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课堂教学切忌“想当然” ——由中国古代棉花种植问题的教学所想到的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课堂教学切忌“想当然” ——由中国古代棉花种植问题的教学所想到的

历史论文之课堂教学切忌“想当然” ——由中国古代棉花种植问题的教学所想到的 ‎ 课堂教学切忌“想当然”                    ——由中国古代棉花种植问题的教学所想到的 关键词: 棉花种植    木棉     吉贝    印度木棉    大陆棉    海岛棉    草棉内容提要: 我们中国现在种植的棉花根本就不是当年从印度或非洲传过来的木棉或草棉,而是后来从美洲及前苏联引进来的另外两种棉花——大陆棉和海岛棉! “木棉提举司”是我国古代政府设置的专管棉花的机构 ,但大家一定要注意:这并不表示从此凡在古籍上看到“木棉”两字即可理解为棉花!我国古时常称棉花为“吉贝”(主要是东南沿海一带),但我们也要注意:其实“吉贝”本身也是一种植物。人教社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1)讲到两汉的手工业时有这么一句话:“新疆地区已种植棉花,有了棉纺织业。” (2)讲到宋元明农业生产的发展时又有“棉花的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指北宋,笔者注) “元朝时,农作物品种增多,棉花种植已遍及南方。”(3)“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4)“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5) 而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6) 讲到棉花种植的问题时则是这么说的:“‎ 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7)  故多次听课授课教师讲到这都是这样给学生解释的:这里的边疆即指新疆;向内地传播即是先由新疆传至福建、广东,宋时再传至江南,明后才传至江北乃至黄河流域这些北方地区。事实果真如此吗? 只要我们思考再深入一些就会发现:问题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因为新疆的气候特点不是更接近黄河流域这些北方地区吗?!故棉花又怎会先传至气候条件迥异的福建、广东,然后再传回北方?  其实多年前初中的一本《教师教学用书》(8) 似已告诉了我们答案,在该书有这么一段话:“我们现在所说的棉花专指草棉,但古书上称的棉花既包括草棉,也包括木棉。古代传入中国的棉花有两种,一种是原产非洲的草棉,一种是原产印度的木棉。非洲草棉是经中亚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在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当时人们称之为‘白叠’。非洲草棉产量低,纤维品质差,但生长期短,成熟早,适合新疆地区的气候特点,所以很早就在新疆得到推广。但总的说它的种植面不广,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仅限于新疆。直到南宋末年,非洲草棉才得到了在关陕渭水一带迅速传播的机会。印度木棉是经东南亚传入我国的,时间要晚一些。当时人们称之为穜花或‘吉贝’。印度木棉植株高大,高六、七尺,有似江南的小桑树,结桃多,产量高。闽中一带,‘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南宋末年,印度木棉迅速向长江流域推广,成为农业中一项重要的经济作物。课本讲的棉花的种植,重点讲的是印度木棉的种植。”‎ ‎(9)说到这似乎上面所提的问题已不是问题:其实福建、广东的棉花根本就不是由新疆传过来的草棉,而是从印度经东南亚传入的木棉,然后在宋元以后才传至长江流域乃至黄河流域这些北方地区的。但不知大家发现没有:现在在北方我们所能见到的棉花却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而非“植株高大,高六、七尺,有似江南的小桑树”的木棉!倘按此《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说法,显然仍是解释不通的。.原来棉花是起源于近赤道的热带干旱地区的植物,原始类型为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种皮上的纤维短而稀少,经长期自然驯化和人工选择,方培育成一年生纤维细长而洁白的棉花。中国宋元以后推广至长江流域、尤其是黄河流域的棉花就是在12世纪中后期改良后的一年生草本棉花,要不然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冬季气温低,多年生木本棉花是无法越冬的,更谈不上推广了。但是问题又来了,那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南方地区种植的棉花竟也是和北方一样的一年生的草本棉花,而非原来的多年生木本棉花? 且看高中教材《教师教学用书》(10)讲到我国棉花种植时有这么一句话:“到19世纪美洲陆地棉引进后,棉花生产更是发展很快。”(11) 其实更准地说我们中国现在所种植的棉花根本就不是当年从印度或非洲传过来的木棉或草棉,而是后来从美洲及前苏联引进来的另外两种棉花——‎ 大陆棉和海岛棉!棉花在植物学上的定义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锦葵目,锦葵科,棉属,棉属植物共有39个种,其中35个为野生种,还有4个是在纺织上有经济价值的栽培种,即是我们已经提到过的非洲棉(草棉)、亚洲棉(又叫中棉)、陆地棉和海岛棉。中国在19世纪以前种的大部分是亚洲棉,但是由于亚洲棉纤维粗短(故商业上习称粗绒棉),不适应机器纺织的需要(非洲棉也如此),再加上产量也不够理想,故1865年沿海有些地区(如上海)开始从美国引进少量陆地棉试种。随着中国纺织工业的兴起,189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开始从美国批量引进陆地棉,在湖北省东南15个县试种。1919年,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从美国引进陆地棉的8个品种,在全国26个地方进行比较试植,后选定脱字棉和爱字棉两个品种在全国推广。1933年当时国民政府的中央农业实验所通过品种区域试验,又选定斯字棉4号和德字棉531号两个品种,于1937年起推广;同时还先后从美国引入隆字棉、珂字棉和岱字棉等陆地棉品种。到上世纪40年代末,陆地棉种植面积已占全国棉田总面积的52%,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但在长江流域则大多仍种亚洲棉。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开始大面积推广陆地棉中的岱字棉,后在新疆引种前苏联一年生海岛棉也获得成功,到1958年陆地棉和海岛棉基本取代了亚洲棉和非洲棉。另外,前面初中历史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上出现的“印度木棉”这个提法其实也是不妥的,理由如下:(1). 从印度传来的或原产印度的木棉不能简单说成“印度木棉”。因为此种木棉专业地讲其实是亚洲棉,亚洲棉种内可分为6个地理――生态类型:分别是印度棉、缅甸棉、垂铃棉、中棉、孟加拉棉和苏丹棉,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印度木棉”。也许有人会说是不是这里的“印度棉”就是“印度木棉”‎ ‎?其实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传入中国的亚洲棉不是其6个地理――生态类型中的“印度棉”,而是“中棉”(其名称由来就是因为亚洲棉中的此品种在中国大量种植之故)。  (2). “印度木棉”其实另有其树,那就是木棉科木棉属植物当中的西马尔木棉栽培种,也称西马尔棉。说到这大家也许知道南方(两广、云南、四川、海南等)有一种叫木棉(也叫红棉、英雄树、攀枝花等)的高大乔木,印度木棉同这种红棉是同“属”不同“种”的植物,在植物学上可表述为被子植物门,双叶子植物纲,锦葵目,木棉科(注意:前面所述棉花为锦葵科),木棉属,西马尔种(红棉为木棉种)。故“印度木棉”此种提法不科学。 再有,我国古籍常称棉花为“木棉”,如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木棉,江南多有之。”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诏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12) “木棉提举司”就是我国古代政府最早设置的专管棉花的机构 ,但大家一定要注意:这并不表示从此凡在古籍上看到“木棉”两字即可理解为棉花!因为木棉科木棉属植物中的木棉(即前面已提到的红棉)和长果木棉、吉贝属植物中的吉贝这3种植物的果实都是蒴果,成熟后裂开都能露出有蚕丝光泽的白色棉絮(木棉科植物品种较多,约有20属,180种,有些属种的木棉不结果,结果且果实内具有绵毛的共有6种。目前应用的木棉纤维主要指木棉属的木棉种、长果木棉种和吉贝属的吉贝种这3种植物果实的绵毛),所以我国自从有这个“棉”字开始所说的“木棉”‎ ‎(13)其实是既指锦葵科的木棉(也就是中棉)这种平常所说的棉花,同时也指我们这里所讲的木棉科的木棉、长果木棉、吉贝这些植物的。所以我们看古籍时一定要注意上下文,看作者究竟是指何种植物。但有一点,因为木棉科木棉(红棉)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故若在医书上看到“木棉”那很大可能即是指红棉这种乔木,当然具体情况还是要具体分析。至于木棉科植物的纤维(棉絮)究竟能不能纺纱织布,这在史学界一直也是有争议的。按常理来说既然古人将这两类植物都叫“木棉”,似乎都应能纺纱织布(譬如海南黎族的黎锦和云南傣族的傣锦有学者即认为就是用木棉科的木棉纤维织成的), 但目前史学界的主流看法却是木棉科中的这3种植物所产的白色棉絮,纤维很短,且不拈曲,故不可能纺纱,更不能织布,只能作枕蕊之类的填充物。事实上我们现在也主要是将其作为纺织填料、救生圈、衣类的浮力材料。最后就是“吉贝”一词,有学者认为它是梵语的音译,也有学者认为它来源于马来语,我国古时也常称棉花为“吉贝”(主要是东南沿海一带),但我们也要注意:其实“吉贝”本身也是一种植物(前面已提及)!它在植物学上的定义为:被子植物门,双叶子植物纲,锦葵目,木棉科,吉贝属,吉贝种,同红棉同“科”,不同“属”,所以外形极似。但也好区分,因为吉贝花是黄白色,而非红色,再说吉贝还有另外两个名字——‎ 美洲木棉和爪哇木棉!至于古时棉花的名称问题、棉花究竟何时传入我国及中国是否就是海岛棉的故乡等学术界仍在探讨的诸多问题,在此暂不展开讨论,以后再另文述之。不过人类对棉花的利用,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开展彩色棉的研究、试验,进入90年代,美国率先在改造利用野生彩色棉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彩色棉,即自然生长的带有颜色的棉花,因其具有天然色彩,无需印染、漂白等工序,不仅避免了染料对水质的污染和织物的危害,也降低了工业成本,因而彩色棉织品成为“绿色环保产品”,“市场末来的宠”,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1997年3月,我国甘肃试纺成功首批国产天然彩色棉布;6月,首批国产彩色棉针织服装问世。 常言道:欲给他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潮面前,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我们更应加强学习,提升素养,在教学中切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否则极易以讹传讹。 注释:    (1)  2003年版   (2)(3)(4)(5)  分别见上书第39、114、131页、131页    (6)  2006年岳麓第2版    (7)  见上书第16页    (8)  1993年人教中国历史第二册    (9)  见上书第143页    (10)  岳麓必修2  2006年第2版     (11)  见上书 第56页   转引自《中国历史地理学》  蓝勇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12) 《元史.世祖纪》(13)  有学者考证:东汉《说文解字》尚无“棉”字,隋代《广韵》卷2的仙韵下始有“棉”字,释义为“棉也,又木绵,树名”,以前常用这个“绵”字。  参考书目: 《中国棉花栽培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年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