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一题多做式作文,有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新尝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一题多做式作文,有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新尝试

语文论文之一题多做式作文,有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新尝试 ‎ ‎  温岭市第三中学  陈晶 ‎  【摘要】写作周期长,前后次作文的无关联,作文评讲的无效,成了目前作文的普遍现状。一题多做的训练方式,则可以改善以往作文教学的不足,有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一题多做就是在“少做”的情况下将一种类型的作文“做通” ,从而改变学生随意写作、应付了事的写作态度,在细节上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具体有如下几点可行性操作,笔者在实际指导中收到了一些实效,现与同行分享。‎ ‎  【关键词】一题多做  有效  规律   指导  横式  纵式  训练 ‎  目前作文教学法中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学生写一篇老师统一布置好文题的作文,然后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全批全改。一篇写完了,学生只关心下分数,很少有对自己作文再去读第二遍的。“一次性消费”的做法相当普遍。所以一般一学期做八、九次作文。这样学生写作文难,老师批改作文也难,而这样练笔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  这种情况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前面写了一篇,进行了讲评,学生或许刚刚获得一定启发,形成了一种“于心有戚戚焉”‎ 的感受,但接下去的一次写作,不仅话题不同了,文体也变化了,造成了可贵的教学资源的浪费。当然,目前两周一大作文的写作周期,也是造成这种过程性资源浪费的一个主要原因。往往作文评讲之后,要隔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进行下一次作文训练,前一次写作过程的体验早已荡然无存。二是前后两篇文章的训练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前一次的作文讲评,对后一次作文的服务微乎其微,所以讲评也就失去了意义。‎ ‎  就目前情况来看,虽说我们还很难找到一个科学的作文教学系统,但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能够适当考虑写作教学的前后关系,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写作体验和写作反思成为改善写作状况、优化写作过程的学习资源。一题多做的训练方式,则可以改善以往作文教学的不足,有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  所谓的一题多做,是就同一个题目进行连续的组合式的写作训练。梁启超在《作文入门》中说,一学期作文最多做两三次,……每次必将一种文章做通。下次再做别的一种文。这样做一篇得一篇的好处。因此他提出:“一题可做数次。会做一题便会做一百个题目。现在教学的毛病,便是教学生不能做一题。”可见一题多做就是体现梁启超“少做”而“做通”的作文教学思想的一种作文教学形式。这样的训练形式有以下几点好处:‎ ‎  其一,它体现的是写作的内在规律,即中学生写作训练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  其二,它符合学生写作训练的客观实际,能体现作文教学的过程思想。‎ ‎  其三,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对作文的认知心理结构。‎ ‎  其四,它深受学生欢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并把写作视为自己生命意义的体现。‎ ‎  一题多做就是要把这一题目写精写细,才能改变学生随意写作、应付了事的写作态度,才能比细节上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那这种方法该怎样训练呢?‎ ‎  1、一题同一要求,横式铺排,内外结合 ‎  学生按照同一题目同一要求作文,老师评改后根据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结构结构和叙事问题进行点评。学生对照老师的要求,分析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或者重新创作。教师对学生的文章再进行评改,主要针对前一次作文问题的纠正情况。这一类型作文的后续写作,则不做统一要求。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分门别类,如没有问题的可不用重做,有问题的可以再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修改或重写。时间和地点也不做统一安排,而是在课后自行安排。‎ ‎  比如很多文章是涉及到记事的,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要么叙事冗长、面面俱到;要么过于简洁,点到即止;要么思路混乱、顺序颠倒。如以“感动”‎ 为话题的一次作文。一些同学所选的事例当然也体现了感动,比如自己生病了,妈妈怎么送我去医院,老师带病坚持上课,一个外表时髦却能让座给老人,同学借给我一块橡皮等等让我很感动,都是一些现象性的东西,总感觉情浮于外不能发乎中。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强调写事文的典型结构:事+理,理从事来,忌事、理两张皮。如学过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典范;事+情,事中蕴情,情由事生,忌无病呻吟。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典型的“事+情”结构。另一方面则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要有能触动思想的一个点,一个能感动你自己的点,一篇连自己都不会感动的文章又怎么能感动别人。所以如何把事情写得生动吸引人,描写时怎样不断注入与强化个人感受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当中可以找一些像《背影》《社戏》等作为范文。我要求一些连基本结构搭建不起来的同学再重写一次。有一定结构和基本叙事能力的同学自愿。而第一部分同学,有了鲜明的结构,我又让叙事不够具体生动的同学再写一次。两次都不理想的,我就对其进行具体指导,让他们再写。‎ ‎  2、一题不同要求,纵式梳理,分层训练 ‎  不同要求指的是对于同一文体提出的不同训练点,从而进行有计划的分层训练,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手段。‎ ‎  还是以记叙文为例。第一次写作可以重点放在如何选取典型材料围绕主题叙事。第二次写时,可以训练结尾如何自然点题。有不少同学的记叙文,虽然到最后会写几句议论性的话,但往往不是对所叙事情的自然深化,而是生硬地贴一个标签。第三次则可以重点训练在叙事过程中如何自然点题。比如有这样一篇记叙文《把花种在心里》,首先让学生理解“花”的比喻义,如何体现种的过程,训练其如何围绕“花”和“种”叙事;然后训练他们在结尾如何点明文章写的是什么“花”,为何能珍藏于心中。还可以进行第三次写作,训练叙事过程中适当而又自然地点破“花”和“种在心里”,既让人“看”到“花”,又不能满眼是花。像这样的训练次数完全视具体情况而定。‎ ‎  如果遇到议论文呢,这种方式同样实用并且很有时效性。比如拿一个比较熟悉的目前又较为热门的一个话题“节日”来说。第一次评改时可侧重训练如何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是否能对“洋节入国”或“端午节出国”等现象提出明确的观点;同时关注论据的运用,是否言之有据以及如何选择论据。第二次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训练说理的角度、结构的安排等等。由于对题目较为熟悉,所以每次作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写起来也得心应手,写作的水平自然不断提升。‎ ‎  3、一题写作可用不同文体,强化文体特征 ‎  目前,考场作文总会提出“文体不限”这一要求,此种命题要求可以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文体的空间,写出最拿手的文章,但“文体不限”也带来一种较为模糊的认识,学生分不清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写的是“四不像”作文,缺少鲜明的文体特征。而用不同文体写同一题目,强化文体特征,则可以改善上述现象。具体操作方式有如下两类:‎ ‎  一种训练是对学生提出统一的文体要求。如半命题作文“他是一个      的人”,第一次训练记叙性写人,第二次文学性写人,第三次评议性写人。如果有些困难,可以用我们学过的《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变色龙》《俗世奇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邓稼先》等课文作范文进行指导。不过此类训练还应注意第一次评讲和第二次写作指导有机结合,以及第二次评讲和第三次指导有机结合。‎ ‎  另一种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文体。还是以“他是一个      的人”为例,第一次可以文体不限,每人自由选择文体写作,然后根据学生选择的情况点评;第二次仍以此题写作,要求不能再写前一次已写过的文体;第三次文体也不能与前两次重复。因为是同一题目,所以学生对文体特点的认识会更加深刻,而三次作文训练在内容上也是一种互补,学生对题目看理解也会不断深入。‎ ‎  4、一题多次写作,角度不同,选材各异 ‎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命题和半命题作文似乎挺受青睐,话题作文似乎销声匿迹。但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其实在命题作文里依旧有话题作文的影子。拿今年台州市的中考作文来看,在没有任何提示语的情况下明确要求是以“取暖”‎ 为题写一篇文章,结果很多学生不能从新颖的角度选材,大多选用了一些老生常谈的素材写作。其实,笔者后来曾询问过命题的老师为何不写一段提示语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出卷人的意图是有提示语是限制,没有提示语则是拓宽。结果是对于那些阅读面广的、平时作文水平好的学生确实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而没有经过这方面强化训练的学生就出现了一些弊端。可以这样说,今年的命题作文在形式上依旧是话题作文。考生被命题作文困住了手脚,不能选择新颖的角度,导致泛泛而谈。所以话题作文还没有被完全取代,也不可能被轻易取代。而针对同一题目或话题进行训练,要求学生每次由不同角度切入话题和选择材料,是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 ‎  我让班上同学以“取暖”为题作文。第一次写作大多数同学出现了与中考选材相一致的情况,真情类的作文较多。当然,这一类真情看上去大同小异,缺少个性和深度思考。如叙述一件或几件事情来体现父母、亲人对自己在情感上的温暖;汶川地震或雪灾的一些感人事迹带来的温暖等等。在评讲时我提出了“取”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非被动的接受,提醒同学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第二次作文便有人写自己如何主动去帮助别人,温暖来自于自己的独特发现等内容,感受显然要比第一次要深刻;第二次评讲我结合习作,提出了“虚”“实”相生的作文理念,除了可以写人与人相处时的温暖,为什么不可以写与书相伴时的那缕馨香,与自然独处时的那份宁静所带来的温暖呢。我觉得,这样的作文训练吧学生的思路一步步打开,在自己体验感受甚至受挫的基础上寻找的思路,比在第一次训练指导时就将思路全部揭示出来效果会更好。‎ ‎  一题多做式作文训练,还可以一题选择不同素材、不同主题写,以及通过一题多写,训练深层立意、多项立意等能力。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教师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自己的训练点。但在选题时要注意,所选题目要力求典型、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写作,过难过易都不适宜;题目还要有较大的发挥空间,能够满足连续写作的需要。比如进行不同文体的一题多写,题目就必须适宜写不同文体,因为有些题目不是各种文体都适宜。‎ ‎  一题多做式作文时一种有效的作文操作方式,但又不是一种孤立的教学形式,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须有正确的作文教学理念、良好的作文教学素养,此外,还要注意和其他训练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  【参考文献】1.《语文课程标准》‎ ‎  2. 梁启超《作文入门》‎ ‎  3.《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年08期《师生同题 一题多做》‎ ‎  4.《文学教育》 2006年第9期 《“一题二做”作文教学法浅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