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浅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其他论文之浅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南师附小红谷滩校区 张玉凤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教与学的目标所进行的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沟通的共同活动,所以它既是教师课前预设的合理展现,又不免会碰到课堂“意外”的发生。能够出现课堂“意外”的课算是好课吗?答案是肯定的,目前,有句评课的行话,叫做“过分顺畅和完美的课不一定是好课,能够难住老师的课才是好课”。这话很有道理,它折射出“以学为本”“还学于生”的新型的课堂教学观。 一、课堂“意外”是学生学力的体现 学力是指学习的能力、潜力和动力,换句话说就是学问达到的程度。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一堂好课中,他们的思维会随着课堂教与学的进程不断地得到激活,所以,在课堂上也会不断地出现“意料之外”,正是这样的“意外”,提升了学问的程度,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1.课堂“意外”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柳树醒了》,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春燕跟柳树捉迷藏了,藏着藏着,小柳絮呀,飞了。”小孩子看到过柳树,知道春天里它要发芽,而且会垂挂杨柳,但是没有看到过柳絮,不知道柳絮是啥东西。所以,在朗读这一句话的时候,学生就会问:“什么是柳絮呀?” 你看,它会飞呀,而且在春姑娘和柳树捉迷藏的时候飞走了,多么诗情画意,这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对“什么是柳絮”的遐想,其实再看看这句话,除了柳絮是什么外,其他意思学生都清楚,提出“什么是柳絮”这样的问题,真是太自然不过了。 但正是这样的问题,被教师课前预设时给忽视了,因为以前从来没有学生提及这样的问题,而且对于教师来说什么是“柳絮”恐怕连自己也未曾弄明白。那么这样的课堂“意外”教师该不该抓住,有没有抓住不放的价值呢?笔者认为,如果课堂上出现这样的“意外”,教师应该抓住它、把握它,并想办法突破它,因为这是孩子学习的需求,是求知的欲望。 2.课堂“意外”包含着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生学习的品质包括学习心理、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每一位教师都会在课前的预设中更多地考虑教学的内容、结构与过程,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品质,所以,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往往难以养成。 首先它是学生学习心理的反映,包括智力的和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因为有这方面的心理需求,所以才有课堂“意外” 的表现,尤其是非智力心理比智力心理更强烈、更迫切,这正是学生良好学习意志和情感的培养基础。其次它是学生学习策略的探究,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应当是讲究策略的,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下,或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或是就某一个问题深入钻研、层层剖析,或是根据课文重点语句举一反三,类似这样的策略,他们能够在每一节课中不断地加以运用,逐渐构建起适合自己学习的相关体系。一旦他们的学习策略得不到较好地运用,就会出人意料地提上几个问题或者做出令人费解的动作,这正是学生学习策略最大的调整和融合。其三它是学生学习习惯的自我养成,我们仔细观察课堂上发生的“意外”,即便是偶然发生的,也都是些善思考、勤学习、情绪活络的孩子提出的,这样的孩子往往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或者在课堂听讲过程中引起了认知冲突,或者对课后的复习与运用产生过认真思考。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可能出现较强的课堂“意外”,所以课堂“意外”正是孩子良好学习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和途径。 二、课堂“意外”对课前预设的挑战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导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精神,尤其是课堂“意外”,对课前预设是个极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在课前只有用百分之百的准备,才能把握细微的课堂“意外”,向着有利于学生的方向发展。 1.挑战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简单明了。对于每一节课、其教学目标非常重要,如果目标过多、面面俱到,反而会显得无目标、无重点,所以课前预设时,要考虑目标制定必须简单明了,教师才可能将其集中地落实到每个环节中,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目标要便于提升。设计教学目标时又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便于学生能够提升,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目标、放大目标,逐渐地形成目标学习意识,从而生成有价值的课堂“意外”,使课堂出彩。 2.挑战课堂提问 顺应文脉。教是为学服务的,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而课堂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往往是教师课前预设的重要内容。在问题设计时教师要考虑文章脉络,顺着文脉设计相应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情感,这是语文教学必须的,无可非议的。 留有空间。仅仅做到顺应文脉进行课堂提问还远远不够,作为一个好教师,还得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思索问题,为他们能够制造课堂“意外”留有空间,所以课堂应该充满问题、充满质疑,让学生在朗读、交流和互动过程中质疑问难、追根究底,这应当成为孩子们在课堂上情感流露的真实体现。 所以,课堂“意外”不是完全的意外,而是可以预设的,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手段等等预先设计课堂中的“意外”,以达到课堂的精彩。 三、课堂“意外”向教育智慧的引导 课堂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本,否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失去意义。课堂“意外”的把握是需要智慧的,教师必须先“钻进去” 深入解读文本,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学习上和心理上的需要,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智慧,将“意外”转化为教学资源,引向教学智慧,磁石般地紧紧吸引住学生。 1.智慧地发现和捕捉 面对课堂“意外”,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及时捕捉,在课堂上适时调控、充分利用,随着学生的学习思路顺势而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顺势而学,那么整个教学气氛就会非常融洽,学生也会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这是教者的教学智慧。 可以从题目上发现和捕捉,譬如教学《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可以分两步走,首先让学生比较“下雨了”和“要下雨了”的异同,然后让学生提问“要下雨了”该从哪些方面去学习,在交流中学生归纳出“下雨前天气”以及“下雨前的各种表现”……也可以从内容上发现与捕捉,譬如教学《忆铁人》一文,课文中有一个经典的句子:“哦?……咳!”两个字,三个标点,而且都是非常特殊的,学生学到这里也会自然地提出问题,中间省略了什么?此时铁人为什么只用两个字表现?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围绕这个重点句子展开,成为教学的有效资源。 2.引向合理的思考和想象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将课堂“意外”引向合理的思考和想象。 比如在教学《四个太阳》时,课文中这样写道:“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我画了个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照亮冬天。”同样是天空中的太阳,为什么在用法上有所不同,夏天的太阳用“挂”,秋天的太阳要“送”,而冬天的太阳用“照”呢?同样是动词,这三个字又有什么区别或者又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抓住这些字,引起学生原有知识的冲突,打开学生的思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生活、引向大自然,引向切合实际的思考和想象。这样的课堂“意外”会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发展学生语言,形成相应的表达能力。 3.激活学习的原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就在于是否寻找到学生的闪光点,激活其学习的原动力,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学习“渠道”。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运用课堂“意外”,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活学习原动力,整个教学将会处在一种兴奋的状态之中。 比如,在《棉鞋里的阳光》这课的教学中,完全可以设计“阳光怎么会在棉鞋里”这个有争议的问题,激活孩子的思维和学习原动力。从这个话题中,学生就会引发“棉鞋里的阳光指什么”“是谁往棉鞋里装阳光”“棉鞋里的阳光说明了什么”等问题,然后,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与同伴交流、对照生活实际等渠道去寻找答案,找出说服别人的论据和理由。学生在不停地争议过程中,他们的内需力和原动力得到不断的激活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就能达到最高。 面对经常会出现的课堂“意外”,教师要认真思考、冷静对待,不仅考虑把握课前的预设,掌握课堂教学的方向,而且能够及时观察学生思维,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因势利导地促进学生发展。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每一个教师面对课堂“意外”不回避、不挖苦,要能够在课堂“意外”中把握“意外”,并将课堂“意外”转化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资源,并逐步引向师生双方的教育智慧,这样才能真正构建以学为本、还学于生的民主课堂,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