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方法浅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方法浅谈

语文论文之语文教学方法浅谈 ‎ ‎  巴中市巴州区第八中学  杨如才 ‎  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陈腐僵硬的“注入式”教学法只能导致学生消极思维,被动的接受教学信息,遏制自身创造力的发挥,必须废止。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得法。适宜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开启其智力,更有助于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各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会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教材有深浅,体例各不同,教师必须因材施教。‎ ‎  浅显易懂的白话文,朗读与提问并用。对浅显易懂的白话文,宜通过朗读来体会其重点及中心之所在,了解篇章结构和文理线索,并宜通过提问来促进思维,加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领悟。特别是“速读”法值得一提。教师限时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和关键之处集思凝视,如此完成第一遍的阅读;然后将课文的要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启发学生。教师要善问,诱导学生思维的深化,训练他们在高速下的记忆力、理解力;再让他们朗读,要求做到读音准确、熟练流畅、有感情。一篇文章在学生的反复朗读中完成。如此多次训练,学生的速读速记和把握要点的能力就得以极快的提高。‎ ‎  艰涩难懂的文言文,宜用串讲法。对于语言文字难度较大的文言文,教师可先逐词逐句地讲解,再成句成段地串讲。串讲的方式,应视课文的难易而定。难度大的,可边讲边串,缩小串连的范围;难度小的,可减少串的次数,扩大串的范围。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可对内容浅显的,书中有注释之句之段进行串译。在不断归纳总结文言常用句式及虚实词运用规律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理解文言词句的能力。‎ ‎  同类文章,比较阅读,突出特色。对体裁或题材相关似的文章,可让学生找出它们取材、写法上的异同。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与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前首是唐诗,后首是元曲。一诗一曲,体式迥异,但异中有同:同是写“秋”,皆借景抒情,用语都清新自然,意境优美。教师要启发学生异中求同,由此及彼去探索其共性、规律性。再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同是送别诗,诗中都有因别而生的落寞惆怅,但李诗情调却不低沉哀伤,作者把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寓于极为深远的意境之中。而岑诗紧扣边塞的气节风物,将送别的场面写得奇丽壮阔,把离情含蓄于叙事写景之中。教师要诱导学生同中求异,由表及里鉴别其相异性、特殊性。比较异同,抓住特点,才能让学生摸清篇章脉络,汲取文中精华。‎ ‎  难点问题,提示点拨,畅通思路。教师要鼓励学生问难,因为问难的本身就是一个思维创造的过程。对课文中的难点问题,还应采取提示点拨法。例如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既是“饯别”‎ ‎,何以开章竞写“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两句诗如解释为诗人用拟人手法,表达在送别之际对亲友往昔情谊的眷恋,似无不可,但又略显不足。还应联系诗人长安三年、赐金还山、十年漫游等生活经历及思想状况进一步探讨。“弃我去者”,诗人时运不齐,空有爱国之心,而无报国之门,徒糜岁月,故曰“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诗人目睹时局动荡,国家危殆,但请缨无路,忧心如焚,故曰“今日之日多烦忧”。诗人只能面对亲友一吐抑郁之气、凄怆之情。攻克了这一难点,学生才易于理解后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之“愁”与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愁”不同。二者在写法上形似,但李白抒的是英雄失意之愤慨,李煜发的是君主亡国之哀思。教师指点此关键之处,可使学生遇塞而通,打开其接受知识信息的通道,更大限度地接收和处理知识信息。‎ ‎  精彩段落,可用评注法。对文章中的精彩段落,我们不仅要欣赏其文采,还要体会其意境。因此,需要字斟句酌,逐段推敲。评注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去理解、去欣赏,并从中领会有关的阅读和写作知识;评注的要求应切中要害,要言不烦,恰到好处。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弹奏琵琶的全过程写得非常精彩,特别是对音乐细腻、形象的刻画部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共十四句,写出了乐曲旋律从舒徐流畅到沉咽停顿,再到激越雄壮的一系列变化。将虚涉飘忽的音乐写得有形有声。此乃精彩段落,即可用“评注法”。注:“嘈嘈”,形容声音的粗重;“切切”,指声音的细微。皆是叠字摹声词。评:诗中用“如急雨”“如私语”二精妙比喻,既使音乐形象化,又反映出音乐中两种旋律的交错变化。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比喻乐声的清脆圆润,以通感手法使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同时显露。如此评注,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既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又可诱导学生如何赏析诗文,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力。‎ ‎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狠下功夫,使学生愿学、善学,从而获得较强的自学能力,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