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课堂教学
音乐论文之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课堂教学 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而传统的音乐教育是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技能为教学重点,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到枯燥而丧失了对音乐课的兴趣。《新课程标准》把传授音乐知识,训练技能渗透在听、唱、奏、创等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掌握了这些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来进行音乐审美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情感人,把教学内容演绎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的使学生陶醉于音乐之中,让他们不知不觉的随着音乐节奏动起来,激发学生的音乐表演兴趣和欲望,使《新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等理念能自然的融入到教学中。因此,教师在设计音乐活动时,把课堂设计成有利于学生参与的音乐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赏、学、演、评” 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赏、学、演、评”的教学过程是在“赏”中自由想象、自由探索--有指导的探索;在“学”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观--有指导的教学;在“演” 中即兴表演、模仿表演--综合性的创造表演;在“评”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有指导的教师评价。教学模式简约为:探索、学习、即兴创造、评价。“赏”即感受、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欣赏教学的中心点是听,围绕“听”来展开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去发挥想象力,自由探索。如学习《青春舞曲》一课时,会弹奏的同学主动来伴奏,擅长舞蹈的同学即兴伴舞,座位上的同学随着音乐模仿、即兴击拍、踏脚、拍手,做各种音乐表演和舞蹈动作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而我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在音乐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通过音乐的感染,加强学生对美的体验,使学生能够从中把我音乐诠释的情感和表现形式等,从中掌握音乐的相关知识,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要真正借助音乐审美实现的教育功能,只有以学生为本,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审美潜质,是学生从中领会音乐的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将审美情趣应用到生活实际。例如在学习《茉莉花》一课时,首先播放录音原唱,使学生从中体验民间小调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想学、想唱的欲望,让他们分析歌曲的结构,在教会他们唱第一部分的的基础上,让学生琢磨自己后边的歌词,尝试自己进行试唱,学生不仅很快学会了唱,而且学会了分析歌曲结构,掌握了快速学习新歌的技巧。“演” 即演唱、演奏一、创编。在感受欣赏的基础上,根据歌曲内容,即兴地创编。再学唱《东方之珠》时,我除了鼓励学生踊跃上台演唱外还启发学生可以有各式各样的创造性表演,小组合作既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也提高了创作水平,博得了同学们的的热烈掌声。有的同学说:“老师,我根据理解,创作了一幅画”“我写了一首歌词”,同学们热情高涨,课堂活而不乱。每个人都在研究、讨论怎样唱,怎样舞,锻炼了学生的演唱能力,创作能力,创新精神,合作意识。“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我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的方式进行评价,设演唱奖、舞蹈奖、进步奖、创作奖、朗诵奖、最佳小组奖等。如在学习《大海啊,故乡》一课时,同学们纷纷上台展示自己的才华。有波涛起伏的舞蹈,有海风轻拂的画面,有感情饱满的即兴朗诵,有声情并茂的优美歌声。我们边演边评边改正,有的同学说”他声音洪亮,但缺少感情“ 有的说”他唱歌姿势不对“”她跳舞的时候表情不美“等。同学们学会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评价和欣赏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达到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目的。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个性、自信心,把音乐放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信地在他人面前表演,这似乎和音乐没关系,但它体现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培养21世纪人才所具备的一种品质。例如:在七年级音乐课《阳关三叠》情景剧教学中,设定为一人扮演诗人,一人扮演诗人的朋友,一人扮演酒保,一人或几人伴舞,模仿诗人和朋友在阳关画别的情境。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还可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中,应为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渗透到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以音乐为工具和手段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 新课程标准的的制定和实施,指导了教师的努力目标和方向,音乐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学习探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加以改进,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需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