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计划总结之语文送课下乡评课材料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计划总结之语文送课下乡评课材料

语文计划总结之语文送课下乡评课材料 ‎ ‎  老师们:‎ ‎  下午好!‎ ‎  承蒙教研室邹主任抬爱,我有幸来到了这风景优美、人杰地灵的官店红沙小学,并聆听了四节精彩的语文课。这四节课同四位执教老师一样,清新、亮丽,给人以美的享受。尤其是官店红沙小学的张琴老师和战场小学的方妮老师,她们的阳光和朝气,她们在课堂上的从容和淡定,让我深受震撼,并由衷地佩服。此时,我不敢点评,只是谈谈听课的感受。说得不对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  张琴老师和刘芳玲老师共同执教的是《渔歌子》,这是被奉为一代词宗的张志和的一首词。他为我们描绘了西塞山春天桃红柳绿、鱼肥水美、白鹭高飞的美好景象,抒发了作者融入大自然,达到物我两忘的美好愿望。教学过程中,两位老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体情、悟情,捕捉诗句中蕴含的情感信息,找到情感的生发点、契合点,力图使教师、诗人、学生的情感产生共振。她们共同的亮点是注重了多方整合,并进行了巧妙融通。‎ ‎  首先,她们注重了课内外知识的整合。‎ ‎  古诗词的最大特点是内容丰富,语言精炼,文化底蕴深厚,时空跨度大,与学生的阅历背景浅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学生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为了缩小距离,教学伊始,张老师适时介绍了词的特点、作者及作者写作的背景,为学生深入理解全词做好了铺垫。刘老师则以作者的哥哥创作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为补充,引领学生更深层次揣摩了词所表达的情感,拓展了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另外,读词之前,刘老师出示了几首以前学过的古诗词,回忆了词的特点,以旧引新,新旧整合,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更有序化、条理化了。‎ ‎  其次,她们注重了学科间知识的整合。各学科间知识、教学方法的整合,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形象、生动、高效。教学中,刘老师让学生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把描绘景物的词填到画框中相应的位置,引导学生把词读成画,再把画读成词,达到了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艺术效果。张老师教学完全词后,也让学生画了《春雨垂钓图》。‎ ‎  最后,她们还注重了诗文的整合。“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诗文有效结合,能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语言信息量,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教学中,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词后, 两位老师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刘老师让学生理清后,又引导“你看到了哪些颜色?”“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你又仿佛闻到了什么味道?”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启发的过程,也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 ‎  此外,“好词不厌百回读”‎ ‎,《渔歌子》的教学课堂上,出现了赏读、范读、品读、引读等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读,让孩子们一次比一次读得好,读出了词的韵味。尤其刘老师的引读,更是一大亮点。她用《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中“狂风浪起且须还”来反复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孩子们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在一次次朗读中,体会了作者那热爱自然、逍遥超脱的心态。‎ ‎  总之,这是两节比较成功的古诗词教学课。但如果刘老师能学习张琴老师的激情,张老师能吸纳刘老师的落到实处,两节课就更完美了。另外,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我认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领悟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进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这所有的目标,应在反复吟诵中实现,减少讲解诗意的环节。‎ ‎  张平和方妮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的《画家和牧童》一课。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积累。本课教学,两位老师都重视了引导学生在读中进行语言积累。如:张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著名”、“价钱”、“惭愧”等词,方老师引导学生理解“纷纷夸赞”、“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等词,都为学生创设了具体的语言情境,让孩子们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还教给了学词的方法。‎ ‎  教学这课,张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低段阅读教学的范例。一二年级的阅读教学,识字是重点。如何将枯燥的识字上得生动、有趣,如何让识字与文本紧密结合,张老师用生动的课堂作了精彩的回答:将识字融入语言环境,即课文文本之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上,张老师始终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且随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教学“价”“购”二字,老师问:“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两个字?”;理解“惭愧”一词,利用了形声字的特点;理解“著名”一词,用了找近义词的方法。当然,引导识字、释词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直观演示法”,“动作表演法”等。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本,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张老师用自己的教学为我们诠释了这句话。另外,张老师非常注重语言实践训练。如读到“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这句话时,立即引导学生用“……一……就……”的句式说话,让学生不仅理解了句子,还运用了语言。教学“戴”字的时候,设计了“选词填空”的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辨析了这两个特别易混的字,还培养了学生辨字、用字的能力。美中不足的是,学生整体读文的时间显得稍少了些,导致课堂的整体感不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