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真目标成就品质课堂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真目标成就品质课堂

语文论文之真目标成就品质课堂 ‎ ‎ ‎ ‎  城南镇中心小学  王海伟 ‎  摘要:课堂品质来源于有效的教学,有效教学来源于科学的目标建构。而一个科学的教学目标,既是准确、细致的,又必定精干可行的。本文的主要观点是,课堂教学实际中教学目标指引着课堂教学的方向,是一堂课的灵魂,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它更是课堂教学品质之本。‎ ‎  关键词:教学目标   品质课堂  伪目标  真目标 ‎  《南辕北辙》,一个耳熟能详的老故事,在千年之后仍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人生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感悟人生,叩击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学亦如人生。‎ ‎  如果把课堂教学当作夜色阑珊的大海里航行的一艘船,那么,教学目标就是漫漫长夜里的一座灯塔。明亮的灯光将一路指引着航船,教学目标也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其实,一个合适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实际而制定的一种具体要求和标准,它把教学目的具体化,指引着课堂教学的方向,是一堂课的灵魂,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  因此,我们要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先制定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定位在新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缺失和遗憾,我们先来聚焦现场,透视课堂,反思现状。‎ ‎  草色遥看近却无--热闹的伪目标 ‎  近几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课程理念逐渐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热衷于关注课堂教学是否“精彩”。一时间从名师到凡师,繁花争相开放:课件登罢,音乐来;情境过罢,诗意来;幽默讲罢,简约来……人人都希望创造出精彩的一节课,让学生或流泪,或狂笑,或陶醉得不能自拔;让听课者感动得捶胸顿足,潸然泪下。然而,就用我们旁观者的眼光,来看看吧:‎ ‎  情节一:缘木求鱼,颠倒目标无真意 ‎  “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到学校、家庭、社会这个三位一体的大语文环境中去学习语文。”一时之间,“大语文观”忽如一夜春风来,开遍了长江南北。而新来的观念,难免被误解误读,一不小心使大语文教育观离开了“语文”两个字。于是,短短40分钟,教师恨不得听说读写演轮番上阵,什么要求都想完成,让学生五花八门知识都得学会,甚至不管三七二十一,来一个极端的课程整合,于是音乐来了--唱一唱,美术来了--画一画,戏剧来了--演一演……一节课后,仿佛新鲜出炉的就是一个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高目标多要求,应该得到高素质的人才”,这看似合理的逻辑让我们的课堂热热闹闹地进行着……‎ ‎  师:同学们,先读一读课文,想想看,你的小脑袋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  生读课文--‎ ‎  师:请你们拿出各种画笔,一起来画画翠鸟吧。‎ ‎  生作画(许多学生照着课文的插图画)。画后,小组交流推荐好作品--‎ ‎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拿上来与大家共享一下。‎ ‎  师:大家先看A同学的这幅画,与课文插图比一比,画得好不好啊?好在哪里?不好的又在哪里?‎ ‎  生:好,和课文的一样,颜色都鲜艳。‎ ‎  生:翠鸟的嘴巴画得很好,很尖。‎ ‎  生:翠鸟的爪子画得很锐利。‎ ‎  生:不好,课文插图里翠鸟的头上有花纹,他忘了画。‎ ‎  师:是呀,画画时要看仔细。‎ ‎  师:我们现在了解了翠鸟的外形,现在想想作者为什么写它的外形呢?‎ ‎  初看,课堂中学生了解到了翠鸟的特点,加深了印象。但是细细品味,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整整花了大半节课的时间来画一幅画,并分析画作,而且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难以走出对比同学画的画和课文插图的误区,基本上是在重复课文的语言来介绍内容,根本没有回到文本,更没有基于文本的阅读、评价、反馈和高于文本的见解。把教学复杂化,表演化,学生却在原地徘徊。‎ ‎  这种虚假的繁荣、表面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却隐伏着语文学习的忧患。因为它实际上是把语文教学的根--语言文字抛弃,淡化语文教学的读书内化的基本方法。缘木难求鱼,语文教学“本”、“末”在这里被倒置。‎ ‎  情节二:独善其身,割裂目标难得意 ‎  语文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合理整合,这样的目标既能让学生领会语文方法,又可让其感受生命的热度。但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有意无意割裂三个维度的行为,盲目制定的目标使课堂教学变成了行尸走肉。‎ ‎  高高在上的人文性 ‎  语文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建立他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世界,把“生命”看成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从而珍惜它,讴歌它,这无可厚非。但当把人文作为唯一至高的目标时,教学便有了偏差,语文也失去本色。‎ ‎  师:为什么卖火柴的小女孩会在这样的夜里出来卖火柴呢?‎ ‎  生:资本主义的黑暗。‎ ‎  师:是呀,资本主义社会是黑暗的,他的黑暗还体现在那里呢?‎ ‎  生:小男孩竟然把她的大鞋拿走了,这说明资本主义穷人总是受欺负。‎ ‎  生:富人们坐在家里享受着温暖的火炉,而小女孩却冻死了。‎ ‎  师:还有吗?‎ ‎  生:富人们享受着香味四溢的年夜饭,小女孩却在街角饿肚子。‎ ‎  ……‎ ‎  师: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她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  生:他会得到国家资助。‎ ‎  生:每个人都会关心她。‎ ‎  生:让她上学,同学们都关心她。‎ ‎  ……‎ ‎  师:你们想想,这样的两个社会,很明显社会主义就是比资本主义好!请回家写一篇如果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展开想象她会得到什么样的照顾。‎ ‎  教师浓彩重墨地让学生比较两个社会的优劣,就会冲淡文本作为语言工具的理解与运用的一个示例,忽视课文的语言因素,把人文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与本色的语文课堂渐行渐远。‎ ‎  为其独尊的工具性 ‎  作为另一个极端,我们教师会过分关注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把语文课活生生肢解。‎ ‎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里是什么样的结构形式?‎ ‎  生:总分总。‎ ‎  师:你看总分总的写作方法,使文章条理性更好,说得更明白,我们以后也要学学。‎ ‎  ……‎ ‎  师:这一段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生:比喻。‎ ‎  师:比喻有什么作用呢?‎ ‎  生:更形象,生动。‎ ‎  这是语文教学成为学生负担的重要原因,教师把语文教学当成纯粹的教学写作的工具,学生个人感受,内心体验统统被忽视,他们怎能不产生厌恶的情绪呢?‎ ‎  以上都会使学生面对的课堂是一种是非选择的课堂,而非三个维度有机整合,又灵动包蕴的生命课堂。‎ ‎  情节三:天马行空,心失目标全无意 ‎  现今课堂教学中,教师信马由缰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是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段。‎ ‎  师:老人都70岁了,他为什么还不离开这里?‎ ‎  生:他生活的武夷山环境非常好,他舍不得离开。‎ ‎  生:我们喝的是自来水,他喝的是天然矿泉水,非常香甜,还有清爽的空气,如果离开了就没有这么好的环境了。‎ ‎  师:嗯,我们这儿的环境比起那儿可差远了。‎ ‎  生:他自己种地自己收,没人管他要钱。‎ ‎  师:是收税。‎ ‎  生:他吃着绿色食品,呼吸着新鲜空气,满眼是姹紫嫣红的花儿,这么好的生活没得找。‎ ‎  生:这么美好的地方,可是人间仙境,我也想去住住呢!‎ ‎  师:哦,这打动你了!就请你来读出那份感动吧!‎ ‎  在充满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就如同处于风起浪涌的大海之中,必须预先制定好本次航行的目标,紧握“本色语文”的舵轮,合理掌控生成中的无效目标和有效目标。教师绝不能眼中无目标,手上无目标,心中更无目标,碰到教学事故,随乱而安,甚至“乱上加乱”,指导有效性无从谈起。这种天马行空的教学,没有可促进学生发展的土壤,也根本不知道该往何处归依。‎ ‎  反思我们的课堂,这般无效的教学行为俯拾可得,如漫无边际的课外延伸,喧宾夺主的多媒体,而这些无效的行为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教师缘木求鱼,漠视教学目标的制定。拿到一篇课文,不愿对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的思考、准确的定位和合理的建构,有的就去抄写教学参考书,有的甚至不带目标去上课,反过来化把大把的精力去追求所谓的精彩课堂教学。殊不知,即使最精彩的课堂,没有一个准确的教学目标指引,也难保不会南辕北辙。‎ ‎  我们只有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改变漠视教学目标的行为,才能从源头上解决教学中“高耗低效”的症结,最终提升教学品质。‎ ‎  天青云散总有时--追寻真目标 ‎  课堂品质来源于有效的教学,有效教学来源于科学的目标建构,而一个科学的教学目标,既是准确、细致的,又必定精干可行的。‎ ‎  一、目标姓准--基础才是品质课堂肥沃土 ‎  1、准确的目标来源于本色语文 ‎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国文教学自有其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它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抓紧语言文字这条缰绳,并凭借其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  记得某特级教师执教《少年闰土》,文中有“秕谷”一词,一开始,他让学生查字典找出答案:“秕谷是干瘪的谷子。”按照我们的课堂,可能到此为止。该老师却追问学生:“能不能说瘪枣啊!”学生笑着回答:“不能。”老师笑问:“为什么?”有些细心的学生猜测:“因为秕字是禾旁,应该用来形容和稻谷有关的东西。”‎ ‎  这样的教学是认清了热热闹闹走过场,轰轰烈烈搞形式,难认的字不多读,难写的字不多写,需领会的句子不品味,要归纳的段意不归纳的诡异化教学现象,让语言文字作为训练点的本色语文,成为语文教学的根本性目标。‎ ‎  2、准确的目标来源于学生实际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准确和合理的调整。‎ ‎  如笔者在市级教研课上听到这样一个教学实例。那是一年级的一节识字课,此时老师出示“蜻、蜓、蝴、蚯、蚓、蚂”等带有“虫”字的生字,并问道:“小朋友们,它们的名字变成了生字宝宝,你能把它叫出来吗?”学生开始念生字。教师又问:“这些汉字宝宝里面藏了很多的秘密,你能把他们发现吗?”当然学生基本上讲不出“形声字”,于是,教师就轻描淡写地介绍了一下“形声字”这一概念。就是这个处理,我们及时评课群里开始有了争论,一部分教师认为形声字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字,应该再仔细讲解;一部分教师却认为,对一年级学生来讲,这样淡淡地处理已经够了。‎ ‎  面对这一争论,只要我们分析一下一年级学生识字的特点以及“形声字”教学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安排,就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年级的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具有天真好奇爱玩好动的特点,因此,识字教学只有尊重孩子这一天性,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而形声字的概念在浙教版教材中安排在五年级的练习中出现,是分析生字的构造,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太过理性和枯燥,假如教师执意把“学会用其去识字”‎ 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但效果不甚理想,甚至还可能会承受学生的识字积极性大受挫折的后果。不如,就先让他们接触一下形声字的概念,留下一个淡淡的印记,到真正适合他们学习时再去设计教学,肯定事半功倍。‎ ‎  因此,我们语文的教学目标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现阶段的学习状况,只要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可口美味的红苹果,才能让他们愿学、能学,也才会有效。‎ ‎  二、目标姓细,文本才是品质课堂开花处 ‎  每一次语文教学的起点就是“细读文本,揣摩教材”。 “如果语文教师能认真细读每一个文本,将文本里里外外爬梳个透,殚精竭虑,敲骨吸髓,甚至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生命化的言语存在,而后在此基础上精确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疑点、写作特色、编排意图、教育价值取向以及语言文字训练点等”,那么语文教学的目标一定会从大而空变得清晰起来。‎ ‎  1、与词句相约,才能细化目标 ‎  语文教学目标要想“瘦身”,必须关注文本中的关键字、关键句。从其入手,细化目标。‎ ‎  如教学《火烧云》中,笔者就抓住“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一句,特别是“烧”字来做文章。把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进行细化:抓住“烧”字,想象“烧”‎ 出的景色,并结合描写颜色的词语,领会火烧云的美丽,进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  师:你读读这个句子,发现哪个字用得特别好呢?‎ ‎  生:烧字用得好。‎ ‎  师:你仔细读读这个句子,再读读这个“烧”字,你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 ‎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片红如鲜血的大火。‎ ‎  生:我仿佛看到了熊熊大火铺天盖地的烧过来。‎ ‎  生:我仿佛看到天空着了火似的。‎ ‎  师:同学们,天空被火烧得旺旺的,红红的,真是美啊!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受读好这个句子。‎ ‎  这样的字眼、句眼很多,比如《草船借箭》中的“笑”,《鸬鹚》中的“一抹”, 《猫》中的“蹭”,《飞夺泸定桥》中的“飞夺”,《赶花》中的“天南海北,哪里花开就往哪里赶”……‎ ‎  抓住字眼、句眼,才能够细化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让我们更明白该做什么,让目标更有效,让教学更有效。‎ ‎  2、与价值相约,才能细化目标 ‎  教学目标的细化,还来源于教师对文本的细读,并在揣摩文本过程中合理分析和体会文本的价值取向。那么,我们又当怎样潜心细读文本,深入揣摩教材呢?对此王崧舟老师给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文本是你美丽的倒影!也就是说你既要领会作者、编者的意图,也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体会。‎ ‎  如《去年的树》一文,作者借它来呼唤着世间最美好的情愫,它让我们相信,世间有些东西将超越时空,走向永恒,比如友谊,比如信赖,比如至死不渝的忠贞……一位教师就把目标细化为:通过对原来小鸟“天天给树唱歌”等关键词句和现在小鸟疯了般地寻找大树中关键词句的品味,体会小鸟与大树之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接着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凭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天天”、“ 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 等语句体会他们的友情,然后从小鸟的三问进一步去体会。‎ ‎  我们要与价值取向相约,才能有的放矢,深化我们的教学目标。‎ ‎  有深意的目标衍生有深意的课堂,有深意的课堂荡漾着浓浓的语文味,学生乐意去学,有效去学,也才能造就品质课堂。‎ ‎  三、目标姓精,舍弃才是品质课堂结果树 ‎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般的教学要好得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懂得舍弃,删繁就简,让学生的精力集中到关键的几个学习点上。‎ ‎  如教学《杨氏之子》时,某教师一改古文教学常态:不让学生过多流连于字词的解释,而是根据教材、学生等实际特点,把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兴趣上。于是一开始他便出示一首描写自己的小诗,让学生猜诗中之人是谁,有什么特点,来自哪里等等情况,并学着介绍自己,古文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一下消失了,学生兴致勃勃地玩起了古文。接着,他出示“尔”、“乃”、“吾”、“妙”等词,让学生夸夸别人,夸夸自己,学生再一次感受到古文的乐趣。教学课文内容时,他又抓住“未闻”一词,并联系该词所在的一系列句子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更为可贵的是,他没有陶醉于文句,而是紧抓培养兴趣这一目标,改变孔君平的姓和联系学生的姓,让其设计对答:“假如是你面对性金的、姓黄的呢?”学生又玩了一次古文。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可见一斑。‎ ‎  其实,许多课文都有自己的点,如《草船借箭》一课的 “足智多谋” ,《晏子使楚》一课中的 “善于言辞,机智果敢”, 《一夜的工作》一课的 “劳苦”, 《晏子使楚》一课中的 “善于言辞,机智果敢” ,《冬眠》一课中的 “善于观察、思考、发现”……抓住这些点都可以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更为精干可行。‎ ‎  一切教学行为都围绕一个或少数几个教学目标深入展开,有的放矢,更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  因此,准确、细致、精干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地”‎ ‎,是达成品质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对学生长期的发展来说,小小的教学目标影响并不小。它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属于学生的生命;它是一方罗盘,给学生导引人生的航行;它是一支火把,能有效燃烧每个人的潜能,牵引着学生飞向梦想的蓝天。‎ ‎  【参考文献】‎ ‎  1、《薛法根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  薛法根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5、7‎ ‎  2、《推敲新课程课堂》            薛法根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1‎ ‎  3、《小学语文教师》              李振村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10‎ ‎  4、《小学教学设计》              崔金辰  山西教育报刊社  2009、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