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引导学生“找米下锅”——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寻找作文内容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引导学生“找米下锅”——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寻找作文内容

语文论文之引导学生“找米下锅”——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寻找作文内容 ‎ ‎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孩子们的写话也是如此。乍看,现在的作文教学是学生愁、教师苦、费时多、效率低。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那就得引导学生“找米下锅”。‎ ‎  一、     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习作的材料 ‎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竭。”叶圣陶老先生的这番话,生动地阐述了生活与文章的关系,指出作文“从内容入手”的重要性。‎ ‎  (1)走向生活,让作文教学的课堂面向生活。走向生活,就是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作文实践的机会。‎ ‎  作文与生活结合,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学生再不会视作文为畏途。比如,让刚打胜一场比赛的学生写一写《我们赢了》,定会有感而发;布置学生完成一项生活作业(洗碗、小制作、擦皮鞋)后,再让他们用“先……接着……然后……最后……”写话,也能不辱使命。组织学生开展写春联、送春联活动,大家也会兴趣盎然,采作不疲……‎ ‎,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多种手段,利用各种渠道,调查家乡环境受污染的情况,并综合运用已学的有关自然、社会知识,商议治理对策。如此这般,可以打开学生作文的视野,激发学生蓬勃的写作欲望。‎ ‎  (2)把生活搬进作文教学的课堂。怎样把生活、把社会搬进作文教学的课堂呢?就是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生见过或没见过的事物,展现在他们的面前,强化他们的多元感官,开阔他们的视野,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 ‎  我们可以利用表演再现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讨论、描述,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习作兴趣。比如,让学生表演放学后因贪玩而晚回家受妈妈的批评。顿时,课堂里沸腾了,教室成了小剧院。‎ ‎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把贴近学生生活的影像资料当堂重现,组织学生讨论,谈感受,读写等等。比如播放《猫与老鼠》的动画片,再让学生仿写或读写一个故事。‎ ‎  二、     让学生从课本中想象,寻找习作的素材。‎ ‎  小学生正处在幻想的年龄,其心灵,感觉敏,意气盛,“其思之超广,等于天马脱羁,飞仙戏游,穷极变幻,而适意中所欲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走出灌注”,张扬个性,塑造人格,立志创造,努力让学生在阅读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激发创造的活力。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要多开发教材中潜在的读写训练的优势,凭借教材所选文章中“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语言空白”之处随机渗透,进行读写训练。比如,《火烧云》中写火烧云的颜色多时,其中有这么一句:“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有见过的颜色。”‎ 我们就要抓住这一句话让学生展开想象,把“说也说不出来的颜色”说出来;发挥想象,把“见也没有见过的颜色”表述出来。《狼和小羊》的结尾写道:“狼扑向了小羊。”给学生留下了很丰富的想象空间,更适合于学生读写故事。‎ ‎  当然了,学生的想像力是无穷无尽的,课堂之外他们的想象灵感随时呈现,还要引导学生把这些想象雨露收集,经过加工也是甘甜可口的美酒。‎ ‎  三、     让学生在活动中寻找习作的素材 ‎  把活动引进习作课,既活跃了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开展活动,还便于现场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素材,又形成了感受,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如,一次题为“投硬币比赛”的习作课,开始,学生无从下笔且提出种种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先组织学生亲身体验—实地投硬币比赛,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去观察每个同学投币的方法以及产生的效果,指导学生体会其投币过程中的多种感受。活动结束再组织学生习作。实践证明,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更真的素材。‎ ‎  四、     培养学生随处留心,寻找习作的素材 ‎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慧眼岂不识真金。”‎ 它告诉我们要做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引起思考,从而激起创造的火花。写作也一样,比如,在向学生布置一篇题为《我的学校》的作文时,学生的反应是个个目瞪口呆。我看现场作文不行,马上改口:经过我察言观色,发现你们现在还有困难,这篇作文先欠着,一星期后还 ,但要收点利息,大家保质保量。结果上交的作文内容、题材应有尽有,五彩斑澜,这些都是学生经过认真仔细的观察所得的成果。‎ ‎  综上所述,要改变学生的作文现状,必须引导学生自觉地去寻找、观察、感受,获得丰富的作文题材,才能让他们“有米下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