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编《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目录 一、 要注重登高望远 (-)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要全面体现新青海精神 (三)要全面贯彻“一优两高”战略部署 二、 要注重研究形势 (-)要研究大势 (-)要研究趋势 (三)要研究优势 三、 要注重问题引领 (-)要全面认识和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要主动梳理提出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 四、 要注重突出重点 五、 要加强组织保障 今天的会议,主要任务是听取我省“十四五”规划编制前期 工作情况汇报,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一会儿,刘宁省长还将作 重要讲话,请大家抓好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意义 重大。刚才,晓勇同志汇报了相关工作情况,总体看,省发改委 汇报准备充分,工作安排有序,各部门也已启动相关工作,体现 出领导重视、推进有力的态势。关于下一步工作,我谈几点想法, 供参考。 一、要注重登高望远 “十四五”时期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十四五”规划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在规划期内的 阶段性部署和安排,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和共同意志的 体现。 (一)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主题鲜明、内涵丰富、 思想深邃、博大精深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经济思想,对于我们做好规 划编制工作意义重大。去年和前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充分 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精神实质。但 客观地说,我们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度还 远远不够,与学懂、弄通、 做实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如,在经济新常态方面,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有指引、有方向, 但我们习惯于靠既有惯性思维来思考问题,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学习的不够、认识的不深,理解的不及时,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 明显加大时才有所察觉、有所觉醒。再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方面,我们的学习也是过于简单化。“三去一降一补”对当前我 国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向性和针对性,不能简单的把去掉一些煤炭产 能作为去产能的主要工作,把降低一点工业用电价格作为降成本的 全部任务,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学习领会、准确把握和贯彻落实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和要求。可以说,编制“十四 五”规划的过程,也是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经济思想的过程,没有这个基础,我们 就无法编好规划。 (-)要全面体现新青海精神。“十四五”规划编制是一 项具有长期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只有站得高、看得远, 才能编好规划。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总结凝练了 “登高望远、自 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青海精神。登高望远是新青 海精神的灵魂。时代在不断发展,时代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 丰富、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的发展以改革、开放、创 新为主旋律。我省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国家战略实现 同频共振,全省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开辟了发展的新境 界,驶入了高质量发展快车道。谋划好全省“十四五”的发展, 既要着眼提高站位,把认识、 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作为重要前提, 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又要着眼发展阶段性特征和 未来支撑条件,把未来全省的发展放在更加广阔的空间,放在国 家的大格局和区域功能定位中作出科学谋划。 (三)要全面贯彻“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一优两高” 战略是省委继承和创新历届省委治青理政方略,在深入学习贯彻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础上,在新起点上落实习总书 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生动实践,是青海改革开放四十 年来在发展理论方面形成的最新创新性成果。奋力推进“一优两高” ,对于彰显青海绿色生态优势、回应各族人民群众期待、决胜全 面建成小康、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此,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了全方位的阐述。从各方的反响看, “一优两高”具有很强的社会基础、实践基础和民意基础。“十 四五”规划编制要将“一优两高”战略部署贯穿始终,立足青海 生态保护优先的实际,发展绿色产业,切实体现省委省政府贯彻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责任担 当、不懈追求,全方位描绘未来一个时期青海前进发展的宏伟蓝 图。这既是中央赋予青海的职责使命,也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 心愿。 二、要注重研究形势 习总书记要求我们要研究好形势、分析好形势、判断好形势。 省委省政府在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要精神时,要求我们要把 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判断上来。辩证地看,“形”是现状, “势”是未来。“形”要求我们要把基础和现状分析透。“势” 则要求我们用前瞻性的眼光分析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 (一)要研究大势。要着力吃透"上情”,明确规划编制 工作的方向性。“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要放眼全局、谋划长远, 从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大势中研判形势, 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月 或一个季度,也不是一两年、三五年。要加强对经济从高速增长 向中高速增长趋势变化的研究分析,进一步理清思路、找准定位、 明确方向。特别是要避免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盲目追求高速度 增长,违背国情国力和省情省力实际。“十四五”时期,我们 要在经济中高速增长背景下谋划全省长远发展,从当前我省的阶段 性特征出发,主动适应经济增速“换挡”新常态。 (二) 要研究趋势。要着力了解“外情”,强化规划编制 工作的全局性。要认真研究今后一段时期全省经济“往哪走”、 “走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对我省而言,“十四五”时期要坚持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的重要讲话 中充分阐述了这一重要思想,这是大势所趋、责任所系、发展 所需、问题所迫、民心所向,也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要紧 紧围绕这一目标,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充分借鉴省外经验,结合省情特点, 探索走出今后一个时期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三) 要研究优势。要着力把握"下情”,增强规划编制 工作的针对性。省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省情的认识也要随之 更新,必须与时俱进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和把握。分析优势潜力和 短板不足,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发展。青海的发展固然有劣势,但 辩证来看,有劣势就有优势,要充分认识到青海最大的机遇是政 策、最大的价值是生态、最厚的底蕴是资源,最强的动力是改革、 最佳的路径是开放、最宝贵的财富是精神。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 要把青海的发展优势看出来、找出来、用起来,讲好青海故事。 三、 要注重问题引领 研究问题才能破解问题。当前青海仍处于社会主义初阶段的 较低层次,必须研究我省当前发展的主要矛盾,加强对生产力、 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研判。 (一) 要全面认识和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现阶 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我省而言,必须搞清楚 “新矛盾”在青海的具体和特殊表现,主要矛盾的变化有哪些新 的内涵和要求。省发展改革委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正在开展的全 省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重点就是要解决我省“四化"同步的问 题。我们必须紧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研究谋划好我省 未来发展的问题。 (二) 要主动梳理提出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 省发改委已经主动梳理出一批重大问题,其他部门也要抓紧梳理, 一批具有牵总性和引领性的重大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内外研究 相结合的方式,提出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政策举措,以此达成我省 未来一段时期发展的广泛共识。 四、 要注重突出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海视察时作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 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重要指示,为我们 厘清了思想认识、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我省谋划“十四五”时 期发展的重要遵循。目前,国家发改委已安排部署各地抓紧开展 “十四五”时期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三个 重大”的研究工作。对我省而言,一方面,“三个重大”的研 究要以“三个最大”为切入点,使二者有机融合,确保国家公园 体制试点、清洁能源示范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以国家公园为 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等重点工作的顺利推进,力争将 “三个最大”政策化、项目化、具体化、实践化。另一方面, 各部门要紧盯国家战略方向、发展导向和资金投向,聚焦解决事 关我省发展全局的大事、急事、难事、要事,围绕补短板、强 弱项、提质量,研究提出一批新时代重大标志性工程和有温度的民 生项目,研究提出一批有力度的重大政策;按照深化市场化改革、 扩大高水平开放的要求,研究提出一批基础性、关键性、突破性 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为更好地将我省“十四五”发展需求体现 在国家“十四五” 大盘子中提供有力支撑, 进而为编制好全省 “十四五”规划奠定基础。 五、要加强组织保障 规划是一种领导方式、治理方式。领导要亲力亲为抓规划。 要充分认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抓紧建立一把手 责任制,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亲自负责、亲自审核把关,着 力抓组织、抓研究、抓对接、抓协调、抓贯彻、抓推进,全程 主持并参与相关研究工作,确保研究成果有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 在具体工作中,既要注重纵向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的汇报衔接, 确保提出的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举措符合国家宏 观政策取向,不断增强在全国大局中的青海分量;又要注重横向 加强与相关厅局和地区的深入对接,充分调研论证,全面体现青 海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发展要求。 附文: 街道一季度党建工作总结 一季度,紧紧围绕X宜居宜业滨水品质城区建设和街道党工委 “实现全面破题,树立全区领先,打造全线品牌”的目标,围绕基 层支部建设规范年工作要求,坚持基础工作抓规范、难点工作求突 破、品牌工作创亮点,推进X组织工作全面提升,换届“回头看” 工作顺利完成,新班子获群众较高满意度,干部作为纪实建档制度 成效初显,村、社区、“两新”组织党组织品牌创新均有突破。具 体有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以组织保障为基,高质量夯筑政治引领基石 一是办好主题教育,形成忠诚担当氛围。坚持学原文、读原著、 悟原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 九大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通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以学习习总书记给X市X镇X村全体党员回信的精神为重 点,各基层党支部组织开展“悟初心.学回信”主题党日活动,有效 强化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供给。围绕基层支部建设规范年工作要求, 要求党员在出席各类会议时佩戴党徽,服务大厅和机关全体党员签 订承若书,以支部为单位提出1・2个重点工作,开展机关“书记向 前冲”,强化党员的身份意识。 二是组织换届“回头看”,进一步提升战斗力。换届结束后, 短时间内完成了新老班子工作交接、政治纪律集中培训、条线业务 分批轮训等任务;从严抓好党建基础工作,开展基层组织规范化建 设年专项活动;深化实施“书记领衔、群雁领飞”工程,围绕中心 工作,多个重点项目并头开花,例如*打造“益邻湾”党员志愿服务 项目等。今年*月份,高标准开展村、社区组织换届“回头看”工作。 *月份对17个村社区组织的“回头看”工作已经全面完成。群众对 村、社区组织和干部评价总体良好。建立了 “回头看”村社班子及 个人述职、村社组织考察、村社班子后备干部配备、村社班子评议 表、谈话记录、综合意见、分析评价报告等台账,总结先进村社班 子经验做法,在全街道推广,督促后进村党组织找准问题,缩短差 距、克服不足。 三是实施规范化建设工程,进一步建强组织力。综合运用党建 审计报告,机关支部严格落实“一员一柜”制度,破除机关支部党 建“灯下黑”问题;建立街道党建审计制度,采用定期巡审、半年 自审、动态专审、述职评审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督查审计,目前已 完成一季度党建巡审工作,将各村、社区、机关等党组织审计报告 发放至书记处,要求整改落实,并将党建结果作为班子考核定优、 干部选拔任用和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坚持以“两榜一台”推进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用“红客榜”作为学习平台, 解决青年党员学习时间碎片化问题;用“红黑榜”作为考评机制, 倒逼党员发挥先进模范作用;用“智慧党建平台”解决基层党组织、 党员精准化管理问题。 二、以队伍保障为主,高质量引聚基层治理人才 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培养力度。围绕区委、街道党工委中心工作, 根据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经历、专业特长、性格、个人意愿等方面综 合探究,结合各科室岗位空缺和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等方面,制定 科级以下干部的中长期发展培养方向和培养计划,加强在编青年干 部的个性化、专业化培养。通过个性化定制、导师帮带的方式,为 每个岗位打造最适合的人才,有助于更精准地使用干部,使各个科 室人员配备更合理、人岗匹配程度更高。结合"墩苗培育计划”, 定期对纳入培养的青年干部进行调整补充,一季度已举行“六争攻 坚青年有为”演讲比赛,成立X青年干部突击队一线攻坚等,让年 轻干部快速适应熟悉基层工作,充分展示自我、激发活力。 二是全面纪实干部工作表现。设计四类依事见人申报表,即干 部个人自评表、科室部门推荐表、班子领导点评表、组织部门考评 表,综合定期上报、科室推荐、领导谈心、一线考察等方式,从四 个维度和视角,全方位记录干部在基层一线、重点工作中攻坚克难 的优秀表现。设置依事见人专项档案柜,制定《X街道干部管理工 作依事见人办法(试行)》,为各村(社)负责人、一线岗位的区 管干部、科级干部、一般干部及青年干部建立详细档案,把干部日 常工作纪实实体化。为掌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用后评估,青年干 部履职能力以及换届后村(社)班子运行情况等提供全面、及时、 有效的纪实信息。 三是激励干部工作积极性。全面调整对村和社区的考核机制。 改变原有集体经济考核指标,建立包含村级物业淘汰数量、总产、 亩产、整治执行力等指标的考核体系,淘汰低端村级物业,实现村 级物业管理规范化,调整社区考核机制,建立对社区专业服务工作 的考核、对社工专业服务项目的考核,开展政策、实务、心理疏导、 社会工作理论等方面的培训,引导社工从事更多社会服务工作,适 应城市化社区建设的需要。同时,高标准开展村、社区组织换届 “回头看”工作。完善联村联社区干部职责和目标管理考核,履行 好“七大员”职责,落实好“五必访、五必知、五必记、五必到” 要求,促使干部为“破难”动脑筋、想办法,推动联村联社区工作 由虚向实转变,从而密切机关干部和基层干部的交流,为重点工作 有序推进凝聚合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