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三篇)与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调查报告(共3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关于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三篇)与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调查报告(共3篇)

关于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三篇)与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调查报告(共3篇)‎ 关于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三篇)‎ ‎(篇一)‎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希望。如何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新乡村? 我乡组织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小组,对我乡实施战略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认真梳理,结合我乡工作开展进行了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 **乡基本情况 ‎**乡位于南丰县东部,距县城19公里,东接黎川,西邻桑田,南靠太和,北连东坪。属丘陵山地综合地带,地势南东高而狭,中部低而宽,平均海拔400—500米,气候为亚热带丘陵气候,温暖湿润。全乡有9个村委会,72个村小组,总户数3269户,总人口有1万多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百多人,耕地面积13354亩。322国道穿乡而过,72个村小组均通车,交通便利。**乡民风淳朴,邻里和谐,守望互助。‎ 二、 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目前,**乡借助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重点完成了福海古寺这座千年古寺的修复建设,拓宽了**至觉源古寺的道路;启动全然生态园项目的建设,建成生态养殖区及良种禽养殖繁殖区,利用山林的生态优势,在安全范围内散养特色动物,供游客参观。现已引进野鸡、野猪、野兔、孔雀等良种繁殖各类动物共计6000只;打造“一碗茶”生态农庄建设项目,建成农庄内休闲体验区。通过在体验区开发餐饮娱乐、特色农产品选购、果蔬采摘等特色旅游娱乐项目,把“一碗茶”打造成聚农业风情、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绿色餐饮和有机农产品于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胜地;以寨俚村烟叶种植为辐射点,稳步推进全乡烤烟种植规模,带动塅背村、陆家村发展烤烟500多亩,使烟叶种植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又一途经;扶持发展起墩里上村江家嵊村小组的200亩高山白茶园和东堡湾村的药材种植基地,在**和陆家等村发展白莲种植。‎ 三、 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由于国家投入和社会各界支持力度有限,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受现有政策和农村实际现状的影响,村民自主投资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管理服务跟不上,作用难以发挥。‎ ‎2、农业产业不大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乡以蜜桔和水稻种植产业为主,全乡的种植面积有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生产规模比较小,农业生产技术较为落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3、农村环境问题突出。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生活垃圾和粪便等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使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全乡未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村民将生活废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沟渠、河道、池塘等水体中,废水中有机物质直接溶解在水体之中造成水体中氮、硫、磷的含量较高,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易产生硫化氢、硫醇等具有恶臭气味的物质,特别是在夏季极易形成黑臭水体,破坏水体的生态环境,危害人居生存环境。同时,部分村民环保意识薄弱,对生活污水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成本高、资本回报周期长,甚至无经济回报,民间资本很少介入,财政补助资金只能弥补部分成本,经常出现投入不足、配套资金不到位现象。‎ 四、 对于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 ‎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业农村短板。以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为抓手,完善农村联网公路、农民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农房及庭院绿化美化等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县域内农村文化、教育、卫生、托老、通讯等公共服务发展,在农村形成“环境整洁优美、基础设施配套、管理制度健全、社会秩序井然、精神面貌良好、人居环境改善”的良好局面,让农村不仅留住农村人,还要留住城里人来玩、来住、来发展产业。‎ ‎2、突出项目带动,推进农业产业三产融合发展。一是主抓项目建设,把农业招商引资引进项目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之策,围绕农业种植、养殖、加工和流通项目,精心编制、包装项目,充分挖掘我乡农业资源、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优势,突出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精深加工农业等领域,重点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份额多,对我乡现代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项目。二是积极培育农业主体。进一步激发本地能人、种养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投入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通过帮助解决信贷、技术、信息、土地等方面难题,努力培育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经纪人。‎ ‎3、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巩固农村环境整治成果,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对破坏山体生态环境地区进行修复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建立乡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篇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是对我们党“三农”工作的继承和创新。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如何深入理解和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战略规划,这是事关贯彻落实中央乡村振兴战略成败,事关广大农村群众幸福的民生大事,是每位落实者都必须用心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 东坪乡位于南丰县境东北角,距县城24公里(最远村庄距县城40余公里),只有一条通乡县乡公路达乡政府所在地,地处偏避,交通不便。全乡国土面积96平方公里,属丘陵地形,平均海拔4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耕地面积11459亩,蜜桔种植面积15084亩,山林面积104369亩,境内森林资源以松、杉、毛竹、阔叶为主,森林覆盖率达81.28%。总人口2595户、8848人,下辖8个行政村,67个村小组。辖区内农民主要以水稻、烟叶、蜜桔种植为主,农业生产效益较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于全县平均水平。由于偏远山区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较差,该乡各村村民多选择到县城或县外及乡集镇上购房居住。截止**年10月本人统计调查时,本乡在县城购房的农户达1094户、占总户数比例的42.16%,在县外购房的农户有141户、占总户数比例的5.43%,在乡集镇上购房建房的农户279户、占总户数比例的10.75%,在县城、县外、集镇无房的农户741户、人口2224人,分别占总户数、总人口比为28.55%、26.92%;全乡67个自然村46个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占69.7%,未实施新农村建设的自然村20个、占30.3%。‎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该乡实际居住的农户和人口已经不足50%,虽然大部分自然村进行了新农村建设,但人口已经大多数迁出本地生活,实际长期居住的人口很少,特别是一些偏远的条件差的自然村,几乎无人居住。在这种情况下,新农村建设若继续逢村即建已经不适合了,有些村落已经不适合农户继续建房居住,必须选择条件好、适合现代农民居住的区域集中进行规划建设。推行中心村建设符合这一要求,但推行中心村建设不是普通农户能做到的,只有由政府统一操作,采取某种农村建设用地供地模式,选择若干合适的区域,统一征收(或租赁)、统一规划,由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供地给农民,才能解决好这一问题。‎ 在农村村落的建设中,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有新时代居住特色的创新。新形势下,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行中心村建设,个人认为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中心村建设是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 村落的形成,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形成因素。古村落的形成一方面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刀耕火种、肩扛手提,农产品绝大部分自给自足,产品商品化程度低,不需要长距离运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易少,故而古人一般选择在适合农业生产、依山傍水的地方建房居住,如今天我们可见的很多农村村落大多是这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为躲避战乱而建,古人为了躲避战乱,选择一些不易被发现的地方或易守难攻的地方居住,如四川、云贵等地的山顶村、崖壁村、岩洞村等。所以古村落的形成,是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客观历史因素决定的。‎ 发展到今天,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力快速发展,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科学化水平越来越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易非常频繁。为此,人们越来越渴望在交通便捷、通讯通达、交易便利的地方集中生活,以前那种分散的小山村、山顶村、崖壁村、岩洞村难以满足现代农民生存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今天不能再在过去的认识水平上来认识农村村落的建设,而应该在当前和今后更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和需求上来认识和考虑农村村落的布局和建设。‎ 推行集中、便捷、秀美中心村建设,符合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一是有利于农村宅基地改革。中心村的建设,可以很好地对农村住宅建设性用地进行规划规整,避免农村住宅建设用地超限超标。二是有利于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中心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村民集中居住,服务性行业增加,从业范围扩展,农民转移承包土地经营权的可能性增大意愿增强,有利于推动农村土地的流转集中,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的科学合理布局。三是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分布。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目前的城镇化率已达58.52%,人口城市化是国家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满足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人口的过渡城市化也将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城市的社会管理问题、就业问题等“城市病”,以及造成的农村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农村农业劳动力科技力不足等问题。高标准农村中心村建设,优质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广阔的农村就业创业空间,有利引导和吸收有志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人口(特别是农村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知识群体)留住农村,提升农村资源要素的科学合理利用,推动农村社会的充分均衡发展。‎ 二、中心村建设是应对人口素质提高与人口减少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的大幅提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女权思想的日渐强化,女性的社会自我实现越来越强,现代女性已不是旧社会的生娃机器,不论男女,都不再追求过去那种多子多福的生活,少子化现象在整个社会成为常态,人口基本不可能出现过去那种暴发式增长;兼之城市化发展,大量农民弃农进城,农业人口日益减少,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加剧。若干年后,当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口走完人生行程,农村人口势必大量减少,很多村庄都可能面临废弃无人居住的状况(如东坪乡下堡村石陂下村小组、田溪村苦竹坪村小组、邱坊村颜家山村小组等,目前皆已空无一人),在这种情况下也有必要对农村村民住地进行整合,推行中心建设。‎ ‎   三、中心村建设是保护农村生态的需要 ‎   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如果再在分散的旧村址上大搞新农村建设,随着人口的萎缩,很多建起来的新农村点最后可能废弃,另外由于点多面广,也不可能做到精致建设,只能是低水平建设,满足一时的需要。在废弃后,这些村落的建筑垃圾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清理和进行生态修复的,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还将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中心村建设,可以将农村的市政工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集中性高标准建设,既可以降低建设成本,而且可以提高设施的利用率,将大幅降低农村生活污水和建设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破坏。所以,推行中心村建设也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需要。‎ 四、中心村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需要 在农村分散的村落条件下,要普及建设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几乎不可能。比如教育、医疗卫生等紧密关系民生的公共服务设施,在一些偏远、条件差的地方很难满足群众的需要。特别是教育,当前农村群众生活中最大的不便是子女的就学问题。分散的农村村落,大多距行政村有一定距离,距乡镇所在地有的则更远(以我乡南洲村为例,最远的根竹村小组离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以上),非常不便于小孩上学。而地方政府要在每个村落建学校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优质学校。偏远农村没有优质教育资源,农民子弟享受不到优质教育,这一点也是逼迫农民进城购房最主要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导致不少偏远农村现有教育资源荒废浪费。如该乡下堡村、南洲村、邱坊村、甘泉村小学教学楼,都已荒废无学生上学,有些村小有学生也只有三、五个学生。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同样存在。因此,合理的规划中心村建设,有利于减少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点多面广、低水平重复建设,可以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城市优质教育、医疗卫生资源流向农村,让农民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医疗卫生资源服务,促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五、中心村建设是有效进行社会管理的需要 一方面,过于分散居住的农村村民增加了农村社会管理的难度和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分散居住的村民在面对自然和社会灾害带来的侵害时,个体单薄的力量难以应对,也增加了农民日常生存生活的风险。推行中心村建设,农民群体集中生活,不仅有利于建立更加完善合理的农村社会管理机构,降低农村社会管理成本,也有利于增强农民抵御自然和社会灾害的能力,使农村社会管理更加稳定有效,降低农村社会风险的发生。‎ 据此,为推行中心村建设,建议意见:‎ 一是要加快中心村建设的规划编制。地方政府要根据各地实际选择若干区域进行中心村规划设计(如东坪乡,只需以东坪村为中心村进行规划建设),中心村的规划编制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行预见性规划,在实施农村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各项建设应根据预见性规划做趋向性建设,以减少建设过程中的重复、低水平建设,降低建设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 二是要加快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要在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框架下,加快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平台建设,打破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单一集体属性规则。一方面可采取农村建设用地国有化征收进入流转平台,这是隐患最少的供地方式;另一方面可以采取集体建设用地政府长期租赁的方式进入流转平台,但此种供地方式隐患较难预料。采取多元化提供农村中心村建设用地,以方便中心村规划区域外的农民在中心村购地(或租地)建房(或由属地政府统一建房出售给辖区内农民)。‎ ‎(篇三)‎ 文化的振兴是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重要动力,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按照“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活动安排,现将文化振兴调研成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乡是典型的农业乡镇,全乡5个村40个农业社,主要是传统的农耕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一村一品产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逐步上升,过上了好日子、有了好心情,文化娱乐成了人们的精神粮食之一,特别是近几年,年轻人都外出挣钱,在家的几乎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他们更需要精神粮食。‎ 全乡共有5个老体协,老年舞蹈队以及多个以村社为主的坝坝舞表演队,这些年,乡老体协曾多次组织巡演、自编自演城乡环境治理节目,宣传乡风文明,倡导尊老爱幼,寓教于乐,为**乡经济社会建设事务工作作出了贡献;**乡有猕猴桃产业7000亩,有天宫辣椒6000亩,都是全乡的支柱产业,如何将民俗文化与产业文化相结合,乡文化站成立了专门的表演队,自编自导了《天宫山的小辣椒》《猕猴娃娃》《家乡》参加第 ‎ 届长寿文化节荣获一等奖,文化的发展助推了产业的发展;农家书屋也是不可缺失的,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学生居多,这些年农家书屋为留守学生提拱了学习场地,特别是以“书香彭山 快乐阅读”为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很多学生都参加了此项活动,让健康的生活方式占领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二、存在的问题 ‎ 一是队伍老龄化,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挣钱,家中多数留守老人;二是队伍建设不稳定,很多老年人因带孙子不能按时参加;三是队伍经费不能保证,虽然每年上级财政都会给予一定经费补助,但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不能让各项活动顺利有序的开展;四是表演队的活动存在安全隐患,每年节假日表演队都是以老年人参与,这些人年龄日趋增大,活动极为不便,途中存在安全隐患。‎ 三、下一步思路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振兴乡村文化主要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总体要求,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加强村级文化建设力度;二是要把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与自然环境乡结合,以产业促文化旅游,以文化旅游助推产业发展。**乡猕猴桃产业是一大品牌,可利用成熟季节开展采摘节,吸引外来人口到园区采摘形成产业旅游助推增收,带动全乡村经济发展;三是积极传播和发展乡村文明,服务重建乡村的知识阶层,把乡村内的文艺骨干、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返乡大中专学生加入到文化队伍中来,不断发展壮大文化队伍,使优秀资源回到乡村惠及乡村。‎ 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调查报告(共3篇)‎ 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调查报告(共3篇)‎ ‎(篇一)‎ ‎**区人大常委会为了搞清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推动乡村振兴工作顺利实施,区人大组织调查组,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查阅资料、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全区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工作扎实推进,起步早,行动快,成效实。通过前期努力,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得到明显改善,乡村振兴全域性规划已经完成,项目融资获得有力保障,乡村振兴制度架构已显雏形。‎ ‎(一)发展规划初步成形。投入1000万元用于编制乡村振兴规划,全区乡村振兴全域性规划由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编制。投入300万元,初稿已于8月底出台。中国乡建院规划公司、湖北文理学院镇域空间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恩施州城乡规划设计院等10个专业设计团队,为**第一批示范村编制全域规划,预计总投入700万元。‎ ‎(二)项目融资重大保障。获得国开行湖北省分行授信50亿元,按照融资规划要求,对11个镇20年建设项目共策划包装1775个,其中公益性项目1678个,经营性项目97个,总投资104亿元。‎ ‎(三)十百工程进展顺利。全区示范村村庄绿化、道路绿化、田园绿化已植树100万株,生态绿化环境改善明显。“四好”农村公路已开工10处。截至目前,共召开区级专题现场会4次,即:3月26日古驿外沟村庄绿化暨环境整治现场会,5月11日朱集镇**区乡村振兴规划现场会,7月20日程河乔庄乡村振兴推进现场会,9月5日黄集镇“农村清洁家园百日行动”推进现场会。‎ ‎(四)“三乡”工程迸发活力。邀请**在本地创业、在外地创业成功人士、工商界人士、企业家等回乡创业,参与乡村振兴。今年以来,全区已有91位能人回乡创办企业,投资额32.36亿元,带动本地农民3273人就业。新兴办家庭农场149个,流转土地47095亩,带动本地农民就业9300人;创办农家乐80家,接待游客10.49万人,带动本地农民就业751人。涌现出一大批发展特色农业的典型。双沟镇新流转土地5000亩,龙王镇引进潜江华山公司发展稻虾养殖2万亩。能人充分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如:刘氏养羊、程伟福草绳、程河杨四郎等。‎ ‎(五)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目前,全区已完成农户改厕21247座,农村公厕完成27座,镇公厕14座。龙王、程河、朱集、双沟等4个镇的镇公厕完成率达到100%,双沟、石桥、张家集等3个镇的农村公厕完成率均超50%。自6月22日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宜城)推进现场会后,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全市会议精神,掀起“农村清洁家园百日行动”高潮。划片区、分责任、明任务,广宣传、带头干、保公平、立规矩,全区发动万人参与清洁家园。通过百日攻坚努力,村容村貌明显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进,“厕所革命”持续推进,为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全区1073处存量垃圾堆放点已清理完毕。‎ ‎(六)各项制度机制建立。区“四大家”领导联系包保制度,区直单位支持乡村振兴制度、乡村振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工作督办制度、财政奖补政策和考核考评制度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实提供坚实保障。‎ ‎(七)上级部门支持有力。目前,市委副书记、市长郄英才包保峪山镇金寨村,得到市直相关部门支持60万元;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忠运包保张家集镇邵棚村,得到市直相关部门支持60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区委四届六次全会通过区委、区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计划的意见》,并以区委办、区政府办文件印发成立四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委书记杨兴铭担任,区委副书记、区长黄进担任第一副组长,区委副书记、区人大常委会分管副主任、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副组长,区人大常委会分管副主任罗兴合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下设文秘组、综合组、督办组,并抽调14名干部专门从事乡村振兴工作。区振兴办独立办公。二是部门积极参与。区“四大家”领导每人联系包保一个重点村,每个区直单位联系一个示范村,做到任务上肩,责任到人。‎ ‎(二)出台文件,为乡村振兴明确发展方向。结合自身区情实际和中央、省、市1号文件精神,确定了**区乡村振兴“三步走”目标任务,制定了全区乡村振兴十百工程实施方案、**年乡村振兴专题现场会清单、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行动纲要(**—2022年)和乡村振兴(**-2020)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年资金奖励试点实施方案和开展“农村清洁家园百日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各镇、各部门阶段性目标任务。‎ ‎(三)强化措施,为乡村振兴凝聚强大动力。一是培训动员统一思想。2月4日、5月9日两次召开全区区直主要负责人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工作培训动员大会。二是调查摸底确定示范。确定107个示范村分三年打造,重点打造两条精品示范线、沿线37个精品村。其中,**年重点打造第一批11个示范村。峪山镇金寨村、张家集镇邵棚村被襄阳市作为荆楚名村重点打造。三是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编制乡村振兴全域发展规划和11个示范村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同时成立**区乡村振兴规划评审专业委员会,已确定相关领域专家名单,对示范村规划进行集中评审,保证了示范村规划切实可行,能够顺利实施。四是项目策划定位包装。全区乡村振兴实行项目全覆盖,对364个村项目进行策划 包装,区分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项目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生态宜居改造、垃圾清运、污水处理、公厕建改等,做到项目工程化、工程数字化、数字具体化。五是资金整合集中力量。本级配套资金9700万元,安排镇域经济产业发展基金1000万元、安排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奖励基金1000万元、安排村级经济发展专项基金1000万元、安排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奖励资金100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资金700万元、一事一议奖补资金2500万元,文化小康项目资金2500万元。整合移村腾地资金5000万元、厕所革命项目资金,通户公路建设100公里奖补资金(每公里奖补20万元),集中用于乡村振兴。六是督办现场强力推进。采取举办专题现场会,进行项目拉练,区“四大家”领导包镇调研,人大、政协考察,督办专班督查,发文通报等形式,促进工作落实,有效激发了全区上下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活力。七是检查考评兑现奖补。对各时间段重点工作进行督办和通报,推进工作落实。将镇和区直单位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年度实绩考核,制定考核细则。区委、区政府对全区村庄绿化、道路绿化、田园绿化力度大的村奖补250万元;拿出100万元,对“农村清洁家园百日行动”推进快、效果好、保长久的镇村大力褒奖。‎ 三、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不充分。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只有产业兴旺,农村才能兴旺,才能建立主要依靠产业支撑的可持续的农民稳定增收长效机制。这次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示范村没有特色产业,仅有少数村如朱集镇潘湾村围绕梨树、桃树,做大做强产业链条,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大部分示范村的产业,多数为高产水稻、起垄花生等农业种植产业,带到力弱,抵御风险能力差。全区村集体产业项目整体薄弱,缺乏农业龙头企业,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品牌,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还处于培育阶段,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带动农民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收益的办法不多,产业发展是部分村的短板。‎ ‎(二)规划设计进度慢。规划是行动的先导,没有计划的行动是盲目的。调查中发现多个镇、村的整体规划还没有出来。按照区政府年初要求,今年8月底,11个先行先试村应全部完成乡村振兴全域规划,但到10月20日,调查组调查结束时,11个示范村中,已完成1个村(朱集镇潘湾村)有3个村正在征求镇、村意见,计划报规划评审专业委员会评审,还有7个村未有实质性进展,还在等待观望,制约了乡村振兴工作向前推进。‎ ‎(三)保洁制度不完善。去年区政府把公共卫生服务平台资金2000万元,分配到各镇用于保洁清运等工作,如各村聘请保洁员、清运垃圾等;从今年开始,区政府用公共卫生服务平台资金近6500万,聘请两个保洁公司,将城区内环境卫生、垃圾清运(全覆盖),各镇集镇清扫和清运、各村垃圾运送打包给两个保洁公司负责。通过近一年的运行,这次乡村振兴调查,多数镇、村干部反映,现在保洁还没有去年各镇自己组织进行保洁的效果好。一是垃圾运送不及时。在双沟镇调查时,八里岔村干部反映:由于垃圾太满,没地倒,电话打到保洁公司,催促清运多次,回答不是好,就是行,但始终没有人来清运。二是存放垃圾设施严重不足。调查时,多个镇村反映,配置在各镇、村的垃圾箱、垃圾桶,严重不足。黄龙镇刘岗村负责人介绍:刘岗村有六个组,460多户,1700多人,保洁公司一共安排三个垃圾箱,每个组分三个垃圾桶,偏远的组有时就不放垃圾桶,而且有的垃圾箱,绣迹斑斑。三是村、组垃圾清扫和运送成了空档。由于村没有这项费用支出,保洁公司又只负责运送,各村、组的环境卫生没人打扫,成了真空,保洁制度不完善。‎ ‎(四)群众参与率不高。乡村振兴,群众是主体。调查发现很多村出现:“干部着急,群众不急”“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很多群众对乡村振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是上级的要求,同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对一些惠及自身利益的项目,政府给钱就干,不给钱不同意,甚至阻挠。如朱集镇潘湾村干部反映:一户姓潘的村民,本来有三间没有住人的老房子,长年失修,不值几个钱,但一听说村委会要用块地,就漫天要价,否则,不准动工,群众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主人翁意识不强,形成上头热、下头凉的现象,导自乡村振兴的部分工作难推进。‎ ‎(五)工作作风不扎实。部分干部特别是少数村组干部作风不扎实,工作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遇到问题不想办法,不动脑筋,为难情绪严重,干事不主动,不积极,没有真正把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存在着“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还有些干部,思想不解放,干事没激情,遇事躲躲闪闪,不担当,不作为,决策时怕这怕那,工作滞止不前,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慢。‎ ‎(六)、支持力度不大。区直单位对接乡村振兴力度不大。有些单位能围绕乡村振兴拿出全年及阶段性扶持思路、政策,有些单位重视不够,支持不力,无所适从。‎ ‎(七)、招商力度太小。发展需要资金,资金需要筹措,资金来源主要有三块:地方配套、政策支持、外来资金。外来资金是拉动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的主力军,资金不会无缘无故来,需要包装项目,需要对外推介。‎ 四、意见建议 ‎1、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做强做大村组集体经济。一是立足地缘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各镇不同地理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大力推进“一镇一业”和“一村一品”。如龙王、石桥发展稻虾养殖,黄集、伙牌种植高产花生,古驿、朱集、程河发展绿色蔬菜,黄龙、峪山发展林果业等,让每个镇、村都有产业。二是加快三产融合,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规划实施农业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综合项目,把特色产业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三是推动龙头企业与村、组,与合作社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力争每个村、组都有主体产业项目,从而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四是积极培育农业主体。进一步激发本地能人、种养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投入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通过帮助解决信贷、技术、信息、土地等方面难题,努力培育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乡村“能人”。‎ ‎2、因地制宜谋划未来,打造特色的美丽乡村。一是各镇、村主要领导要亲自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专项规划、实施方案、关键路线图等,明确具体任务和时限,稳步推进。二是规划制定要根据镇情、村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分类谋划、有序推进。要突出地域特色、乡土风情,把本土文化融入乡村规划中,同时对产业发展、景观设计和建筑风格,的规划要符合各村发展规律,突出特色,凸显一村一品,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新品牌。‎ ‎3、加大对公司的考核力度,解决村组保洁管理真空。一是区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两个保洁公司工作的考核力度,大对环境卫生巡查力度,根据合同的条款,严格执行到位,确保责任范围内的工作按时保质完成。二要加快解决村、组保洁管理制度的研究、制定和实施,多方筹集资金,彻底解决村、组保洁员的工资待遇问题,提高保洁员工作的积极性。三要加强对保洁员队伍管理,积极探索、完善保洁长效机制建立,为乡村振兴添光加采。‎ ‎4、拓宽政策宣传渠道,促进群众主动参与。一是加强宣传。区政府要加大对乡村振兴特别是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对农业农村的政策的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形成强大宣教阵容、宣教攻势,对农民进行新思想新理念新作为宣传引导。二是主动邀请。主动邀请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各种活动,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参与社会管理,鼓励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项目建设才能得到老百姓的广泛支持,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5、压实各级主体责任,提高部门工作效率。区政府要把乡村振兴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加强领导,在实施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区政府要对有关事项、重大项目统筹协调等方面,主动作为,认真落实。二是加大督办检查力度。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对乡村振兴各阶段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督办检查,把检查结果在媒体上公布。同时对工作不负责,多次提醒仍没有改进的干部进行问责和调整。三是落实镇党委政府主体责任,镇委书记、镇长要亲自抓,把任务量化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员。区直部门落实各自工作职责,提高工作效率,按时保质完成任务。四是结合此次村委会换届,配强两委班子,压实两委的主体责任,主动担当,不等不靠,带领全村群众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篇二)‎ ‎8月23日,我室组织各县(市区)农工部长一行14人,就**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村中国农业公园建设情况 ‎**村中国农业公园项目是**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项目,由长安区政府和农业农村部下属的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亚太环境保护协会、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亚太农村社区发展促进会等多方机构共同发起并推动合作共建。其特点:‎ 一是**、**、农业公园与****的佳偶天成。长安区**街道,位于**城市发展区域常宁新区与秦岭北麓乡村区域结合处,近山不离城、交通网络通达。区域内**塬、滈河、东风水库、画龙泉等多样的生态自然资源,景观错落有致。有十三省总城隍庙、张学良公馆、药王庙等众多历史遗迹,也是柳青《创业史》的创作地,人文历史资源丰富。但由于诸多历史原因,现状产业主要为传统种植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缓慢、农民整体收入不高,区城内乡村基础配套设施比较薄弱,生态环境也待进行修复和改善。**市认为,在长安区**街道规划建设中国农业公园,既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探索与实践,也是加快“五个美丽建设、落实大**南控规划战略的具体抓手与行动。**村中国农业公园总规划面积约38方公里,区域内现有人口约2.6万人,共包含8个行政村(20个自然村)。‎ 二是田园梦想,乡野生活、乡村连片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探索。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和**市“五个美丽”建设要求,**村中国农业公园坚持“区域共建、利益共享、发展共赢”的理念,在地方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村民、工商资本之间建立“乡村发展命运共同体”。在形象定位上,立足长安区域之地和盛世之名,力图打造成传承盛唐文化,振兴乡村发展的典范,以其中国农业公园的示范性、品牌性和包容性,形成乡村振兴的**样板。在功能定位上,立足乡村连片综合治理与产业发展,对**的村庄实施连片改造更新,提升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新型社区,实现乡村就地城镇化;根据地域不同的资源稟赋和自然案件,引入和培育各具特点、差异互补的新型乡村产业,通过城乡有机融合,实现要素聚集、人员聚集、资源聚集,释放乡村资源的潜在价值,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带动区域农民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双重富裕。在发展定位上,立足创新型田园城市,利用区域近山不离城的优势,重塑田园与城市融合的结构,将区域建设成既具备乡村特有的田园生活配置,又拥有城市完善的会服务功能,打造工作生活一体化的理代乡村生活方式。‎ 三是尊重自然、传承文脉,构建山水与乡愁共融的空间格局。尊重乡村特有的田园空间和自然景观,保留和延续区域内历史记忆和村落文脉,按照村庄现状和发展定位,将**村中国农业公园布局为“一心、四板块”,留住青山绿水,记住乡情乡愁,让乡村重归美好。其“一心”为堡寨古村落,“四板块”为长安花谷、**新镇、终南创意村、唐诗田园。‎ 四是打造乐业安居、田园畅享、城市与乡村和谐共生的**村。其建设目标为实现“五个一百”:完成100亿元总投资,引入100家产业企业,扶持100家合作社,孵化100个乡村创客,培养100个职业农民。努力形成五个样板:乡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样板、中国农业公园创建的**样板、农村综合改革试验的**样板、盛唐农耕文明复兴的**样板、柳青农创精神弘扬的**样板。‎ 五是生态优先、有机更新、重塑乡村的田园气质与生长动力。**村中国农业公园将从生态环境修复、基础设施提升、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发展、人文历史复兴五个方面,构建新时代的田园城市和花园乡村。生态环境修复。统一保护修复区域内山水林田湖河,建立绿色生命共同体。主要包括滈河水生态综合治理、东风水库(**湖)生态修复、画龙泉保护修复、塬畔滑坡治理、**塬增绿等工程。基础设施提升。实施区域道路拓宽改造与景观提升、自来水与天然气建设、垃圾治理、智慧乡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配套实施提升工程,提升区域发展环境。乡村产业发展。以产业兴旺为核心,加快构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重点发展现代农业(花卉、蔬菜)、乡村旅游、乡村文创、乡村电商、乡村康养等产业。美丽乡村建设。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新建农房管控,开展田园建筑示范,推进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包括原址村庄改造、新型社区建设等。人文历史复兴。保护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农业遗存、文化遗迹等,传承和复兴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柳青农村创业精神,对区域内盛唐文化、农耕文化、终南文化、民俗文化、创业文化五大方面内容进行挖掘利用和发扬传承。‎ 六是多方合作、聚力成策,乡村科学建设持续发展的创新路。首先是政府主导,长安区委、区政府对中国农业公园规划发展、项目建设等进行统筹协调管理,通过整合各类资金、PPP模式等多种途径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基础配套设施等建设。其次是改革推动,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试验、三变改革、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等综合改革措施,推动农业公园建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第三是市场运作,由市场化主体进行公园开发建设和总体运营,通过市场主体引进和配置资源,保障主体合法利益,实现公园良性持续运营。第四是产园融合,重点延伸农业产业链,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经济主体在公园的集聚,形成集群化、网络化,实现产业发展和公园建设的融合。第五是党建引领,积极探索联村党委、社区治理委员会等方式,强化村集体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与工商资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第六是规划先行,坚持规划引领,邀请专业机构编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街道总体规划、农业公园总体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第七是产业先行,坚持因地制宜,紧紧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区域内乡村的自然资源优势,在现代农业基础上,努力发展旅游、文创、电商、康养等绿色环保、适合农村的产业,让环境可承受、让产业可持续、让农民有奔头。第八是金融支撑,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关于构建“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要求,做好财政资金的统筹整合投入,与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合作,探索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开展PPP项目合作,形成多元投入的金融支撑。第九是研究助力。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大学规划设计院等设立**乡村振兴研究院,通过开放式研究平台整合各方专家,研究解决农村改革、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城镇化建设等难题,以科学研究助力区域发展。‎ ‎2、蓝田黑沟村“三变”改革情况 黑沟村地处蓝田县东北角,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456户,1727人,4300亩耕地。过去土地按户承包、分散经营,投入不足,农业难增效,农民难增收,这个小山村是蓝田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近年来,黑沟村用活“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金点子,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契机,以农地入股、集体持股、集体经营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和光伏发电产业,开启了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壮大、脱贫摘帽的新门路。‎ 一是移民搬迁,改善人居环境。以前,黑沟村群众散居在山坳沟梁之间的21个居住点,长期受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年8月,村上整合移民搬迁、城乡统筹、十地增减挂钩等涉农资金,启动黑沟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截至目前,排列整齐、特色鲜明的新型农村社区正式建成,一期237套关中民宅风格住宅已建成并入住。同时建成1002平米综合性大礼堂,建成村级服务中心,新社区房前屋后绿化3500平方米,画文化墙2800平方米。通过移民搬迁,昔日贫穷落后、破烂不堪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居环境大大改善。‎ 二是开展“三变”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整合全村的土地、农田水利设施、劳动力等资源,为”三变”提供坚实基础;农户作为股东,参与经营,按股分红,既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经营模式,合作社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统一经营。全村共设置人口股、耕地股、资源股、资金股合计12964.02股,全村1727人成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东。村上的核桃产业纯收入、光伏发电、土地流转等收入成为全体股东的分红资金来源。分红方案以总股12964.02股计,农户占80%,村提取20%为公积金和公益金,用于村公益事业和贫困户分红等。‎ 三是立足资源优势,调整产业发展结构。黑沟村地处岭区,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根本没有优势,早在四五年前,该村群众因地制宣,大力发展核桃种植,打造黑沟村千亩核桃示范园。目前核桃种植达4100亩,成为蓝田县核桃种植规模最大的村庄。**年,以“三变”改革为契机,黑沟村着力做大做强核桃产业。对基地内1000亩低产低效园进行改造提升、新建50亩良种采穗圃、延伸核桃产业链、建设核桃主题文化馆。通过科学化统一化管理,改造提升低产低效园,提高农户收入水平;通过建立核桃良种采穗圃,用于基地核桃品种的更新换代,提升核桃产业发展水平;通过开展核桃深加工,延长核桃产业链,目前改建核桃加工车间120平米,购置脱皮机和烘干机各2台,购置核桃榨油设备一套;通过规划建设核桃主题文化馆,展示核桃文化,扩大地方核桃产品的积极影响,并在核桃文化馆中安排100平米电于商务平台办公区,用于进行核桃及其它农产品的推广、展示和网络营销。‎ 此外,光伏发电也是黑沟村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黑沟光伏发电项日是**市首个与扶贫相关的光伏发电厂,主要是为贫困户增收,一次投资,可连续二十多年收益,黑沟村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占地15亩。目前投资800万元的一期项目已建成投产,吸纳了全村14户贫困户加入,每年底将33%的收入用于分红,使贫户有稳定收益,67%的收入用于集体经济积累、为村民兴办公益事业等。光伏发电不仅最低保障了村中特贫户、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等贫困户的生活,也印证着村民由贫转富的良性循环发展脱贫路。‎ 四是以“三变”改革增强脱贫政坚攻势。针对大多数农民群众“靠天吃饭、以土为本”的思想根深蒂固,对改革谨小慎微,唯恐在生产革新中受损的情况,黑沟村大胆创新,采取保底分红模式,保障农民群众的口粮,让农民彻底放心,实现了农民不想参与、不敢参与到放心参与、积极参与、主动参与,为三变”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道过积极推行专业合作社,实现群众互帮互助,大力推进“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有效整合现有各种资源,壮大集体经济,推进产业发展,努力探索迈向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切实增加群众收入,高效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3、高陵农民节活动情况 今年3月18日(农历二月二),首届大**农民节活动以“传承农耕文化、发展现代农业、敬农爱农助农、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在高陵何村隆重开幕。农民节共策划 了“1+5+15+N”系列活动:“1”即一个主活动。3月18日,在高陵区何村举办了开幕式及签约仪式;“5”即五场对话交流合作。包括在临潼区举办的以“致力乡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互联网+现代农业论坛”、在高陵区举办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暨“三变”改革高端论坛;在阎良举办的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措绘大**农业农村追赶超越新蓝图”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论坛、在高陵区举办的“厕所革命”建设管理高峰论坛、在曲江宾馆举办的中国樱商大会。“15”,即十五场科技文化体育展览活动,包括农民歌手大赛、农民趣味运动会、剪纸、农民画、精品农产品、专家咨询、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特色民宿展览以及农村改革发展40年摄影展等活动。‎ 据长安新语《“农民节”给大**带来了什么?》报道,农民节给**的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共识、带来了尊重、带来了机遇。从全市看,活动收获主要体现为“三个一”:开创了一个属于大**农民自己的节日,为全国设立农民节提供了“**探索”;搭建了一个招商引资平台,签约项目17个、总投资153.46亿元;组织了一次“乡村振兴”头脑风暴,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追赶超越提供了智力支持。‎ 一是收获了全国范围的品牌影响。**市首届农民节在高陵举办,中省市各类煤体采用多种形式,集中进行了宣传报道,百度搜索引擎“**农民节”搜索结果超过675万条,120多万人参与“点亮**高陵,这一次就差你”活动,高陵294平方公里的土地在短时间内迅速聚集了全国人民的目光。大家利用农民节这个窗口,看到了近年来高陵在经济社会和农业产业发展上的新成就、新气象以及通过举办农民节展现出来的新姿态、新优势,对大**新高陵的品牌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二是收获了追赶超越的坚定信心。高陵之前没有承办农民节此类综合性大会的经验,在“追赶超越·三次创业”的关键时期,圆满成功承办本次活动,给了高陵推动“追赶超越·三次创业”充足的自信、更的动力、更足的底气。‎ 三是收获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举办农民节是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代命题的响亮国答,也是撬动“三农”发展的有力杠杆。高陵作为首届承办单位,收获了无可比拟的先发优势,运用好“第一家”这个金字招牌,必将带来无限的发展机遇,让高陵农村迅速走向全国。‎ 四是收获了能打硬仗的铁军队伍。首届农民节从开始筹备到正式开幕,按照时间推算仅仅只有60天,面对办会时间紧、工作任务重的双重压力,特别是许多工程性工作更是责任大、任务艰,高陵的干部团结一心、不等不靠、行动迅速、执行有力,坚持“5+2,白+黑”连轴转,始终做到不乱方寸,有条不紊、统筹推进,赢得了第三方“最佳甲方”的高度肯定。‎ 二、**市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情况 一是明确功能定位。试验区的功能定位是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改革引领、规划引领、党建引领、文化引领,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村集体入股、市场运作”的方式,整合区域资源,加快资源要素流动,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提升产业集聚能力和辐射产业带动能力,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农文旅三位一体”,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 二是强化组织机构建设。各农村改革试验区涉及区县党委政府成立了“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组织领导及市场化运作架构,合力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区项目建设。成立创建办公室,区县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专兼职结合,区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项目所在地镇街政府、试验区投资企业负责人担任副主任,抽调政企双方人员联合办公,履行项目推进中的各项行政事务协调和管理职能。成立政府控股的混合所有制公司,政府与试验区投资企业双方共同出资,承接试验区项目市场化运作任务,重点做好整合区域内涉农资金,全力支持项目区域内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开发、项目申报、投资合作等。成立试验区研究机构。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内外科研机构,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发挥推广、培训、标准研究等作用,研究改革试验推进中遇到的问题,支持试验区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研究确定十大改革任务。探索乡村规划编制与审批新机制,编制镇村总体规划方案,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实现区域多规融合,建立符合乡村建设的审批标准和程序;探索完善不动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乡村项目立项审批等规则和程序;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整理集中使用与点状供地新方式,按照“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分散化块、点状分布的方式,支持试验区建设;按照“政府实施主导、工商资本参与、研究机构支持”的原则,构建“政府+政府控股公司+研究院”的农业综合开发体制;依托国有平台公司,引入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建立PPP等多元化乡村基础设施投资模式;探索通过国有平台公司,整合涉农资金统一投入区域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质量;构建国有平台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工商资本之间合作模式,实现资源和资本的有效融合;探索“农业产业园+文旅创意园+乡村小镇”的产园融合发展模式,推进现代农业科创园、农业双创园、农业观光园等产业园建设,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有机融合;探索传承和发扬农耕文明与特色文化新思路,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复兴农耕文明,弘扬创业精神;探索党建引领下的乡村基层治理创新模式,建立完善村党支部领导下,村委会、村监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分工负责、相互监督、运行高效的基层治理模式。‎ 四是推进十大工程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自然生态修复工程、现代产业培育工程、农村电子商务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农村双创推进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和农村文化复兴工程。‎ 五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进项目区“三变”改革,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创新村集体资产股权合作、农民持股、企业运营等模式创新,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与现代科技、企业管理的内外有机结合。一是支持农民以农村“三权”出资,组建股份合作社和资产管理公司,变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本,直接参与投资经营和利润分红。二是推进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股权方式整合农民分散的土地、产业,与龙头企业进行对接,让农民持续分享发展收益,降低农户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三是推行品牌农业工程。制定“品牌农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涉农主体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开拓市场,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通过龙头联市场,畅通农产品销售,实行农商对接、农超对接、订单收购。‎ 三、启示与建议 启示一: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年,中央层面的农村综合改革共有5大项22个方面的内容,几乎包揽了农村改革的方方面面。省上也配套出台了改革方案,基于此,我市于**年提出并成立了全省首个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并于**年起,采取部门包联的办法全力推进。但从目前效果来看,与我们的预期目标相差甚远,这主要是由基层对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创新性举措不多、投入等多方面造成的。‎ 建议:一是重新调整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单位。结合市本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乡村土地空间利用规划》《乡村产业振兴规划》,重新确定一批镇村、部门为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单位。二是进一步明确农村综合改革主要任务。由市级领导挂帅,深入调研摸清我市农村、城乡结合部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明晰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主要任务。‎ 启示二: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借鉴**经验,抓乡村振兴,必须突出项目建设重点,在统筹安排项目建设时,优先考虑乡村发展需要,布局建设一批生产加工型、科技带动型、环境友好型“三农”建设项目。‎ 建议:一是积极对接西北农林科技、**邮电学院、**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组建渭南市智慧农业研发中心,实现科技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的紧密对接。二是引进国内外大型农业加工企业。利用经开区酵素城的优势,引入果蔬加工、肉食加工、功能食品开发的大型企业。三是培植发展一批农产品销售企业。加大对本土农业经纪人的扶持力度,同时引入国内农产品电商优势企业。四是积极向上争取一批农业项目。结合我市关中平原群次核心城市的定位,重点向国家部委、省上厅局争取现代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国家重点支持类项目。‎ 启示三:创新乡村运营机制。乡村振兴,离不开人、财、物全方位投入。‎ 建议:一是鼓励大型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借鉴**经验,放活市场准入机制,鼓励房地产、文旅公司、金融机构等涉足乡村。二是探索建立“政府+市场+农村集体组织”利益联结机制。在利用好农村集体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区域协同发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市县两级按一定比例出资,与各类企业、农村集体组织及村民联合成立乡村发展命运共同体。三是建立专家智库平台。组建渭南市乡村振兴研究院,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从观摩培训、模式推广、标准研究等各方面帮助指导乡村振兴试验区项目提升档次和水平。‎ ‎(篇三)‎ 为进一步部署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举措,深化我市与南方农业发展较好城市的农业对口交流合作,6月初**市委副书记徐晗、**市政府副市长**带领**市农委主任**等同志,组成**市农业考察团,到**、**、**三地,考察各地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安排举措,了解各地龙头企业农业发展思路,学习各地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以及农业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推进与各地的农业对口交流合作。在认真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举措,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考察点发展思路和特点 本次调研,我们分别考察学习了**市**镇、**市**生态谷;**市鹏鹞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市**区径山镇小古城村、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市**县**镇**村、**蜂之语蜂业股份有限公司、**阳山畈蜜桃专业合作社。在调研考察后,对重点考察点进行了细致总结和深入分析。‎ ‎(一)**市**区**‎ ‎**现代农业发展走园区化、规模化、产业化之路,利用自身的生态优势、地理位置优势和民族特色,建设了以大泉湖景区和中心镇为载体,以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业和边界贸易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平台。全镇农业产业发展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扶持下,以农业招商引资项目为依托,将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进行项目包装,引进农业企业建设了科学养殖示范区、现代农业观光区、特色休闲旅游区三大农业发展集中区。在培育农产品区域性公用品牌方面,**以特色农产品为拳头,成立农业协会,注册“多彩**”集体商标,选高水平运营公司,专业设计标识、制定品牌使用准入门槛,确定专业化、市场化、公益化的品牌运营原则,提升“多彩**”区域公用品牌社会效应和市场价值。聘请第三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不定期对授权产品进行定性检测,保障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苏宁易购、云厨一站等渠道商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加大了“多彩**”区域公用品牌产品的推广力度。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方面,**重点打造了**生态谷项目。该项目由江苏永鸿投资控股****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斥巨资打造,集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养生养老、农耕文化体验、教育拓展为一体的现代化智慧农业综合体。园区分为现代旅游观光葡萄产业园、现代都市牧场科技产业园、现代农业文化体验产业园三大板块。在生态旅游方面,**生态谷利用生态优势,将山水资源赋予人文内涵,打造丰富、景观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格局,集中满足游客“看、玩、吃、住、购”多种消费需求。在农业产业园区发展上,重点致力于农业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远程操控、精准农业作业建设。通过对生态谷的信息化管理,以信息流引导商流、物流,加强数字化建设,优化种植结构,运用可视化技术查看农作物生长状况,对园区进行远程管理与控制,实现精准作业的现代化农业模式。‎ ‎(二)**市鹏鹞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鹏鹞环保是中国环保的开拓者,创建于1984年,一直专注与环保行业,引领着中国环保行业的发展。经过30多年的持续创新和专业化经营,鹏鹞集团已成为一家集研发设计、设备之灾、工程总承包、环保项目投资及运营管理于一体的企业集团。现已完成各类投资建设项目2000余项,是国家级企业集团、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环保骨干企业。‎ ‎(三)**市**区径山镇小古城村 小古城村是国家级生态村,产业发展以观光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小古城休闲之窗”项目把现代农业与旅游、休闲、体育、养生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由生态农业公园、生态休闲体育公园、生态养生社区三大部分组成。生态农业公园以高效农业基地、民俗旅游、小古城农耕文化等为主题;生态体育公园开展山地自行车、滑草、滑翔伞等休闲体育项目,配备壁球、网球等场馆和场地,每年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国际赛事;生态养生社区参照美国太阳城的标准,引入先进的绿色、低碳技术,打造适宜养生居住的高品质生活大型主题社区,并配有大型的养生体检中心。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达的旅游业也同时为该村打造了享誉全国的农产品品牌,全村优质山茶年产值达5000万元。小古城村在组织建设上,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通过开展村务、财务公开等工作,以及“村务处置通知单”等一系列村务处事办法。共商共建的组织管理模式,深受广大村民的欢迎和上级的认可。‎ ‎(四)**市**县**镇**村 ‎**村是省级历史文化村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村是**县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建设的中心村,该村经济主要依靠发展现代休闲旅游,以 ‎ “民俗”、“花海”特色项目为核心,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道路,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服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注重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挖掘展示特色历史文化,将古孝义、古树、古戏曲、古造纸四大特色古文化融入其中,打造了“古风**”品牌文化;对“花海”景观不断创新建设,打造“多彩田园”,融入文创、动漫等元素,做到“一年四季花不断”,各个季度花不同。在形成量大特色项目后,又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特色休闲旅游和民宿,将村里原来的牛栏、猪栏改造成咖啡吧、茶吧、猪栏民宿,在整体上构成了富有特色的美好乡村文化游集散地。‎ 二、启示和借鉴 综合分析本次调研考察点的发展思路和特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各考察点都是以自身生态优势、地理优势和文化特色、景观特色为基础,发展特色旅游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地都注重打造提升区域性公用品牌,用市场化的方式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一)农业产业特色明显 ‎**市**区**利用自身的生态优势、地理位置优势和民族特色,将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进行项目包装,打造畜禽规模化科学养殖示范区,建成现代农业观光区,发展特色休闲旅游,开展边界贸易。**村以“民俗”、“花海”特色项目为核心,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服务,打造“古风**”品牌文化,充分展示将古孝义、古树、古戏曲、古造纸四大特色古文化;建设“多彩田园”,对“花海”景观建设不断创新;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特色休闲旅游和民宿,在整体上构成了富有特色的美好乡村文化游集散地。‎ ‎(二)农业现代化水平高 ‎**市的**生态谷,在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方面,致力于农业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远程操控、精准农业作业建设,通过对生态谷的信息化管理,以信息流引导商流、物流,加强数字化建设,优化种植结构,运用可视化技术查看农作物生长状况,对园区进行远程管理与控制,实现精准作业的现代化农业模式。‎ ‎(三)区域性公用品牌知名度高 无论市****区的“多彩**”区域公用品牌还是**生态谷;无论是**市的“小古城休闲之窗”小古城村,还是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村,都在全国具有很强知名度,高知名度给当地的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带来了极高的利润。小古城村以其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享誉全国的“休闲之窗”口碑,为当地的农业企业创造了惊人的利润,每年仅是优质山茶的产值就高达5000万元。到**村游览参观“古风**”文化和“花海”景观的人潮从未断过,“五一”期间仅停车费就超过4万元。‎ 三、**市实施乡村振兴对策建议 ‎**市是农业大市,农业农村经济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却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问题,良好的区位优势没能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更大的效益,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充分、农业质量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通过此次调研学习,借鉴三地的成功经验,对比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充分利用地方优势特色发展农业产业 我市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核心区域,黑土地广阔,森林资源覆盖率高,农业资源丰富;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地理位置绝佳;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文特色,这些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参照调研的各县镇,发展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都是以这些资源优势为基础,我市目前开展新农村建设,发展休闲农业,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难以形成特色,所以吸引力不足。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抓住这样得天独厚的资源,进而形成特色,形成品牌。‎ ‎(二)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 目前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较快,但是距离实现农业现代化还有较大距离,在**年度全省农业信息化优秀单位中排名还没有达到第一名。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即使总书记对吉林省的期待和要求,也是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方式。参照调研的各县镇,现代化水平、数字农业水平都发展的如火如荼,并且也因为农业现代化带来了更多的效益和收益。所以在今后一阶段,我市农业发展要进一步严格按照“率先”目标要求,倒排时间表,全力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进一步让我市农业和我市农民分享到现代农业所带来的红利。‎ ‎(三)进一步提升我市农业品牌知名度 我市农产品质量好,但是好产品没有卖上好价钱,关键是没有形成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效益、就没有竞争力,这也是我们必须补齐的短板。“**大米”之所以在价格上低于“五常大米”,也正是因为品牌知名度不够。从全市而言,区域性公用品牌数量还不多,缺少能够代表**农产品总体形象、能够体现**浓厚地域风格的全市性区域公用品牌。所以我市要大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借助农业部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契机,走品牌强农之路,抓好“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抓好农产品宣传推介和市场开发,争取打造出1-2个区域性农产品公用品牌和若干个特色农产品品牌,靠品牌拓宽市场销路,靠品牌增加农业效益。‎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