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6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语文论文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新化县教师进修学校 屈玮 新课程倡导“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那么,如何在课堂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呢? 一、渗透参与的意识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给学生渗透“重在参与”的思想。要让他们知道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一次公开课上,听课老师众多,在指名朗读课文时,老师叫到了一位沉默寡言的小女孩,最初小女孩不敢读,但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中,小女孩终于战胜了害怕的心理,流利地朗读了课文。 我们可以对学生说:也许你的成绩或技能不如他人,没关系,勇敢地走出一步,你就战胜了自己,你就进步了。 二、激发参与的愿望 如何让学生“乐于参与”呢?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种交往、互动、发展的前提是有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唯有教师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者,学生的心扉才会对你敞开。 有一位老师执教《趣味识字乐园》一课,让学生猜字。当学生从多媒体课件上看到一个小男孩推开门走进来时,有的猜是“推”字,有的猜是“闪”字。对小朋友们的不同观点,老师面带微笑,一一予以点拨、评判。还有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可爱的草塘》中“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茫茫的跟蓝天相接。”一段时,提问:“这个草塘在你脑海中是怎样的景象?”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不同感受,一个比一个说得精彩。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由此可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营造一个轻松的、积极的班级交流环境,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愿望。 三、创设参与的情境 为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的参与成为可能。诸如:讲故事、猜谜语、智力抢答、做游戏、分角色朗读、演课本剧等形式都是学生欢迎的。在这方面,特级教师于永正对《小稻秧脱险记》中一、二自然段的教学堪称经典。 师:读到这里,我想问,谁知道“团团围住、气势汹汹、一拥而上”是什么意思?(老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同学到前面) 师:现在,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围住。笑声。) 师:你们要干什么?生: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气势汹汹”这个词你们没读懂。想一想。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叉起来。 生:(叉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在这里,通过表演,于老师寓释词于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的参与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各个模块。诸如: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让学生谈与文本对话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识字教学中设置猜谜语或做生字宝宝的代言人等环节,调动学生热情;作文教学中让学生互相阅读习作,互相批改;口语交际中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访互评等。只要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操作方法,学生就会有参与的勇气和信心。 四、淡化参与的结果 教育心理学家西蒙兹指出:“集体教学最有效的奖赏是教师对学生做什么和他做这件事的方法的认可。”在参与过程中,学生如果朗读不好或讨论出错,教师要做的不是责备,或任由同学取笑,而是理解和鼓励。一个关注的眼神和动作,一句鼓励的语言,都能让学生倍感温暖、充满自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敢于行动,继续不断地探索和思考。 当然,淡化参与结果应避免不恰当的表扬。因为关注与中肯的评价比浮华的表扬更有价值。适时的赏识,及时的评价和激励,可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增强其自信心和兴趣。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