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中学生学书须多诵读古诗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中学生学书须多诵读古诗文

语文论文之中学生学书须多诵读古诗文 ‎ ‎ ‎ ‎  泽国四中  龚诤 ‎  【摘要】中学生学习书法必须多诵读古诗文,因为书法和精美的古诗文一样有气势有节奏,一幅完美的书法作品离不开书法内容这个灵魂,中学生只有积淀一定的文学诗文修养,能够创作出词句优美的诗文来,才能不被称为“写字匠”,才能真正享受书法艺术带来的情趣。‎ ‎  【关键词】书法   诗文   诵读 ‎  “学书不是雕虫技,临池千日见初功”概括了学书的不易,横观如今不少学生在培训班临摹各种真草隶篆,结体虽有些模样,却缺少风骨。对于识字不多、初临墨池的小学生来说,简单的结体练习倒是可以理解,可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书法就必须与古诗文的诵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书艺的长进。‎ ‎  一、书法与古诗文源气相通 ‎  书法可以说是写字,但写字不能说是书法。因为写字的主要目的是实用,只要笔画清楚,字体端正,别人能看懂就行了。而书法不仅要有实用性,更主要的是具有艺术性,它的艺术性表现在笔墨、结体、章法、神韵和情趣等方面。一幅书法作品的行进与运行,全靠一股气势的流转与递进。而诗文的本源,也是一股气韵。诗文也讲究起承转合、虚实相生。这和书法作品的要求是一致的。‎ ‎  古诗文讲究节奏,书法同样讲究节奏。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粗细一致而没有节奏的线条是不能引起人们的美感的,所谓抑扬顿挫,提按起伏,虽然没有声响,却具有音乐的旋律,这便是书法能够感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诗文讲究手法,《诗经》喜用赋比兴的手法,不少完整的书法作品,同样可理解有赋比兴的运用。平时规范临摹是赋,即兴创作,龙飞凤舞是兴,追求美感,谋篇布局便是比了。有时,创作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赋比兴可能同时存在。起初运墨提笔,兴致盎然,是兴;继而情绪稳定,平实书写,是赋;偶有字随性写出自己的特色,又为比了。‎ ‎  书法的本源在气势,而气势的要义是流转与递进。一幅书法作品,看一个字是一种美;看一行字是另一种美,看全篇又是另一种美。不管哪种美,都因为有一股“气”将它们字与字串联起来。古诗文作品也是一样。词与词,句与句,意象与意象,意境与意境,景与情的交融而产生的不同的美感。文章讲究呼应,书法作品也讲究呼应。无论是字的结构,还是章法布局,都离不开“点画”这一基本细胞。书法的精神气势都要以点画的响应为基础的,“点画”‎ 之间起笔为呼,落笔为应。或一笔之中,应上而呼下,顾盼生情。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字血脉流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示人以生命感。否则字内的每一点画,各自为政,互不相关,就会使整个字形涣散而组织不起来,哪还谈得上什么书法艺术呢?宋代黄庭坚与苏轼、米芾、蔡襄等被称为宋四家,书艺精湛,倘若把他写的字一个一个用电脑打印出来,还真看不出有多好,但把他的整幅作品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书法作品的遒劲郁拔、神闲意秾。因为他强调个性创造,注重心灵、气质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在风格上,反对工巧,强调生拙。作品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 ‎  在许多书法作品中,我们有时会发现,整幅作品给人赏心悦目之感,但也有美中不足之处是某一两个字写得相比较而言感觉有些别扭,愉悦的美感就会打折扣,通俗地说,这一两个别扭的字导致了整幅作品“气”受到了阻碍。同样的,一些不是十分精美的古诗文,可能也会不经意的遣词造句间缺少应有的关联,从而气不顺。‎ ‎  书法虽然是独立艺术门类,但它与文学等兄弟姊妹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书法作品与古诗文作品的意境往往可以相互借鉴。因此,中学生在学书过程中,多读点古诗文就显得很重要。‎ ‎  二、精美诗文内容是书法的灵魂 ‎  从书法发展来看看,作为传统艺术,各种书体的作品,都没有完全越出实用艺术的樊篱。它们离不开字形的书写,离不开文字的字义所组成的内容的表达;因此,书法家在文字书写中追求美的同时,亦不能忽视文字的内容。也因此,我们中学生在学书的过程中,应积淀文学素养。书法,古诗文,两者都是中国文化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是中国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缩影,它们既独立存在,又紧密结合。书法艺术所承载的文化意蕴,不仅受到中国文化本身特点的影响,同时也一直以诗词、文章作为其发展、表现的动力。不管书法艺术如何变化,它始终无法离开诗词文章这个灵魂。‎ ‎  完成一幅书法作品,往往先认真选择书法内容再考虑字体形式;而欣赏书法,又从欣赏字体形式到阅读作品内容。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欣赏者往往既流连于它精妙和书体形式又能感叹它精美的诗文内容。作为书法创作者,首先确定写什么,然后才考虑怎么写。早在唐代,韩方明就在《授笔要说》中说:“欲书,当先看所书一纸之中,是何词句,言语多少及纸色目,相称以何等书,令与书体相合,或真、或行、或章,与纸相当”‎ ‎,可见内容是创作的先导。我们看到的书法作品内容多为古诗文,因为文质优美的古诗文多结构严谨、声韵有致、蕴含哲理、意境深远,宜于传诵,一篇古诗文内重复字又少,书写时可避免类同,宜于布局。又因为文质优美的古诗文还能调节书者喜、怒、哀、乐的情感,能激发起书者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从而完成一个畅快淋漓的书法创作过程,使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更进一步,作品也更具感染力。使读者不光是欣赏书法形式,更仔细阅读作品内容,从而产生更深远意义的美感。学习过书法的人都知道,如果书写一幅作品,内容熟悉,书写起来会感觉轻松很多,尽管也许字写得不是很好,但字与字之间还是会感觉有一股气息相通,在书写的过程中,也因此会产生一种快感。反之,如果所书诗文内容很陌生或不能贯通识读以至背诵,书写时思路就会滞涩,也许单个字看起来会不错,但整幅作品一定会缺少一种神韵。笔者曾在书法名师班培训时师从潘现老师,他就很强调书法的神韵,他指导笔者书法作品一定要考虑整体感受,这其中就包括布局和作品本身的内容。如果书写的内容趣味低级或主题消极,那么一定会影响书写者的创作心情和观赏者的情绪。书法的一个目的就是以永恒的真理教育人,以优美的线条打动人,以艺术的语言感染人,以崇高的思想震撼人。因此,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或是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内容多是优美诗文、人生格言、励志短语等。‎ ‎  一幅完美的书法作品,选择的诗文内容还必须与所书字体相称,书体所传达的情感与诗文内容所传达的性感要高度一致,才能使书法所要表达的意境与诗词的意境相契合。一件成功的书法作品,往往是艺术效果和文字内容和谐统一的。陆机《平复帖》那种平稳通达、朴茂古拙、貌不惊人的作品中撼动人心的内在力量显示了这幅作品韵趣的厚度与深度。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稿》一乐一哀,一闲散一愤激,两种情感的书法作品传世称颂。东晋王羲之和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于是有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祭侄稿》是颜真卿祭从侄所起草的文稿,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二”。安禄山叛乱,颜真卿和从兄颜杲卿分别起兵讨伐,杲卿及其子“父陷子死,巢倾卵覆”。颜真卿寻得亡侄首骨,撰文致祭。由于匆匆起草,无心作书,并因至情所郁结,被忠愤所激发,书写时进入了笔手两忘,真情充分流露的进境地,因而不自觉地把铮铮铁骨、勃勃怒气以及对亲人的深情哀思,注于笔下。今天,我们看到的遒劲的骨力,大量的渴笔,刚中见柔的线条,随手涂改的笔迹,还依稀可见书家当时激烈的胸怀,悲壮的心绪和急切欲书的情状。‎ ‎  书法从秦朝始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经久而不衰,跟中国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学文化是分不开的。优美诗文对书法艺术的介入和干预,使得书法有声有色,内容丰富多彩。苏轼所言“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正说明了书法如何表达到高境的道理。自古以来,儒家的中庸、道家的自然、释家的妙语、周易的神秘……对传统书法的形式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执著书法的人来说,书法作品的内容易成为他品质的具体化。换句话来说,书者选择的诗文内容,也体现出书者的审美修养水平,体现出他的学识品质。‎ ‎  中学生在学书过程中,不断地优化选择书写内容,其实也是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品质,净化自己的灵魂。‎ ‎  三、书者更应当是文者 ‎  古诗文与书法,似乎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古来擅诗文者,鲜有不能书者。黄庭坚评苏东坡书云“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 自古至今,不少书法作品就是文人写文章形成的墨迹。前文所述的王羲之《兰亭集序》和颜真卿《祭侄稿》就是例子。宋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苏轼,因对陶渊明诗歌的激赏,而导致了他对平淡天真书风的推崇。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他“无意为文”的文学观与书法中“不计工拙”的创作态度紧密相联。一代伟人毛泽东手书古诗词,在书法境界上已臻出神入化。从百幅真迹来看,泽东的书法和诗意极为融洽,浑然一体,豪迈、苍凉、委婉、激越,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廿六日《给臧克家的信》和一九六三年所题“向雷锋同志学习”‎ ‎,公认是毛泽东信札和题词的杰作,《长征》、《六盘山》则是毛泽东诗书的杰作。而毛泽东的手书古诗词才情缤纷,内中杰作当由天下人共推之。已故前中国书法协会名誉主席启功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他著作丰富,通晓语言文字学,甚至对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八股文也很有研究;他做得一手好诗词,同时又是古书画鉴定家,尤精碑帖之学。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的诗词、书法闻名遐尔,尤其书法影响力非同一般。他是一位蜚声中外的书法家。他的诗词和佛教文化知识,促进了他的书法艺术的发展,在现代史是一位有造诣的书法家。研究赵朴初的书法与佛教文化和他的诗词是分不开的。他既是书法家,也是佛学家、诗人。他忠实地把佛学精粹融化到自己的书法艺术中,他的书法作品在佛门的翰墨史上“功德无量”,永世飘香。‎ ‎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堪称国粹。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传承,各朝各代优秀碑帖层出不穷,浩如烟海,是华夏子孙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文化瑰宝!这些碑文,不仅字体各具魅力,且文美情深。这些碑文之所以经久传颂,引人驻足,就是因为它们在书法和诗词文学两方面紧密而不可分割,相辅相成,从而熠熠生辉。‎ ‎  笔墨传情,诗文言志。诗文与书法,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自古至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诗文与书法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给文人墨客们提供了极为广阔的驰骋空间。诗词是语言文学之精华,书法是中华艺术之瑰宝,此两者,均与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想不可分割。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需要人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感悟、提炼,然后以优美的文辞,玄奥的笔墨得以充分展现,境界高者,则既可以开化世人,又可以丰富自我,愉人而悦己,绵延而不绝。在获得思想与智慧的同时,可以使人感悟生命的高贵与生活的美好。‎ ‎  笔者学书二十余年,虽获得了一些成绩,然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在初学书法过程中,老师常让我背古诗文的生活片断。如今,笔者女儿正临池学书,我也督促她诵点诗文。‎ ‎  也常看到不少书法作品,内容大多是抄录唐诗宋词,初看形式确实飞龙走凤,但仔细阅读,发现错字不少,有时一字之错,或意义含糊,或意思相反,让人笑话,让人叹息,其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学书不能作文,无法创造出完美的书法作品。凡流传下来的优秀书法作品,其创作者也多为其文的作者。自古以来,书写技能高超者不乏之,然其书法作品无法流传,恐怕是因为其无法创作精美的诗文来支撑。只有书文能兼长者,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书家。‎ ‎  因此,中学生勤学苦练书法基本功的同时也要多读书,多诵读古典文学,学习一些中华诗词等,加强文学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优秀的书法作品!否则,只知道写几个字,不读书,作品缺乏文化内涵,没有底蕴,经不起推敲,注定只能做一个“写字匠”,难成大器!只有书法文学双修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清雅脱俗,最终形成个人风格,也因而真正享受到书法带来的情趣。‎ ‎  参考资料:‎ ‎  1.张清荣  初学书法百例疑难问答  江西美术出版社   1995.12‎ ‎  2.胡俊文  浅谈书法与诗词文学   槐荫文学     2012.7‎ ‎  3.吴晓华  诗词与书法艺术的通性  好心情原创文学  2010.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