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灵活使用,精于设计 - 谈对小学《科学》教材的使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灵活使用,精于设计 - 谈对小学《科学》教材的使用

小学科学论文之灵活使用,精于设计 - 谈对小学《科学》教材的使用 ‎ ‎ 内 容 提 要  ‎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科学”课取代过去的“自然” 课。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最大程度地把知识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和态度的过程中。面对现行教材的局限,我们可以采取“丰富活动”、“扩展知识”、“重组内容”等方法达到“用教材教”的境界。     ‎ 关键词:灵活使用教材,丰富、扩展、重组     ‎ ‎  正    文  ‎ 小学科学是此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新兴学科。它从过去的“自然课”衍生而来,教学内容、尤其是知识内容变化不大,但课程目标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转向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 随着课程目标的转变,课堂教学的方法和形式必然要随之变化。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等新名词的出现令老师们应接不暇。通过学习理论文章、参加各级培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渐渐深入人心,并慢慢渗入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中去,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了点儿自主探究的味道。就在我们为此欢欣鼓舞的时候,新的问题出现了:教师们设计的教学活动大多围绕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展开,形式单一,难以突破,缺少新课程所应具有的生机和活力。  ‎ 分析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 ‎1、教材本身的局限性。  ‎ ‎(1)受教材编写人员的科学教育理念及其知识能力水平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 教材还存在某些问题和缺陷;  ‎ ‎(2)出于对经济成本、携带方便等因素的考虑,教材版面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容的编排与表现;  ‎ ‎(3)现行几套教材基本上与新的课程标准同时诞生,缺少严密的理论论证,没有经受过实践的检验,有些地方欠推敲。  ‎ ‎2、教师缺少创造性。  ‎ 我们的教师队伍基本上是由原自然教师组成。在长达十年甚至是更长时间的  ‎ 照教参(教参上面有现成教案)教教材的惯性作用下,教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机械输出的状态,磨灭了锐气和灵性,疏于创造,拙于创造。  ‎ 面对这样一种局面,我们要尽快树立“用教材教”‎ 的意识,鼓励教师灵活地处理和使用教材,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的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实现从“自然”到“科学”的课程目标的转换。  ‎ 从海淀区目前使用的自编科学教材来说,就有很大的创造性使用的空间。我们在教师培训、教研活动、下校调研等活动中多次、反复强调,教材不是圣旨,教材只是提供一种教学活动的样式,鼓励大家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经过一年多的尝试和探索,教师们沉睡的创造性终于被唤醒了,如今的小学科学课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概括的说教师们对教材的“改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丰富活动”、“扩展知识”和“重组内容”。  ‎ 一、丰富活动 ‎ 以一年级科学课《探究笔的奥秘》为例,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探究活动,发现铅笔的型号与笔心的粗细、软硬、颜色深浅之间的关系。围绕这一目标,教师们设计出多种简洁有效、充满童趣的教学活动,突破了教材上看外型、画笔道的单一枯燥的活动形式。  ‎ 如翠微小学魏冬老师设计的“涂‘笔’尖”的活动:课前教师用硬纸片制作若干“铅笔娃娃”,把笔杆涂上漂亮的颜色,而笔心、笔尖未涂色;课上四个学生一组,分别用老师准备的四支铅笔(6B、2B、2H、6H)涂色;同组同学把涂好色的铅笔娃娃放在一起,看看有什么发现?  ‎ 交大附小朱靖宇老师设计的是“怎样区分三个同胞小兄弟”及 “装饰小房子”的活动:首先通过课件出示三支卡通形象的铅笔,请学生观察讨论“怎样区分三个同胞小兄弟”?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其标明的符号不同:6H、HB、6B;在此基础上学生观察三支铅笔实物,初步比较三支铅笔的差异;接下来进行“装饰小房子”的活动,即用上述三支不同的铅笔画图,装饰标着相应符号(6H、HB、6B)的小房子。  ‎ 五一小学李美荣老师设计的是用铅笔“画手”的活动:两个同学一组,分别用桌上的两支铅笔(6H、6B)画自己的手,然后交换铅笔再画一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 九一小学夏青老师设计的活动是拓印“皮卡丘”:教师课前把“皮卡丘”贴画贴在塑料垫板上,学生五人一组,轮流用五支铅笔(6B、3B、HB、3H、6H)拓印“皮卡丘”,谈发现。  ‎ 四位老师围绕教材内容开展了形式截然不同的教学活动,但同样趣味盎然,适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样达到了引领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观察、比较、发现铅笔差异的教学目的,同样丰富和完善了教材,达到了准确把握并灵活运用教材的境界。  ‎ ‎    在《各种各样的天气》一课中,北洼路小学蔡晓红老师设计的游戏活动“猜猜我是什么天气?”‎ 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学生认识了各种天气的特征,并为各种天气设计了符号之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学生甲背对大家,教师面向大家出示一种天气的符号,片刻,收回符号,学生甲转过身,教师请一个看过符号的学生乙通过动作表现该天气的特征,让学生甲猜。然后,换人、换一种天气符号再来,以此类推对。对于天气特征的学习,多数课堂是通过图片、录像来增强认识的,游戏活动的加入,丰富了教学形式,学生学会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天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最重要的是它加深了学生对天气特征的把握。  ‎ 二、扩展知识  ‎ ‎    基于集体教学的现状,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只能适用于一部分学生。要想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学会适当的扩展和延伸教学内容。比如对《各种各样的天气》的学习,教材仅限于认识晴、阴、雨、雪、雾、风等典型天气的主要特征。对于一些学生,他们可以学得更深入:雨天又分暴雨、大雨、中雨、小雨、雷雨等;风也有大小之分,从“0级”到“12级”不等……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根据他们的发言和表现给予及时的指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认知水平上有所提高。  ‎ ‎       ‎ ‎ 另外教材受版面的限制,有些内容不能充分展现。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适当扩展,引导学生在课内外主动观察、实验、访谈、查找阅读相关资料,丰富感知,加深理解。如学习《蚂蚁》、《我喜欢的动物》、《各种各样的植物》、《文具的发展》、《家的变化》等内容时就是这样。需要说明的是,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做组织者、引导者,更要做参与者、合作者。要学生观察、实验,教师也要以学习者的身份认真进行观察实验;布置学生查找资料,教师更应该做在前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学习方法和科学态度。‎ 三、重组内容  ‎ ‎    对教材而言,一定的教学内容可以有多种编排方法,而一本教材只能呈现其中的一种。因此教师有重组内容的可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学条件不同,不同教师和学生也存在差异,所以重组教学内容也是必要的。 ‎ ‎    在《科学》第一册教材“文具的科学”单元中,按照“总---分---总”的顺序编排了“认识常用文具”、“巧测量”、“探究笔的奥秘”和“文具的发展”四个主题活动。其中“认识常用文具”主题里有观察铅笔的活动,这与“探究笔的奥秘”主题中观察比较几支铅笔的不同有相通的地方,因此在进行观察铅笔的活动时,如果学生的发现多,说出铅笔心有粗有细,铅笔道有深有浅,就可以把“探究笔的奥秘”提前到“巧测量”前面学习。 ‎ ‎      同样是《科学》第一册教材,“天气”单元编排了“各种各样的天气”、“观测天气”、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三个主题活动。教过的老师可能有体会,在开展第一个主题活动认识各种各样的天气时,学生很容易联想到不同天气会影响他们的户外活动。如在描述雨天时说:“下雨天我们就不能出去玩了!”在描述雪天时说:“下雪了可以堆雪人。”如若是这样我们不妨把第一、三主题组合起来,把“观测天气”放在最后学习。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进展重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及时有效地指导,促进学生探求科学知识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