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学习心得体会5篇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心得体会6篇
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学习心得体会5篇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心得体会6篇 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学习心得体会5篇 【篇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举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这充分说明组织建设是党建设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永葆党组织的发展活力。 唯有掌握正确的航向,前进的道路才不会偏离航向。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上的一艘红船呼出了巨人般的呐喊,拨开了数百年笼罩在仁人志士头上的迷雾,亮出了共产主义的鲜红旗帜,点燃了神州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让数千万炎黄子孙的理想有了归一。1928年召开的党的六大,第一次提出了“组织路线”概念,这在组织路线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随后错误的右倾和左倾思想,让革命再次陷入泥潭中,让革命路线再次偏离,几乎失败。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深刻吸取这惨痛的失败教训,毛泽东提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的论断,并提出领导干部标准是“德才兼备”,干部路线是“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这些论断论述,在这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全党达到空前团结,并于1945年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共十五大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清晰的描画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而这一切目标的完成实现,都离不开党组织的正确指引,也只有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才能推动党组织的蓬勃发展,才能推进事业的顺利进行,才能把党建设的更加坚强有力。 【篇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抓好执政骨干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要严格把好政治关、廉洁关,严把素质能力关,及时把那些愿干事、真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发现出来、任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选好、培养好、用好上下功夫,真正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 严把“试玉要烧三日满”的选人关,更好地把好苗子“选”出来。一个好的干部如同一棵好的树苗,苗子的好坏关系到树木的整个生长过程,只有那些质量好、没有病虫害的树苗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能否真正从心底里放下架子,与百姓融成一片,为民办实事,就要看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是否有一双识人才的“慧眼”。培养一个好干部不容易,在开始选拔的时候需要练就一双识人才、辨人才的“火眼金睛”,让其露出“真面目”,是人才还是庸才,是优秀还是劣汰,是健康还是带病,都要仔细斟酌,决不能让一棵“皮好肉病”苗子作为培养的对象,要严把“选人关”,更好地把德才兼备的好苗子“选”出来。 严把“千锤百炼始成钢”的考核关,更好地把千里马“练”出来。人们常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一个干部是否真有才、有能力,只要在大事、难事、急事上一磨炼便知。千里马只有经过无数次的长途奔跑,才能驰骋草原,一个干部要想在工作岗位上站稳脚跟,有所作为,必须要不断学习、历练。唐生西天取经,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到真经,一个人能否成才,就要看他是否能经得起“九九八十一”难的考验。选干部、用人才既要重品德,也要重才干,要严把选拔干部的考核关,建立健全各项考核制度,在考核中检验干部、历练干部、培养干部、引导干部,真正把有品德、有才干、有能力的干部“练”出来,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严把“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关,更好地把实干家“用”起来。“没有无用的人,只有放错位置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关键看我们用人的时候是否放对了位置,放对了位置就是一位实干家,放错了也许就会成为一位空想家。用人关键在用,用在什么位置、如何用,都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要严格把好政治关、廉洁关、素质关,完善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制度,真正把愿干事、想干事、会干事、真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用起来,让有为者更有位,更好地把实干家用起来,真正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用人局面。 【篇三】 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举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 治理能力关乎到领导干部能否在突发事件面前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能否切实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又能否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贡献。因此,提高治理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干部的必修课。 任人唯贤,选贤举能。建设新时代干部队伍首先要抓好选人用人,通过科学的选拔机制,选出一批有理想信念,有真才实干,有创新实践精神,能够在社会治理方面有作为的党员干部。越是基层的地方,越是困难的时候,也往往是最能考验党员干部顶不顶得住,有没有能力的。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涌现出来了一大批有一定治理能力,同时有信仰有能力有担当,真心实意为人民的党员干部,这部分党员干部,就应该被挖掘出来,让他们成为必修课中的最佳学员。 百炼成钢,琢玉成器。习总书记强调,要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要上好这门必修课,并不容易,需要党员干部多方位的学习成长。社会治理虽然并不是一个新的名词。但进入新时代,社会治理不仅发生了诸多变化,面临着众多新困难和新挑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要求着党员干部不要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成为新时代的社会治理人才。 制度先行,久久为功。事在人为,无论何时,人都被摆在第一位。但要保持人才优势,就需要制度保障。社会治理还不同于一般的人才培养,不仅要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充分的实践和基层工作经验,并形成自己的一套适用的治理方法。社会治理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保障等方面,建立起制度,形成更加全面积极的制度,提升人才竞争力。同时,随着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需要和要求,制度也要随之改变,让制度发挥出最大效能,激励培养更多人才为社会治理现代化作出贡献。 【篇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抓好执政骨干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方针,就是强调选干部、用人才既要重品德,也不能忽视才干。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当年面对“万马齐喑”的“可哀”现状,龚自珍发出了如此凌厉的呐喊。何谓“人才”?“德才兼备”就是古人对“人才”的最好诠释。《资治通鉴》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也就是说,德行和品德是才华的统帅,而才华和才能是德行的辅助因素;才华固然很重要,德行更加重要,唯有做到德才兼备,且以德为先,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这其实就是一个人才、干部培养的导向问题。如果导向错了,就失去了最重要、最根本的东西。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又从另一个角度表明,有了良好的德行和品德,“也不能忽视才干”。在人才的选拔、任用上,必须做到“适销对路”,才能充分发挥其长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州部”提拔上来的“宰相”,才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在履行“宰相”职责时才“在行”;从“卒伍”中才能产生“猛将”,因为那是一刀一枪冲杀出来的“真本事”。也就是说,从最基层走过来的人,才深谙各种工作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扬其长而避其短,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才能将人才用在“刀刃”上。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这句就是说要成就伟大的不寻常的功业,必须要有、要等待、要依靠非同寻常的人才。什么才是“非同寻常的人才”?那就是前面谈到的“德才兼备”者——即“贤才”!自古以来,大凡开明的统治者,都倡导“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曾几何时,也有过“唯学历”论,为了有个合格的学历,可谓奇招迭出,有的同志学历是高起来了,可知识、能力依然原地踏步。只有敞开宽阔的胸怀,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广纳贤才,聚天下英才为我所用,才能凝聚起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 “天下之治在人才”,而人才培养关键在“德”。有“德”无“才”空高尚,有“才”无“德”危害多。以前倡导的“又红又专”,其实就是“德才兼备”的另一说法罢了。学生也好,干部也罢,如果只讲“红”,即“品德”,那培养的“人才”就只会唱高调,不学无术。前面谈到的人才、干部培养的导向问题,就是一个“德”的问题,也“路线”问题。在正确的“德”的引领下,丰富的知识、杰出的才能才是真正的“财富”;倘若“德”有缺失,那知识与才能就会产生“负面”作用。 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系列论述,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选人用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为新时代好干部队伍立标准,精辟地指明了干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的方向,那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既要重品德,也不能忽视才干”。以“德才兼备”为“方向标”,一方面精准培养人才,一方面广纳天下贤才,方可“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篇五】 6月29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完善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机制,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优者奖”是新时期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又一指导思想,与以往“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选才用人方针不同,“优者奖”从根本上体现出党组织对优秀人才的重视和“差别对待”,让“平均主义”“铁饭碗”等弊端无所遁形,同时这也成为提升组织活力、激发党员干部进步动力、强化党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抓手。 优者奖,是激励更是鞭策。“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是落实干部管理制度的三把钥匙,而“优者奖”理念的提出,则是三把钥匙之外的一把新度尺,给予思想正确、作风扎实、成绩突出的优秀者以奖励,这种“奖”不局限于单纯的物质奖励,更多的是精神激励,用人者积极转换工作思路,从“能者多劳”转变为“多劳多奖”。这种激励作用能够产生水波效应,在组织内部不断扩大“优者奖”的涟漪,这种力量不断加强,与组织内部的党员干部形成思想共振,最终会形成组织工作的破浪弄潮的新导向,这无疑是一种强大的鞭策作用,在这样的鞭策力量下,党员干部会“寻优、竞优、保优”,从而形成组织工作的良性循环。 找差距,是审视更是反思。在“优者奖”的激励和鞭策下,党员内部能够形成主动找差距、主动自我审视、自我反思的浓厚氛围。从个人角度出发,客观审视自己和“优者”的差距在哪里,看到差距才能找到补足短板的正确方向。一直以来,“自我感觉良好”都是造成党员队伍惰性增加的主要原因,不观人、不忖己,以“无过即为功”自居,久而久之,必然会造成队伍平庸、缺乏创新力和创造力,工作成效大幅下降。而“优者奖”理念的提出,彻底改变了党员干部的惯性思维,有了“优者”这面镜子,才能折射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只有直面缺失、自我审视、深刻反思,才能净化党员思想、淬炼干部意识。 能看齐,是动力更是进步。有了自我审视和反思,也就有了自我改正和完善的目标。能者为党员自我完善点明了方向,同时激发党员干部的看齐意识。见贤思齐一项是我党的优良传统,而向优者看齐则为党员干部进步提供了新动力。通过思考“向谁看齐、哪里看齐、怎样看齐”,将看齐意识转化为看齐行动,找对目标、走对路子、看准方向,从而实现以点带面的榜样作用,向优者看齐是从个人行为到组织行为的转化,关系到整个党员队伍的成长和进步。 “优者奖”并非鼓励一枝独秀,而是“以优促优”,正所谓百舸争流、千园竞秀,党员干部要以优者为目标,不断自我反思、自我锤炼、自我发展,让自己的工作步伐再大一步,离“优者”更近一步,最终让更多党员干部成为“优者”。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心得体会6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心得体会6篇 【篇一】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 文章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当初预期的还要好。作出这个重要判断,是有充分依据的。国际社会普遍赞赏我国发展成就。 文章指出,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要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整体目标,我国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的,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二是把握好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三是把握好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的关系。衡量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与否,既要看量化指标,也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和现实获得感。在科学评估进展状况的基础上,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进行认真梳理。从人群看,主要是老弱病残贫困人口;从区域看,主要是深度贫困地区;从领域看,主要是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短板明显。 文章指出,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一是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二是要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三是要加快民生领域工作推进。四是要健全社保兜底机制。 文章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各地发展水平有差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阶段的工作也应各有侧重。要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客观真实反映仍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形成良好预期,坚定发展信心。我们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 【篇二】 决定一个木桶盛水多少的不在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块,这便是著名的“短板理论”。《求是》杂志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署名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也着重强调要正确认识短板问题、加快补上短板。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作为执行各项决策部署的“终端”,我们对城乡日新月异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清楚地看到社会发展特别是脱贫攻坚中的短板问题,因而要肯定成就,更要正视问题、补上短板。 首先,看到成就才能创造成就,肯定努力才能更加努力。曾几何时,一个家庭拥有一辆小汽车是一件非常值得夸耀的事,但今天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小汽车;曾几何时,许多农村孩子的梦想就是拥有一部手机,但今天就连三岁小孩也对手机熟悉异常;曾几何时,进入农村只能完全靠步行,但今天即使驾车也能畅行无阻;曾几何时,我们何曾想到生活会变得如此美妙、如此动人、如此可爱?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当初预期的还要好。”这不能不说我们赶上了时代的“高速列车”,不能不说我们的努力盛开了理想之花,也不能不说一句:“人间值得,未来可期。” 其次,正视短板从而补上短板,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脱贫攻坚是一项涉及国计民生、惠及千秋万代的伟大工程,不是简单的“数字脱贫”和“纸上脱贫”,因而不能把目光局限在其恢弘浩大的一面,要用“微观”视角去检视,找出一个个可能打乱全局的“蚁穴”,再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将“短板效应”造成的影响降到最小。在思想上,需补上僵化的短板。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党员干部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善用“巧劲”而非“蛮力”,多站在不同视角思考事物的不同方面,懂得抓住生活的灵感,以民为师,让思想“活”起来。在行动上,需补上弱化的短板。“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脚尖垫得再高,也不如亲自走一走、看一看来的实在。党员干部资料准备得再充分、情况再熟悉,但如果行动上弱了一分,在贫困对象眼中就会弱了两分,在人民群众心中就会弱了十分。只有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成为“巨人”,才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脱贫攻坚的“短板”才能说补上了。 最后,解决了当前短板问题不代表没有短板,达成了现阶段目标不代表一劳永逸。李克强总理指出,还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此言一出,乍听之下是震撼,震撼之下是羞愧,羞愧之下是坚定。我们从未想到过中国还有如此多的人一个月的收入甚至可以说“微薄”,因而震撼;我们却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沾沾自喜,因而羞愧;我们决心要让更多的人民群众过上富足的生活,因而坚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随着时代变化的,是日益提高的,那么作为人民群众的“圆梦者”的我们,不能抱着过往的“功劳簿”睡大觉,要因时而动、顺势而为,以一次次的高分完成时代和历史的“答卷”。 【篇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步,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近年来,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我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对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和人民群众的美好期待,仍然存在诸多短板和弱项。因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严峻形势,强化政治担当,瞄准短板弱项,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问题,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战。 决胜全面小康补短板、强弱项,必须打好重点战役,努我们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明确主攻方向,精准攻坚突破。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聚力攻克“三保障”堡垒,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卫战,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铁腕治理突出污染问题,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让生态好真正成为宜川亮丽名片;坚决打好公共服务阵地战,围绕教育事业、医疗卫生、饮水安全等方面,聚焦群众最想解决的问题,用功发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决胜全面小康补短板、强弱项,必须坚持实干苦干,努力建成“群众认可”的小康。现在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时间已十分紧迫。我们必须以决战决胜的奋斗姿态和不胜不休的坚韧毅力,保持定力不折腾,务实推进不浮躁,稳扎稳打向前走。要强化系统思维,正确处理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补短板强弱项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更加注重将“全面性”“广覆盖”“高质量”目标要求贯穿始终。要盯紧工作计划抓具体,对照任务清单具体抓,不达目标决不收兵。要力求高质量,坚持高标准、追求高水平,既“量”上达标,“质”上也要过硬,既有数字“高度”,更要有老百姓感受的“温度”。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弘扬延安精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关键措施,切实凝聚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强大合力,为建设富强美丽的新宜川作出更大贡献! 【篇四】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 文章指出,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当初预期的还要好。 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意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许多短板等着我们来补强。 我们要在处理三对关系中,找准补短板的方向。要处理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在思想上要统一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整体目标,不是平均主义,我国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的。要处理好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明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中有的是绝对指标,有的是相对指标,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比如,脱贫中提到的“现行标准”就是绝对指标,而环境改善中要求劣V类水体比例低于5%,这类指标就是相对指标。要处理好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的关系,在衡量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与否时,既要看量化指标,也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和现实获得感。 我们要在在把握三个维度中,明晰补短板的任务。从“人群”这一维度看,补短板主要是紧盯老弱病残贫困人口,重点解决看不上病和看不起病、孩子辍学、危房改造、饮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区域”这一维度看,补短板主要是紧盯深度贫困地区,主要聚焦“三区三州”地区、“三区三州”以外的中西部地区深度贫困县以及部分已脱贫摘帽但返贫风险较大的地区,根据不同地区的致贫原因精准施策;从“领域”这一维度看,补短板主要是紧盯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在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修复、乡村教育医疗改善、水电路讯建设、金融风险防控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我们要在贯彻四项要求中,抓住补短板的重点。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始终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克服焦躁情绪、懈怠心理,杜绝“数字”脱贫、“指标”脱贫等问题,向最后的胜利发起总攻,确保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如期兑现。要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时,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 要加快民生领域工作推进,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全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加大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育幼养老等方面投入。要健全社保兜底机制,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理念,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病兜底保障机制,确保兜住基本生活底线。 时间犹如催征鼓,补短板工作必须分秒必争。各地各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要咬定目标不放松,突出重点抓落实,奋力拼搏、一鼓作气,坚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篇五】 2020年6月1日,习近平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在《求是》杂志(第11期)发表,该文是习近平2019年4月22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习近平在讲话中要求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短板问题,提出下一步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 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当初预期的还要好。要健全社保兜底机制。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老弱病残等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综合运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保障救助措施,实现应保尽保,确保兜住基本生活底线。社会保障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兜底”措施。2015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强调,要“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全面开展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厕所问题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习近平对此高度重视。2015年,国家旅游局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三年旅游厕所建设和管理行动。同年7月,习近平在吉林延边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将“厕所革命”推广到广大农村地区。2017年11月,习近平对“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篇六】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指出,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坚决补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 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挑战。对此我们要抓住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习近平同志强调:“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只有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才能稳定,各项工作才会比较主动,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这充分说明党和政府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行之有效。但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艰巨。只有着力补齐这一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成为现实。 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习近平同志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把帮助困难群众尤其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摆在重要位置,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形成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要形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合力,努力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人们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更要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情,“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 这就要求我们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既强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勤劳致富,又强调形成各级党委政府主导、各部门各单位协同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扶贫合力。对此,我们应当深刻认清当前形势,坚定信心,不断顽强奋斗,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