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党员干部精准扶贫心得体会总结感悟范文
2020党员干部精准扶贫心得体会总结感悟范文 党员干部精准扶贫心得体会总结感悟第一篇 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提高,如今已进入了“旅游+”新时代。“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整合力和提升力,为相关行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催生新业态,提升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发展水平与综合价值。 为我所知,“旅游+”代表着一种新的先进生产力。“旅游+”是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培育旅游大产业,关键是做好做足“旅游+”这篇大文章。当前,我国整体发展为“旅游+”创造了条件。通过实施“旅游+”,我国旅游业将经历一个大调整、大变革、大跨越的过程,进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从数量增长到质效提升、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发展的大变化,向旅游强国稳步迈进。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们关于旅游的认识停留在简单的消费层面,把旅游看成是孤立的行业。实际上,旅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是消费,而是覆盖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领域;旅游是增强国民幸福感、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产业,也是具有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功能的新经济增长点。横峰县是国贫县,乡村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乡村旅游扶贫也是该县农村扶贫开发的主渠道之一。横峰旅游扶贫既有利于打破横峰县贫困地区的封闭状态,又有利于更新人们观念、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9月11日上午,横峰县旅游局全体干部认真传达学习全县结对帮扶、精准扶贫暨基层党建工作推进会议精神,并对县委书记饶清华就如何抓好结对帮扶、精准扶贫暨基层党建工作的讲话精神进行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我们作为县级基层旅游部门,该如何做好旅游扶贫工作呢?我个人的思考是:围绕建设文明新村目标,以精准扶贫为突破口,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线,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富民兴村为目标,突出“四个一” 工作重点: 一是编制一部乡村旅游规划。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与挂联扶贫的困难群众逐户见面,摸清民情、民意、民愿,围绕旅游扶贫做好旅游规划基础材料,立足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围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聘请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在规划文本中,结合乡村旅游开发,把全村产业进行立体化布局,明确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与“种养畜林果水”等产业进行有机结合,努力将资源优势向资本优势转化。 二是争取一批旅游扶贫项目。县级旅游干部要深入挂联扶贫乡村,与挂联扶贫的村委会班子成员进行座谈对接,通过了解村情村貌及存在的问题,找准帮扶对接的重点,根据了解到急需解决的问题,县旅游局与县扶贫办一起将积极争取有关项目给予支持解决,同时将积极引导支持挂联扶贫乡村在草莓西瓜蔬菜采摘、垂钓休闲、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增加群众的收入。 三是培育一批旅游示范户。按照统一规划、分散建设、带动示范的原则,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参与旅游发展意识强的农户进行重点培育,拟选定有条件农户开办农家乐、家庭旅馆、娱乐项目、土特产品开发等,根据乡村旅游发展需要,设立“乡村旅游服务中心” ,并在村委会挂牌,主要负责该村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和服务,同时,县旅游局带领全体党员干部深入贫困户家中开展节日慰问活动,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当中去。 四是开展一批乡村旅游村官培训。我国从2014年到2020年计划培训6000名村官,开展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加强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规划指导、专业培训,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整村扶持。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确保到2020年实现7017万贫困人口的17%(1200万人)通过旅游实现脱贫。“旅游+创新创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大批返乡农民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实现了创业致富;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和文化、艺术、科技等专业人员落户乡村,将自身的专业优势与乡村的资源优势、旅游的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批乡村旅游创客基地。据此,我们基层旅游部门将结合挂联扶贫乡村对乡村旅游村官进行系统培训,充分做好发挥乡村旅游扶贫的积极作用,围绕“旅游+重点领域”,更好地服务发展大局。 党员干部精准扶贫心得体会总结感悟第二篇 “扶贫开发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湖北省深刻认识到扶贫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决心,不断消除贫困问题。2014年,湖北省共解决69.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问题,超年度减贫任务的15.5%,成绩值得肯定。但在2015年,扶贫攻坚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要使扶贫工作能在“十二五”收官之年取得突破,则必须把握住“精、准、狠”这一工作要点。 要找“病因”,准确把握扶贫方向。“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能不能找到贫困的根源。只有准确把握贫困人口状况、贫困程度,准确识别“病灶”,找准“病因”,扶贫工作才有着力点,扶贫责任才能具体化。30年前,贵州海雀村平均海拔2300米的小村庄,山上没树,地上没草,风沙漫天,缺水缺电,如此的环境,别说致富,就是生存都成问题。村支书文朝荣清晰认识到这点,并以“要致富,先种树”,“不种树,没出路”的思路,带领海雀村植树造林、科学种菜,30年后,海雀村创造了四千多万的经济效益,早已没了贫困的影子。 要出实招,精确瞄准扶贫“靶心”。广撒网不如深挖井。精准扶贫要找准“靶心”,不能用“手榴弹扎跳蚤”,也不能用“平均主义”使用扶贫资金,“撒胡椒面”式的扶贫虽有效果,但毕竟是“蜻蜓点水”,成效甚微。精准扶贫要见成效,必须出实招,要根据贫困程度,贫困类别,瞄准扶贫对象,推进专项扶贫;要根据贫困原因、资源环境,完善扶贫思路,推进产业扶贫;要根据脱贫难度,拓宽扶贫渠道,推进社会扶贫。贵州扶贫正是在“靶心”上下了功夫,变“抽象”为“具象”,才有了如今“精准扶贫看贵州”的成效。 要动真格,拿出“狠”劲率先垂范。“千难万难,领导带头就不难”,村支书文朝荣如是说。为了解决村计划生育问题,文朝荣自己带头结了扎,又动员大儿子家做绝育手术。就是因为他的这份“狠”劲,海雀村的计生工作成为了全县先进。“天下第一难”的计生工作在干部的带头下也能被攻破,那扶贫工作亦能如此。贫困地区的干部要带头落实党的精准扶贫政策,要拧成一股绳,发挥集体的力量,要心往一处想,多找脱贫的路子,要劲往一处使,下功夫动真格发展经济,要汗往一处流,率先垂范,发动群众。必要时,要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冲劲,要有做“第一个吃螃蟹”的胆量,只有干部带头干,以上率下效果才能凸显,脱贫的脚步才能更快。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是中央对各地扶贫攻坚的总要求,也是百姓共享小康社会的迫切期待。各地方政府只有牢牢把握住扶贫工作“精、准、狠”这一要点,扶贫攻坚战才能打好、打胜,“不落一人”的小康社会才能如期实现。 党员干部精准扶贫心得体会总结感悟第三篇 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更是推进经济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深入推进扶贫工作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现实意义十分重大。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基础差,底子薄,不平衡现象突出。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多,给扶贫工作造成很大难度,中国扶贫,很大程度上就是要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工作时指出:“必须切实抓好脱贫致富这个战略性任务。”“要分类指导,把工作做细,精准扶贫。”总,书,记的嘱托,强调了做好扶贫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指明了做好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方向。 过往的扶贫工作大都采用从上而下的方式,有没有项目以及有什么样项目,被扶对象没有发言权;有些干部平时很少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开展扶贫工作仅凭主观意愿,完全不考虑当地实际。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由政府推动的一些产业化扶贫项目半途而废,不仅造成扶贫资金的浪费,还加重了贫困农户的债务负担,这恰恰反映出扶贫思想意识工作没有深入,没做到有的放矢。 扶贫,不是一句口号,扶贫政策不是“撒化肥”似的广播“善款”,要全面推敲扶贫政策,包括结构性的问题、地域差异、风俗民情等,务求做到把准群众的脉,按需给药。 扶贫,更要转变扶贫观念,变“输血”为“造血”,不仅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人以渔”。要善于把贫困和扶智与扶志结合起来。把“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想方设法增强“造血”功能,把贫困户的志气扶起来,让其看到光明的前途,使其从心理上能够自立;把贫困户的“智力”扶起来,帮助他们掌握致富的本领,确保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在国家全面奔向小康社会的今天,走出一条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扶贫道路将会大大加快我们前进的步伐,因此,各级政府在扶贫时,不断加强基层农村考察,贫困户考察,形成地域性多点开花式扶贫,避免盲目性,要善于把脉问诊,对症下药,用实际行动描绘共同富裕的蓝图。 党员干部精准扶贫心得体会总结感悟第四篇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深入,扶贫面不断收窄,扶贫任务日益艰巨,“硬骨头”越来越多,扶贫开发已然驶入 “深水区”。“闻鼙鼓而思良将”,做扶贫攻坚的实干家,要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紧迫感,“不破楼兰终不回”的责任感,才能带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成就感。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此次扶贫攻坚战的战术特点是“精”和“准” ,所以准确把握精准扶贫的科学内涵,努力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6个精准”,已经成为工作的必然要求。做到6个精准,要求我们对照“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四看”标准,既要稳定“白细胞”的免疫功能,又要注重“红细胞”的造血功能,让扶贫工作在物质丰收与精神突破中实现“共长天一色”的局面,真正实现脱贫致富与全面小康的有机结合。 “几年政绩远相闻,采得民谣报使君”。扶贫工作“精”不“精”、“准”不“准”,关键是看百姓是失还是得、是略有小得还是大有所得。这就要求我们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结合“十三五”规划,制订“战之则胜、胜之则强”的挂战图,拿出真正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村施策、因户施法,让贫困之“痛”越来越少,让幸福之“得”越来越多。同时,要学会在工作中用“巧劲”和“寸劲”,让宏观的扶贫政策变小变细,让贫困群众在政策的善意中感受福祉的温暖。 “道虽远不行不至,事虽难不为不成”。扶贫攻坚战绝非纸上谈兵,所以行军之路上不会一马平川。没有富强乡村,就没有富强中国,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留不住乡愁的农村。在精准扶贫的同时,要全面落实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所以我们不仅要在量上“覆盖每一人”,更要在质上“落实每一人”,把精力集中到办实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在促发展上,真正形成形成责任到人、任务上肩、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地让成效的取得踏在每一个重点难点的突破之上。 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已吹遍荆楚大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万千气象喷涌激荡。只要我们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精神当好扶贫攻坚的实干家,以百姓心为心,涓滴之恩,当报以千顷澄碧,即使一路暮雪朝霜,我们也会“马作的卢飞快”!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