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如何教学出语文味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如何教学出语文味

语文论文之语文教学如何教学出语文味 ‎ ‎  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给人的一种感觉,一种体验,这种感觉或体验具有令人欢愉的、吸引人的魅力;语文味只有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形成;语文味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来获得;语文味是文本、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因此语文味包含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学习个性、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意味着:如果缺乏这些个性因素,仅仅教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不一定有语文味,或者说语文味不一定浓;语文味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 ‎  一、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 ‎  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究竟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现在学术界在不少问题上还有不同看法,但在许多问题上已形成共识。比如,语文课不是政治课,语文课不是德育课,语文课不是审美教育课,语文课不是思维训练课,语文课不是天文地理课或其他自然知识课,语文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或文学课。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那一种课,都与语文味背道而驰,或者说不是我们提倡的语文味。‎ ‎  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语文课既不是上述某一学科的代名词,同时我们也不能把语文课杂化为上述各学科知识的拼盘。目前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说明文教学中,大量存在着过分关注课文中的自然科学知识,把语文课教成了天文课、地理知识课或新生科学知识的现象。这种过分重视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而忽视表达这些内容的形式的做法,也是与语文味格格不入的。‎ ‎  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的“保姆”。语文课之所以存在,主要不是因为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而是因为它有它存在的独立价值,有它独立的目标,它对学生的发展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不是为任何其他学科服务的课,因此,不能把语文仆化为其他学科的保姆。‎ ‎  语文教学不能机械化、模式化。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所谓科学化或模式化,是不科学的。教学新手往往需要一些模式,一些机械操练,因此他们的教学缺少一些语文味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模式化。如果说模式并不绝对与语文味对立,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模式化与语文味是截然对立的。‎ ‎  二、核心是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 ,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 ‎  教(学)出语文独特的情感来。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善良和悲悯情怀,首先就要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要让学生学会感伤,学会有魅力地流泪,这是语文独特的任务。那么,如何教(学)出情感呢?首先,教师备课要备情感,即要找出教材的情感点。语文课本中的所有课文,都渗透着作者的爱憎情感或七情六欲,找准作者的情感点,是教出情感的基础。其次,教师要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课文的情感。如果把上课比作“结婚”,把培养感情比作“恋爱”,那么对自己不喜欢的课文不能“先结婚后恋爱”,而应“先恋爱后结婚”。语文教师对每一篇课文最好是情深似海,对新课文要“一见钟情”,对旧课文要“旧情复燃”。教师只有自己先热爱每一篇课文,才能把自己的热爱传递给学生。当然,语文课的语文味并不是由课文本身所决定,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本人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主张语文教师对自己不喜欢的课文既要敢于删和批,更要善于培养感情,即要把否定性方法和肯定性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再次,还必须摸清学生的情感点。如果说把握教师自己的情感点是“知己”,那么,把握教材和学生的情感点则是“知彼”。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在教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引导和促成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教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这里。‎ ‎  教(学)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来。首先,语文课要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其次,语文课堂要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其乐融融的心理环境。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这时课堂上就会出现“庄周梦蝶”般的情景: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生,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师,不知道是学生变成了教师,还是教师变成了学生,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学环境之间融为一体(而不是四张皮),就会出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句)的优美意境,就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在教学中的最佳体现。在这里,语文教学也就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这样的教学不仅是发展学生的教学,而且也是发展教师自身的教学,即使师生共同得到发展。再次,要教(学)出个性美。教师不要跪着教书,学生也不要跪着读书。教师要教出自己的教学个性,就要敢于根据自己的理解教课文,要敢于 “玩教材”,敢于把自己在教学过程(包括备课)中的情感冲动、情感体验告诉学生。第四是要教(学)出幽默美。语文课堂要有笑声。除了特殊内容的语文课以外,一般说来,没有笑声的语文课不能说是美的课,也不能说是有语文味的课。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既要让学生学会有魅力的哭,也要让学生学会有魅力的笑。但是,现实中让人“哭笑不得”的语文课还真是不少。‎ ‎  教(学)出语感。所谓教(学)出语感,即教(学)出对语言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所谓教(学)出文体感和语体感,从教师角度说,是不同的文体和语体有不同的教法;从学生角度说,是不同的文体和语体有不同的学法,具体说是有不同的读法和写法。同时还要让学生领会现代语体与文言语体、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表达功能。所谓教出学生对字、词、句的敏感,是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字、词、句的字面意义或字典意义,读出字、词、句的深层含义、象征意义和情景意义。这三者之中,教(学)出对字、词、句的敏感为最基础最核心。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而不是靠分析出来的。因此,语文课上要书声琅琅,书声琅琅本身就是语文味的一种重要体现,这是我三十年语文教学生涯的心得。‎ ‎  积淀民族文化。语文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工具。一堂语文课,如果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那么我们就大致可以说它具有语文味。民族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河流,一代一代的人们汇入自己时代的文化小溪,才有后来的波澜壮阔的民族文化景观。换言之,“积淀民族文化”也包括积淀当代民族文化。语文教师和学生要做好民族文化的积淀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把握时代特征,使自己的思考具有时代气息。具体方法是要用现代意识观照每一篇课文,特别是古诗文。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枯燥的变得有趣,使遥远的变得亲切;另一方面,可以使现代人的思考沉淀到经典作品中去,沉淀到师生的心灵中去,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  丰富生存智慧。语文是交际工具,是让人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对话的学科,简单的说,是让人学会做人的主要学科。汉语言特别具有这样的优势。因此,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应该注重启迪学生的思想和生存智慧。语文课文中的情趣、智趣和理趣,特别是哲理性的课文或课文中的哲理,以及课文中的人生智慧,对启迪学生思想、丰富学生生存智慧有重要作用。从文言文课文中可以读出生存智慧,从现代文当中也可以读出生存智慧。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要学生学习的生存智慧,是人类生存智慧中的精华。中国人也好,世界其他民族也好,其传统的生存智慧当中有许多糟粕,我们要学生学的不是这些。一句话,语文课要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绝不是要学生学韦小宝。‎ ‎  提升人生境界。冯友兰先生把中国人的人生境界划分为从高到低的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就是像原始人那样凭本能做事;所谓功利境界,即主观为自己,同时又可能客观为他人;所谓道德境界,即“正其义不谋其利”,即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所谓天地境界,即为整个宇宙的利益而做事。人是万物的灵长,但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语文教学就是要使人身上的魔鬼属性越来越少,天使属性越来越多。‎ ‎  三、关键是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使语文课的语文味有着充分体现的可能性。‎ ‎  再好的剧本,从平庸的演员口中念出,也会变得干瘪无味,毫无创造;而优秀演员哪怕是你给他一个菜谱,他也能念得催人泪下。二者的区别是综合素质的区别。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使语文课具有语文味,最重要的是必须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一方面,语文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语文味是一种美学境界,需要全部情感的浇铸;语文味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体现,没有全部情感的投入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自己要有语文味。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味道十足”的人。即语文教师必须首先具有语文味,即书卷气。是否读书,读书多少,是一个教师是否有语文味或语文味浓不浓的决定因素。有无语文味是一个语文教师综合素质最集中的反映。其三,语文教师要注意因长施教。十全十美的语文教师是不存在的。提高自己素质并不是苛求全面发展,而是发展教学个性。要善于找到自己的特长,不断突出、强化进而扩展这一特长,逐步教出有一定味道的语文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