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有效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有效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语文论文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有效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 ‎  城南小学  张雁 ‎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正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也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无可回避的研究课题。多媒体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开辟了课堂教学的新局面,让小学语文教学走向了更多彩更广阔的天地。怎样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笔者进行初步的实践与思考,归纳出整合的“三部曲”,即课前整合、课中整合、课后整合,并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为渠道的“五步走”有效整合途径。‎ ‎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教学内容  有效整合 ‎  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教育也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正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也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无可回避的研究课题。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工具和方法完美地融合到课程教学的理论、实践与结果中去,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流畅。‎ ‎  自2013年4月,我校开展国家级课题《“班班通”‎ 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研究。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改革教学模式,这是我们思考的逻辑起点和实践的起跑线。怎样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笔者进行初步的尝试和思考,归纳出整合的“三部曲”,即课前整合、课中整合、课后整合,并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为渠道的“五步走”有效整合途径。‎ ‎  一、课前整合,目标驱动——备课与预习 ‎  步骤1:整合资源,电子备课。‎ ‎  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同时也是学校课题研究的需要,近年来,我校在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上已初具规模。建立校园局域网,实现“班班通”,配置了计算机室、演播录课室,安装畅言语音教学系统,设立了城南小学教研博客、云平台两个小型专业网站,功能强大,架设运行在新浪云服务器上,并利用360云盘创建云资源库等。在备课时,我们尝试改变传统的纸质书写方式,登陆教研博客等互动平台,实行“电子备课”。从以教师讲授和课件制作为中心的备课转向信息化教学设计,即教师为主导,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备电子教案;学生为主体,在教师设定的学习目标驱动下,开展网络预习,参与自学体验。从平面的“备课笔记本”走向“三维一体的空间备课室”。‎ ‎  电子备课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与交流。教师可将搜集来的有用资源,包括重点内容、视频课件、背景资料及教案作业等,以动态网页形式进行加工重组并不断更新、补充,满足教学的需求。备课中,我首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知识,结合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明确重难点。再进入教师博客个人主页的“备课室”中,在相关的课程栏目下设置“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精选教案”、“精品课件”、“自主预习”、“作业展示”、“教学反思”等链接网页。所选教案是一些经过集体备课和实践的优秀教学设计,包括名师的课堂实录等。我还将相关的优秀PPT、Flash等音视频课件收入“精品课件”中,为今后的教学实验积累可用资源。网络技术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平台。教师将自己的备课资源发布到学校网络上,便于互相学习借鉴、资源共享,使得原本属于教师的个人备课资源变成了宝贵的集体财富。‎ ‎  传统的备课更加注重教法的设计,主要为“教”服务,而电子备课同时也服务于学生,为其创造宽松、自由的网络学习环境。学生进入到教师事前制作好的预习页面,在学习目标的驱动下进行拼写、阅读、思考、质疑等自学体验。‎ ‎  电子备课室不仅是师生共同的学习空间。家长也可通过浏览及时了解班级教学情况,通过备课室里的资源给孩子作出针对性的辅导,补缺补漏,让教学更具透明性和长效性。并设立反馈栏,以便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吸取意见,不断提高备课质量。‎ ‎  步骤2:网络预习,自学参与。‎ ‎  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已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预习是新知识对旧知识的唤醒和梳理,是为学习新知而进行的必要储备。考虑到网上资源良莠不齐,而小学生的辨识能力很有限,如果单纯放手让学生自行搜索,缺乏目的性和指导性,势必效率不高。电子备课中,教师事先从网上采集大量的课程学习资源,通过筛选分类,编辑制作成有声有色、动态的网页发布出去;再指导学生进入“自主预习”网页,这主要是帮助学生自学新课内容而制作的,有文字信息、图片资料、相关视频等,更快捷、更全面。网络预习的激发性、互动性强,围绕一个教学内容分设了许多栏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期待目标等去自主阅读、练习和欣赏,利用网络的支持服务和预习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 从而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见解和思考,为课堂中进一步对话打下基础。‎ ‎  如《草原》一课,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草原的景物特点与风俗人情,理解课文内容。在进行预习指导时,我设计了下列版块:“学习目标”、“课文重点”、“难点提示”、“阅读方法指导”、“字词过关”[针对本课重点字词读音、辨形、书写等一些巩固基础的过关训练。学生每正确闯关,便会出现鼓励性的话语或图标]以及“课文直通”[帮助学生对课文写作顺序、主要内容层次进行简单梳理,初步品读精彩语段,鼓励作批注,启发思考感知语言];另外,还包括大量开放的资源——‎ ‎  “认识作家”[介绍老舍生平、文学成就、轶闻故事、语言风格等];‎ ‎  “创作背景”[简介本文出处及作者写作背景];‎ ‎  “蒙族人情”[关于蒙古族人民生活习俗的图文介绍];‎ ‎  “草原风光”[包括内蒙草原的位置、自然环境等一些文字介绍和精美的图片视频等,学生目睹草原旖旎的风光,仿佛置身其中,拉近了学生与文本间的时空距离];‎ ‎  “草原文学”[另外收入些描写赞美的散文、诗歌、古诗词,如《敕勒歌》、《内蒙访古》、《天山景物记》、《草原小夜曲》等。便于学生自主拓展阅读,积累素材];‎ ‎  “草原歌声”[试听一些歌唱草原的经典曲目,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草原牧歌”等,在纯美动听的音乐陶冶下,学生会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向草原];‎ ‎  “草原旅游”[结合图文简介著名旅游景点,扩大学生视野];‎ ‎  最后在“质疑问难”中,学生可随时发帖留言,提出自学过程中不懂的问题或还想了解的知识,向老师或其他同学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解决或改进。‎ ‎  网络预习极强的参与交互性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体验环境,实现了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互动,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同时,也是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设计预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学习主人翁的意识,使资源更丰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同步提高。教师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去搜集贡献相关内容,并推荐网站,指导搜索方法,当好他们的“导航者”。就《草原》这课,我让学生将自搜图片或自己去草原的真实生活照发送到我的电子邮箱,再挑选上传至“自主预习”页面,供其他同学分享欣赏。由于本课的信息容量较大且需不断完善资源,所以我提前一周发布,给予充足的时间启动自学,并根据网页游览量和留言、回复等反馈情况及时掌握预习进度,总结学习表现,调整教学策略。‎ ‎  这样的网络预习以学生为中心,以资源为中心,教师担任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既有文字说明,又有图片辅助,既有画面的刺激,又有音乐的熏陶,为学生提供了多维而丰富的课程资源,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使其保持愉悦的心理,产生学习内驱力;既是教师备课和教学的参考,也是学生自由探究、快乐交流的天地,为进入课中的整合学习作足准备。‎ ‎  二、课中整合,任务驱动——教与学 ‎  在充分的网络预习后进行的课堂面授教学,强调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主体参与作用,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索基于“任务式的教与学”,构建“主导——主体”课堂教学模式。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生在探究中自主构建,在合作交互中进一步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步骤3: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  语言的习得离不开真实的情景和言语环境,而信息技术正是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最有效工具。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克服许多实物教具不足的局限性。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声音、图像、视频、Flash、Gif动画及文字等资源进行处理,精心制作成课件,巧妙恰当地呈现给学生,能为语文教学创设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情境。学生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并用,思维被激活,产生好奇心理和和主动探究的欲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使语言文字具备了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有声有色,化静为动,使人身临其境,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  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我利用直观绚目的动画,让学生沉浸于蝴蝶谷迷人的情境之中。课件中的那些翩翩起舞、多姿多彩的蝴蝶,不仅调动了学生入情入境读文的兴趣,也促使他们进一步体味语言文字,理解“金光灿灿、五彩缤纷、上下飞舞、五颜六色”等词意。最后再观看台湾其他的风景名胜视频,学生深深被其壮美的自然风光所陶醉,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增强对宝岛的热爱之情,有效地落实了本课的情感目标。‎ ‎  再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中识字一,是篇配图韵文,将表示春天景物的几组词语集中认读。虽然春天 的景物孩子们并不陌生,但由于低年级学生观察和认知能力的有限,学起来往往浮光掠影,无法深切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机。为此,我利用信息技术对这篇韵文进行整合重构,设计“歌唱春天”、“寻找春天”、“认识春天”、“赞美春天”四个教学环节。课前播放一段“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视频,欢快优美的乐曲和耳熟能详的歌词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欣赏完歌曲,将画面定格在春光融融、鸟语花香的春景图上,这时教师激趣引入:“同学们,美丽的春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春天在哪里呢?你想不想走进大自然去找一找呀?……”接着让学生借助学习机自主探究背景图上的几组词语,任意点击其中的某个词语,即可出现相关的视频、音频或图片介绍等,使其对该事物有进一步了解。如点击“嫩芽”,便会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欣赏到种子破土发芽及树木初长、枝头点点嫩绿的镜头。精心裁剪的实物视频,浓缩了主要特征,淋漓尽致地再现变化着的景物,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教师再适时地配以儿童化的精炼语言去描述春天:春风轻轻地吹着,春雨绵绵地下着,绿油油的小草钻出了地面,布谷鸟边飞边歌唱……学生在情境中认识春天,走进春天,获得美的享受。最后让学生借助平台,录下自己最想赞美春天的话语,水到渠成,既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又深化了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  步骤4:课件交互,突破重难点。‎ ‎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还强调依靠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使教学成为人机交互、人人交互的过程,变讲授式为探究合作的交互性发展式教学。通过教学课件来辅助组织教学、突破重难点,演示知识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式。多媒体CAI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展现逼真的视听世界,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是课堂教与学的媒介。人们常用PPT、Flash等软件来编辑课件,但一些常规的传统课件适应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教学,局限性越发凸显。学生活动是课堂的主体活动,因此课件制作时应充分考虑设计一些学生参与操作演示的内容。课件良好的交互性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改变课堂的单调模式,增加了教学的魅力。随着信息化教学的逐步深入,利用Frontpage制作出网页课件,内容详尽,形式活泼,层层链接的网页形式包容了大量的知识信息,便于学生进行有条理学习;电子白板课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交互性,弥补了传统课件“预设有余,生成不足”的缺陷。教师可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尝试运用网络环境,选择恰当的媒体软件,因课制宜设计具有交互功能的教学课件,这是教师教学理念、方法等的集中体现,也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力保障。‎ ‎  《家》是一首儿童诗。为帮助学生体会“蓝天、树林、小河、泥土各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这一教学重点,我事先编辑课件,在畅言电子书这课的每行诗句旁导入相关资源。再指导学生分别观看“蓝天上白云漂浮”的图片、“小鸟在林中觅食栖息”的视频,以及“小鱼在水中游泳、种子破土发芽”的Flash动画,启发思考,展开联想,从而体会这些事物之间“家”的联系。而把握儿童诗的特点,练习用“(  )是(  )的家”‎ 这样的句式说话,又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我利用畅言资源库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大自然中鲜活的景物、事物图,孩子的想象力被唤醒了,他们马上想到“洞是蚂蚁的家,树是叶子的家,花丛是蝴蝶的家……”为了调动学生创作表达的积极性,我还让他们站到白板前来说这个句式,借助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中的讯飞语音听写输入功能,说话的内容能立即变成文字呈现出来,既快捷又新奇。在与多媒体课件的交互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一次次地激活,在感知、体验、联想、表达的过程中拓宽了学习的空间,突破重难点。‎ ‎  识字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为了提高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培养兴趣,我们专门开发了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学生不仅能通过软件自主掌握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书写规则等,还能跟随软件听说读写,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就《家》这课,我先让学生在白板上玩“送生字宝宝回家”的游戏。学生可拖动“生字”到相应的“家”中(空缺词条),每完成一题,课件中都会给予“好极了!”、“你真棒!”、“别灰心,再来一次!”等鼓励性的配音评价并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图片。然后再让学生利用识字软件,在个别化环境下自主学习。软件中提供“听电脑读音选生字、”“看电脑示范写生字”等趣味练习界面,并抓住孩子们的心理设计了加分、图片、时间等多种奖励形式。识字写字的过程就像是在玩电脑小游戏,孩子们在与课件的交互协助中乐此不疲,注意力被深深吸引,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  课堂练习是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巩固重难点的重要保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练习的情况无法及时传递给教师,不易对正误情况进行统计。信息化教学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课件制作中设置反馈功能,教师可通过控制系统向每个学生的电脑发生相同的学习任务或提出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内容。学生在电脑上练习操作并及时点击反馈,其姓名、题号、答案等信息会迅速提交到教师机上。教师可一目了然看到答题情况从而对教学行为及时作出判定或调整,省时省力。‎ ‎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组织和引导,充分利用一切信息技术因素,为学生创造一个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学习情境,使教与学的手段更丰富、更新颖,促使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增长技能,达到优化学习过程的目的,实现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  三、课后整合,兴趣驱动——练习与反馈 ‎  现代社会信息高速化,网络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自由探索、多重交互、资源共享的环境。教学语文不光靠有限的课堂时间,互联网就是很好的补充途径。课后应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互补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网上练习、会话,进一步扩大学习的范围,使师生、生生之间的反馈交流更及时、更有效。‎ ‎  步骤5:网络跟踪,交流测评。‎ ‎  通过课堂上自主、探究的交互性学习,学生一定是意犹未尽,所以,老师可借助网络来继续“跟踪”‎ 课后练习:让学生在博客上留言;根据课件进行交互训练;编写具有层次性和系列化的网上作业;向学生推荐专题学习网站等。将课堂教学引向课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在备课室或班级博客等主页中,开辟面向学生的“空间作业展示”栏目和交流功能区。学生在网上做作业,电脑根据答题情况,给予必要的表扬、奖励或重复练习等。成绩优异的学生常能答对,便可以不断攀登新的难度;而那些成绩薄弱的学生可能要再多练习一些类似题目,才能进入到新的高度。计算机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有控制地校正其学习中的偏差。在这样的网络作业中,学生能相对独立地完成自己的课业任务,不断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始终保持对作业的浓厚兴趣,同时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  还可以进行网上在线测试。题目的编排分有层次,有基础题也有提高题,并将题目根据相应的难度进行量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习题,完成测试后,点击“提交”,电脑能很快判断出对错,并对解答错误的问题给予“帮助”分析。待学生达到一定的积分段后,系统便会为其进行“升级奖励”或“金币奖励”等。另外,网页上设有“留言板”、“在线答疑”、“发帖”、“回复”等相应功能区,便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帮扶互助、提出疑难或将自己解题时的发现与他人交流,展示自我成果。教师只要打开班级管理网页就可以清楚地查看到作业上交完成情况、测试成绩、个人积分及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而了解学习效果及时进行针对性辅导。‎ ‎  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课后广泛的阅读,因此利用网络进行的拓展性阅读作业十分有必要。教师可推荐主题学习网站,也可让学生自己适当地动手搜集有价值的文章阅读。在广阔的网络背景下学生进行着更有思维深度的阅读,有了一定阅读量的积累才会有阅读能力质的飞跃,意义建构才更加牢固。为了检验学生阅读的效果,我鼓励他们就阅读中的疑惑、感想等随时发表出来与老师、同学探讨交流,师生之间能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在协作学习中多维交流,便于互补和共享。我还建议学生将自己在阅读中看到的好词佳句复制下来,制作成一个个图文精美的word文档,汇集在一个文件夹中,这便是自己的“电子采蜜本”了。学生将自己的文档作品发送到老师的邮箱中,经我挑选修改后再发布到班级博客等网页上,供全班同学欣赏学习。‎ ‎  另外,在“作业栏目”下还可开设有关作文展评的小版块,如“多彩生活我来秀”、“佳作欣赏大家读”、“妙笔回春求修改”等。我将BBS运用到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日记或作文等在BBS中写好编辑后,直接上传到网络,其他人浏览后可发表留言评价或点赞支持。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能不断提高习作水平。这样的写作形式带给学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大大提高了作文兴趣。‎ ‎  这种基于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网络练习测评,化被动作业为兴趣驱动,化统一性为分层性。学生在带有娱乐性的、不断获得肯定的“网络跟踪”‎ 学习中巩固已有知识,开拓解题思路,循序渐进地提高了自己的语文水平,体会到一种成功,感受到一份轻松!在趣味性的“操作”中,每一个人的参与热情都得到极大的发挥,师生、生生之间有了充分的交流反馈机会。信息技术,带领学生走向了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 ‎  进入信息社会,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被抛在时代的后面,教育信息化的悄然兴起,既为课程改革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多媒体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开辟了语文教学的新局面,创建理想的教学环境,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促进自主学习,使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经过最佳整合融为一体,优化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这个领域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探索,让我们且行且思,不懈研究,与信息技术携手共行,让教学成为一种享受!让语文更加绚丽多彩!‎ ‎  【参考文献】‎ ‎  《面向教育信息化》 孙笑秋        中国民族艺术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  《山西科技》  山西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       2009年第4期 ‎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张忠艳   网络 ‎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