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有效设置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有效设置

语文论文之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有效设置 ‎ ‎  温岭市石桥头镇中学    王慧丹 ‎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们为了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而采取“碎问碎答”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显得提问过多,内容过浅,既费时又不能很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提出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置这一理念,通过主问题的设置带动对课文整体理解和品读,实现有效省时的课堂教学目的。‎ ‎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主问题   省时高效 ‎  “新课标”推行以来,教师们为了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动起来”对知识进行探究,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手段运用得越来越多了。皮连生就说过:“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和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与功能,设计良好的提问能提示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能激发学生思维,了解学生听课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等。”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更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历总结来看,老师们问题的设置无非两大类:一种是从头到尾多次设问。一种是只设计几个问题,甚至只有一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此问题引发开去进行思考讨论,‎ ‎ 一切的进行全在老师的预设之中,从而激发起学生深入探究、自主学习的浓厚兴趣。‎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关于阅读教学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语文课堂的主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也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行之有效的是如上所述的第二种问题设置模式,即一节课中必须设置一个主问题带领学生深入文章的阅读。那么如何设置问题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种方法。‎ ‎  一、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设置主问题 ‎  学生喜欢阅读,却不喜欢上语文课,这是语文老师的困惑,也是语文老师的悲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结果?结合小说单元的教学来谈谈这个问题。‎ ‎  小说侧重形象、情节,长小说应该怎么上?余映潮先生曾言: “我们应有强烈的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碎问碎答’的危害年深日久,几乎所有的阅读课堂教学充满‘问答’,甚至有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实录,也显得提问过多,内容过浅。”‎ 的确,语文课堂提问应杜绝那些为提问而提问的做法,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而又难以实现思考的价值。这些问题,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 ‎  例如一位老师上《孔乙己》时,设置的问题多达十几个,如:“孔乙己是个什么人?”“文章写了孔乙己的哪几个生活片断?”“孔乙己在文中的特殊身份是什么?”“点明孔乙己地位的句子在哪里?”“孔乙己的结局是什么?”“孔乙己有什么性格特征?”“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等等。整节课课堂气氛是比较活跃,学生很忙碌,只是课后学生的收获有多少,到底要读出什么?这位老师是按小说行文顺序上,尊重文本结构,符合阅读习惯,但设置的问题太多,缺乏一条主线,在节奏上显得平均用力,无意中将文本割碎了,学生进入不了文本深层,文本的意义就这样在课堂上流失了。这就涉及到问题的知识含量,要做到课堂教学省时高效,必须要有主问题设置这一概念。比如《孔乙己》可以“为什么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句话,把它设置为主问题,让学生到文中去找,引导学生读文本,进行整体把握而不是局部把握,抓住与主题有关的关键词“站着喝酒”“穿长衫”“唯一”。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做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  二、抓住文体特点设置主问题 ‎  新课标实施以来,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了相当的比重,若像以前一样对多数文学作品要么干脆不讲,要么只是作点背景提示或内容提示,那么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快读快写能力的课改目的就成了一句空话,创新人才的培养依旧十分遥远。因此,创新课堂教学便承担起了课改的重任,而主问题设置因能将学生深深地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更是成为课堂教学创新的触媒--老师为了巧妙地设置好主问题,这就会去努力避开教学中的传统套路,力求新奇有效,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 ‎  在90学时培训时,我们被要求写小说--欧亨利的《二十年后》的教案,这篇小说我曾以传统小说的教法试讲一次,先概述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推出主题,最终以失败告终。一节课下来,学生糊里糊涂怎么也无法投入其中,充其量是个旁观者,整个过程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觉得又累又没效果,学生还是不懂怎么读这类作品。之所以出现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情形是因为文体的特殊性,是学生以前未曾经验过的, 于是在第二次上课之前我调整思路,从“欧。享利式结局”小说的特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入手,设置主问题“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是什么?为什么又说这是情理之中的呢?”‎ ‎,让学生熟读全文。学生迅速投入文本的阅读中,急于说出自己的困惑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这样一节课下来,内容上既不是面面俱到,学生也学得比较轻松,知道以后怎么读这一类小说,学会鉴赏、理解先锋派小说,而不是手足无措。‎ ‎  第二次的教学过程很好的实现了预期目标,学生很快就融入其中,畅所欲言成为课堂的主动者,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所以从这次教学实例来看,结合文本特点,抓住学生最关注的问题,重锤敲打,其他内容适当快些,既能吸引学生,又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从而使语文课堂真正动起来,活起来,真正做到“长文短上”。‎ ‎  三、抓住文章的主题设置主问题 ‎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精神的新课标,强调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也强调了教师精讲、少讲甚至不讲的必要性,这意味着新课标也强调课堂教学的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致, “自主、合作、探究”这六字方针才得以体现。‎ ‎  如教学杰克·‎ 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我是这样设置主问题的: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问题一抛出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觉得这么问很新鲜。我没按小说常规上法来教,而是让学生精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他们迅速投入文章的阅读中,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有饥饿、恶劣的天气、个人体力的极度虚弱、伤病以及野兽的威胁等。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惧艰难险阻。他虽然身体衰弱无比,并且时常处于昏迷之中,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生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 ‎  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热爱生命》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由分析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的生死考验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老师省去很多琐碎的问题,直奔文章主题,将学生注意力牢牢吸引,从旁指导点拨而不是一味“填鸭”。学生努力试着合作探究自己去文中寻找答案,真正地动起来,这样师生都觉得轻松。‎ ‎  余映潮先生指出:“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课堂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内容,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可以说,‘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或问题将学生深深地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有意地设置主问题,使我们的提问变得更为有效,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为有效。‎ ‎  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认为是“享受语文”。享受思考的成果,更是在享受思考的过程。试想,当学生不再有枯坐冷板凳听教师喋喋不休的无聊,不再有绞尽脑汁猜测所谓标准答案的无奈,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当阅读成为一种对话,当表达成为一种倾诉,我们难道不是在“享受” 语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吗?‎ ‎  新一轮课改的铺开,文学阅读的回归课堂,使课堂教学精细化的要求越来越明显。语文教师只有拥有良好的主问题设置能力,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省时高效,才能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能受人以渔!‎ ‎  参考文献:1、《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  3、《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7--8期 ‎  4、 《课中提问的创新设计》, 《光明日报》2005年4月13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