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信息技术(心得)之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信息技术论文之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樊勤攀摘 要:网络与多媒体,应当成为语文电化教学的双翼。双翼齐飞,相得益彰,语文电化教学才能鲲鹏展翅,扶摇万里。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整合 教学应用电子技术,在许多学校多限于“理化生”,尽管教育界不停高呼教育教学要与信息技术深层整合,但是,在设备有限的客观条件和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观因素下,语文的电子技术教学几乎纸上谈兵。语文教学依然是讲风盛行,这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近两年,已经有许多语文老师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还意识到语文老师所关注的不仅是怎样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而且关注怎样凭借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进语文教学。语文学科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全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取得大的突破。如果条件具备,加大实验力度,那么语文学科的电化教学,在推进语文学科全面教改的洪流中完全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我所了解的情况而言,我同意教育界权威人士的“双翼齐飞”的意见,即一翼是网络,一翼是多媒体。一、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网络”这一崭新载体的作用“网络” 的应用,极大拓展和丰富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和资源,语文教育工作者们过去许多梦寐以求的东西将因此而变成现实,语文教学活动也将因此而更符合学生学习母语的客观规律。因此可以断言,网络必将使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师生互动。但这种互动,长期以来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过多的死记硬背,对语文教学很不相宜。因为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是生活的外延的灵活性。因此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母语能力,它需要以“能力”立意,需要在读写听说等各方面切实从学生母语实际水平出发来着意培养训练。说它是“能力课”,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在一周五个“40分钟”的语文课上,师生“交互”的局限性也的确很大。既不充分,更难及时。学生有问题找老师解决,往往要等几节课。即使是课上,师生面对面,也会因时间原因而影响师生间的充分交流。一位语文老师,一学期如果能够找班上的每位同学谈心一次,那做起来真的很难。而凭借网络,这些问题会大为改观。师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及时沟通。真的不受时空的限制。不仅师生之间如此,“生生” 之间亦如此。这不仅极大拓展了教学活动空间,也可使学生主动学生的愿望极大限度得到满足。网络在实现互动上这种巨大优势,对语文教学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就我的作文教学实际而言,我对网络的作用有以下的体会:一是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示。传统作文教学受课堂条件限制,作文指导或训练往往针对性不强,课堂往往是极个别写作精英巡展的舞台,或者是对极个别学生进行解剖的实验室。然而网络却打破了这种局限,给了每个人亮出自我、展示自我的空间。所有参加实验的学生,每人都有机会露脸,每人都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赞美、鼓励、鞭策!他们在这里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独立存在,增强了在线写作的自信,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写作的积极性,特别是强烈激发了平时课堂作文中“名不见经传”者的创作热情。在这里常常看到写作新人浮出水面,看到他们一发不可收的“激情大写意”。二网络作文教学交互性强,能使学生和家长都能参与交流。作文是一个情动于心而发之于文的过程。动情才能动笔,动情才能投入,动情才能动人。当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构成一个轻松和谐的“场”时,这个实验基地就成了一个富含智力和与非智力因素的“交流基地”。当老师为充满才情的文章及时送上赞美,被赏识者常常激情高涨,一发而不可收拾;当老师发现文章问题,提出建议,修改稿总会在第一时间传来;当老师把平凡文章的闪光之处大加肯定时,不少人会除去自卑,增强知信,力求篇篇作文有亮点。学生可以随时感受着老师的关注,他们对自己的写作就更充满期待。效果特别突出的是网络作文将作文教学活动延伸到了师生之外,不断有学生家长跟随学生一起浏览网络作文;有的家长与孩子一起选择有价值的文章,及时扩充版块内容;有的帮孩子保存作品,增强孩子的成就感;有的看到孩子文章获得高度赞赏,立刻下载,复印出来供全家及亲朋和欣赏。这些充分表明,网络作文不仅突破45分钟的课堂,不仅加强了学生与教师的联系,而且紧紧联系着学生周围的人群,包括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长和亲朋。对网络功能的利用,除了建作文网站外,也有根据某一专题教学需要创设专题网站的,例如阅读网络,古诗鉴赏网站,文言虚词 网站等等。但是,建立网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因此而放弃了教育者组织、引导、管理的责任。而创建阅读教学网站的办法之所以可取,在于这样做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组织得更合理,引导得更得法,管理的更科学。当然,这要求创建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必须善于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去整合相关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处理。二、对语文的多媒体教学要给以足够关注在网络普及这前,电化教学主要指多媒体教学——即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所谓课件,也大多是用PPT或网页等工具制作的利用多种媒体素材辅助“讲课”的软件。这种课件主要用于课堂演示,目的是使学生对某个知识点获得直观认识,或对某种情境获得形象感受。但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总是觉得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来教语文,似乎有点像把诗歌鉴赏变成画片欣赏、把小说教学变成看电影,有多大必要呢?这种疑问,显然与语文学科的多媒体教学的启动较缓不无关系。但在许多语文教师的积极探索中,这种疑问逐渐消退了。人们逐渐发现,多媒体的功能其实也并不仅是直观演示。比如,当一个关键词、关键句或一段重要文字,不管是在教师讲授还是在学生发言时,倘若及时醒目地出现在大家眼前,这种视听结合的强化,不正是提高语文学习质量所十分需要的吗?也许有的人会说,这岂不是与在黑板上写板书一样吗?应当说,有时差不多,但有时绝不是板书代替得了的。因为板书容量有限,呈现方式单一,所以即使是文本的展现,板书与多媒体的作用也不可同日而语。文字形态、关键性文字的出现方式、出现位置、或按需要次第呈现、或反复出现、或及时隐藏—— 也就是说,仅就文本呈现这一点而言,怎样利用视听结合效应来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多媒体的功能就还有极大的用武之地有待开发。退一步,就说是形象化的演示吧,对语文教学来说,“适时”地使用一些精美画面、模拟动画,穿插一些表演的片段,也往往是非常有益的。比如学《虞美人》,为更好地体会那种亡国之愁,可以听一听表演艺术家的演唱,学《道士塔》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王道士的愚昧和统治者的腐败给国家带来的灾难,可以看一看历史的画面—— 这些恐怕都不能简单地斥为没有必要。就拿学小说的同时也提供点课本剧来说吧,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这要做恐怕比史让他读原著更有益。也就是说,倘若我们不是把形象化当目的,而是把它当作一种手段,那么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领域真是天高海阔。这里的关键,是多媒体的多种功能与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的紧密结合,是在二者的整合上不断深入探索。否则,多媒体对语文教学有无必要的疑问就难以真正解决。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应用和语文老师们认识的逐渐深化,语文的多媒体教学大致反映出这样的走势:从课堂教学中局部使用课件,到全课讲授都使用课件;从课件为教师讲授所用,到课件也为学生学习所用;从比较单一的课件类型,到产生课件的多种类型;从单纯使用多媒体技术,到多媒体与网络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某个局部使用课件,这是尝试多媒体教学的基本方式。通常是结合图片、动画或视频素材来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地理背景以及其他文化背景,或者把课文中有关作者思路、文章结构等重点难点问题作成课件,用直观性强的树型图来说明抽象的逻辑关系。一般只要掌握PPT技术即不难做这些尝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就是整个一课的教学过程全作成PPT,把所需的图片、动画、音频、视频资料链接进来,这就形成了不少语文老师的有声有色的多媒体教学。PPT的优点是易学易用,对软硬件环境要求不高,适用范围广。但选择性较差。用这样的课件上课,很难随机选择教学内容。基于这样的现实,于是产生了用网页制作、链接点较多、便于教学中随机选择的“素材积成”型课件,也产生了供学生自学的“学件”型课件,以及在字音字形方面自行练习用的智能型课件,围绕一个单元或专题优化各种资源供学生自学的大型软件等等。课件类型的多样化,说明起初关于“课件”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同时,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也多种样式的实验。有仍探索“局部使用课件”,有的潜心于探索贯穿全课的多媒体教学。也有老师鼓励学生把自学课文的体会作成课件,上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课件讨论交流,学生也很感兴趣,这样广泛整合有关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必奖大大提升。语文多媒体教学所呈现的如上走势,反映了语文学科在应用多媒体方面的长足进步,也反映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思想方面的深入思考。应当说,语文的电化教学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意义也是重大的。语文学科在重视网络应用的同时,对多媒体教学同样应给以高度重视。即使仅是“局部使用课件” 的尝试,也很有意义。因为目前各地各构软硬件条件差别很大,语文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所以在语文多媒体教学方面,应当不拘一格。只要能坚持多媒体教学,都应该受到肯定。为了培养与时俱进的新型人才,语文教学应努力做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无论是语文多媒体实验教学,还是语文网络实验教学,都一定要好好坚持下去,而且必须在“深层”整合上下工夫。“深”是没有底线的,因此,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参考文献:1、何克抗、黎加厚等人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上的报告2、《网络科技时代》2002年第1、2期《课程整合的内涵与功能》、《课程整合的操作策略》3、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载《中国教育报》,2002.6.14、王奕标:《现代教育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载《中小学电教》,2002(8)5、余文森:《简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载《课程教材教法》2002(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