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浅谈语文教材中的误区
语文论文之浅谈语文教材中的误区 国家要创新,教材也得创新,怎么创新呢?当然是改版教材。怎么改?改变字词,删掉一部分,增加一部分。删、增、改成了教材创新的代名词。鄙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点无法理解的区域,我暂且叫之“误区”。这是不是有误,还得专家说了算! “风景旧曾谙”与“风景依旧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一课《忆江南》中“风景旧曾谙”,我一次读到这首词时就感觉挺拗口,不觉什么东西堵在喉咙,就是不顺畅。我读过几遍后发现“旧曾”与我读书时的“依旧”换了一个字,就是这儿不顺畅。我读书时一直读着“风景依旧谙”。现在,怎么变成了“风景旧曾谙”,搞不明白。我仔细推究了教材和参考书,发现这两个词的意思一样,都是“像以前那样”的意思。我就纳闷了,既然意思一样,为什么还要换呢?难道“旧曾”有某种特定的含义吗?看不出来呀!难道是白居易自己写错了,今天来纠正自己的错误,这不是很滑稽吗?死了一千多年的人会回来改正自己的字词。那为什么会改变了?那只能是教材编写人员篡改。为什么他们改变白居易作的词句。这不是侵犯了白居易的版权吗?白老虽不懂版权,但也不能任人乱改呀!我不禁要问编写教材的那些人,你们有什么权利侵权,这不是犯法吗?这不是盗版吗?你们天天喊“ 打击盗版,支持正版。”。可如今,你们干了些什么?贼喊抓贼吗?呜呼!“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我讲这首此时,给学生讲过“依旧”,提醒学生注意,供学生参考。我希望学生在下次碰到“依旧”时不要觉得陌生,更不要认定是错的。我正是想到这一点才教给学生,免得发生错的悲剧。我在书本上并没有看到编者的批注:“旧曾”也可作“依旧”。从教材上来看,学生只认定“旧曾”而不认同“依旧”,这样一来就给学生制造了一个误区。我认为这样不可取。 古文顾名思义就是古代人写的文章,都写了成百上千年,怎么说该就改了。我要问编者,你们能不能随便更改毛主席的名言?不能。名人名言都用了许多年,成了约定熟成的定论。有人会指责我“墨守成规”,时代进步了,得有创新意识。我不否定创新,但是创新也要尊重原本,不能盲目的追求创新,那是没有根本之创新,也是不可取得。 退一万步来说,换词语应做好注释,在改动的地方做好备注,提醒学生,而编者并没有这样做。反而像是设了一个陷阱,不标明“危险”二字。那真是危险了,更不可取! “精诚所加”与“精诚所至”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语文园地二”——“精诚所加,金石为开。”我读到这句名言时,感觉读错了,怎么会是“精诚所加”呢?我仔细看看,还是“精诚所加” 。我真的不敢相信,难道是书本编排有误。我查找了相关书籍,得出的结果都是“精诚所至”。原来不是出版失误,又是篡改了。我翻开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出现了这样的一幕:“[精诚]jingcheng〈书〉形 真诚:~合作|~所至,金石为开”这也太不可思议了,怎么教科书里都是“所加”,而词典里是“所至”。这两词意思一样,为什么要这样改,有什么益处吗? 我讲到此句时告诉学生,下次见到“所至”不要判断失误。 我从语文教材中发现这两个“误区”真是误区,很容易引导学生走上错误之路。本来小学生的判断能力就差,只能依赖于课本。书本上怎么写,学生就怎么认定,错了也就错认定。这样很误导学生。在此,我恳请编者从学生角度出发编好教材,而不一味求新。 作者:赖洋超 作者单位:鹤峰县铁炉乡马家希望小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