔夜饭仍舍不得扔,结果吃坏了肚子;为了省电读书时不开等却熬坏了眼睛……显然,这些家风并不适合不断崛起、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现代社会。因此,要摒弃不好的家风,对于“旧家风”要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传承优良家风,自觉形成好的、适应社会潮流的“新家风”。家风具有传承性,对于良好的家风,我们要传承它、守护它,诚实守信、爱国守法、尊岗敬业、乐于助人……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优良的家风,通过祖祖辈辈的口头相传、行动感染已经深入人心。在一些地区,有的社区、村庄创新了家风传承的方式,让每家每户都把自己的家风写在牌匾上,挂在自家门口,成为自家的“招牌”,这些都是传承家风的好的方式。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这也要求我们要不断创新,以形成新的家风并传承下去,“一带一路”的包容性、“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隐私性……都可以由此而诞生新的家风,我们也可以成为家风的创造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