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3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浅谈阅读的“三维”——以《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为例
语文论文之浅谈阅读的“三维”——以《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为例 ——以《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为例 南京市陶行知小学 韩国权 阅读是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来提取信息,丰富想象,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在阅读中学生的理解感悟、欣赏评价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标》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笔者认为阅读如同一部三维电影一样,应呈立体形态,在阅读中,力度、厚度和温度就是阅读的三维,要从这三方面向纵深发展,才能对学生的各种感官产生强烈震撼,形成属于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一、三维之“力度” 力度就是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学生可以自主开展阅读的基础,是学生语文学习和终身学生必备的技能。有了阅读能力才能对学生阅读起到指引作用,才能让学生的后期学习效率得到充分保证。因此,在教学中,教者要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进行感悟理解欣赏与评价,也包括认读和记诵。 出示: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师:文字的魅力就在于在汉字组合中能勾勒出一幅幅画面,自由读,边读边想象,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到处是灰尘,说明很脏,很久没人居住。 生:我看到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说明很潮湿,房屋破旧。 生:我看到中间的神像上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说明很破,很久没人打扫。 师:作者又是如何写出古寺的破败呢? 生:写了灰尘、青苔和蜘蛛网。 师:如果让你来写古寺的破败,你还可以写哪些事物? 生:破漏的屋顶 生:残破不堪的门窗 生:地上到处都是枯枝败叶。 师:那作者在写寺庙里的事物时,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很多词,如到处、长满和厚厚的。 师:去掉这些词,有什么不同效果? 生:表现得程度不够,体会不到破败的程度深。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面对文本,学生能自觉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开展阅读,读出属于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方法,就达到了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这段对破败古寺的描写,很直观又很生动。如何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破败?1、自主阅读,发挥想象。教者首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看到了什么?这既是朗读能力的培养,又是信息提取的训练,更是从文字到图像的转化。能读出画面,是阅读中重要的方法和能力。2、分析物象,揣摩写法。教者让学生找出作者写出破败是描写了哪些事物,再加以拓展,还可以写哪些事物?这是对作者表达的认识,是对表达更加具体化和多样化的认识。3、遣词造句,评价表达。最后引导学生感受语句的准确性,程度词去掉与否,表达效果如何?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感受理解、分析欣赏、想象表达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实现了“例子”的功效,为学生今后的自主阅读奠定了基础。 二、三维之“厚度” 厚度就是以课文知识为辐射点,进行多方面多角度拓展,形成一张知识面。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优秀的教师会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健全丰富和语文框架的安整,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就不是就书读书,就课文学课文。而且知识的合理拓展和补充,又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文本。 师:为了修订好本草纲目,李时珍吃的苦只有这些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8-13节,找出有关语句。(生读课文划句子) 生:用砖块作为桌子 生:靠月光写材料 生:李时珍用嘴来区分鹅肠草和鸡肠草。 师:为什么你认为这个很苦呢? 生:因为李时珍写了那么多的药,都要去品尝才能区分,太累了。而且也很危险,也许会有毒。 师:关于李时珍冒险尝药的事情,你还知道哪些? 生:(介绍李时珍品尝曼陀罗的故事。) 师:同学们,晓行夜宿,饥餐渴饮只是生活上的辛苦,那冒着生命危险尝药才是更大的艰苦。 让我们再来看一些资料出示 A、35岁(1553年)开始编写《本草纲目》,1588年成稿,历经27年。 B、参考了800多部书籍, C、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听取了上万人的建议。 师:现在你对李时珍的苦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生:李时珍吃的苦真是太多了。 生:李时珍真是太了不起了。 师:李时珍说他们只要能修订好《本草纲目》,使万民得福,那吃点苦是值得的。那李时珍吃的苦究竟值不值呢?让我们来看一组数字出示: 这本书共有52卷,搜集1892种药材,医方达11096种,插图1111个,被翻译成十余种文字。这本书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师:此时,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课文的内容是有限的,学生对于人物的感知也是局限的。在适宜的时机补充拓展,有利于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同时对人物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文中关于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所付出的辛劳只是一个缩影,学生并不能很全方面很深刻地感受到李时珍所付出的代价是何等之大,所吃的苦是何等之多。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在冒险尝药时,适时全面补充李时珍吃的苦,用数字来说明,这样就由单一到立体,由片面到全面。再补充《本草纲目》的资料,体会到《本草纲目》所取得的成就,学生对李时珍所吃的苦与值之间就有了更深的感受。 三、三维之“温度” 温度就是文字背后饱含的情感,是从表层走向深层,从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纽带。学习语文就是要从文字及其不同的组合方式中,去感受内在情感,去感同身受,去品尝酸甜苦辣。 出示: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师:句中哪个动词让你的心灵有所触动? 生:啃。(圈画出啃) 师:如果让你换一个表示吃的词,你可以用哪些词? 生:吃、咬、嚼 师:为什么是啃,而不是吃、咬呢? 生:干粮很硬。 师:同学们,啃的意思就是一点点地往下咬。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李时珍是怎样啃干粮的? 生:他在很用力的啃,每次只啃下一点点。 师:带着你的想象,你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很用力地读出“啃干粮”。 师:劳累了一天的李时珍,晚上就在那艰难地啃干粮,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很难受,他吃的实在是太简单了。 生:更加敬佩李时珍,他为了修订《本草纲目》,吃的苦实在是太多了。 师: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感受理解赏析评价。文字中饱含的感情是在感受理解中获得,在鉴赏评价中体会,在心灵交织中升华。要从一个“啃” 字读出李时珍的伟大品质,首先进行比较,试着用其他的词语来代替,在此推出用啃的原因,然后是展开想象,由啃是一点点地咬,想象李时珍啃干粮的画面。最后是心灵的碰撞,工作这么劳累,晚餐如此简单,你的内心是怎样的。学生对啃的理解和感悟是层层深入,由单个的一个动词,读出了一幅画面,读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读出了属于自己的美好情感。 在力度、厚度和温度形成的三维阅读中,语文基本素养得到了提升,语言得到了丰富地积累,思维得到发展,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也得到提高。总之,在阅读中,学生会幸福成长着,不断厚实着,一路温暖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