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得)之把音乐融入历史的舞台——音乐与历史课的结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把音乐融入历史的舞台——音乐与历史课的结合

音乐论文之把音乐融入历史的舞台——音乐与历史课的结合 ‎ ‎——音乐与历史课的结合  摘  要:夸美纽斯说:“兴趣是一个创造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要促进学生好奇心的发展,就必须唤醒其个人的内在激情。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音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教学资源。‎ ‎  关键词:共性   桥梁   应用 ‎  一、音乐与历史的共性 ‎  音乐与历史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  音乐是什么?音乐是表达或寄托人们感情的“艺术语言”,它带给人们的是美感和幸福,它比一般的语言更直接地传达情感,并且它始终与美感结合在一起。音乐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音乐作用的写照。‎ ‎  历史学是什么?它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历史学科的任务是什么?《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亦明确规定:“通过历史教学……‎ 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p2)因此,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利用周围可供进行人格教育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历史课是人格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促使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  由此可见,历史和音乐在培养人的思想,健全人的人格方面有着相同的作用。如何找到音乐与历史课的最佳结合点呢?现代教育技术给了我们最好的媒介。‎ ‎  二、用多媒体搭建音乐与历史的桥梁 ‎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己进入视听并重的信息时代,过去津津乐道的“一张铁嘴,一支粉笔”的历史教师的完美标准己经过时。究竟采用一种什么样的辅助手段,才能激活历史这潭水,让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兴趣盎然呢?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在一段时间内,各感官获得的知识多少是不等的,它们的比例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 觉占1.5%,味觉占1%,视觉和听觉获取的知识达94%之多。另一实验还表明: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视觉,学习时注意的集中率是83.7%,而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听觉的,注意的集中率只有54.6%。以上数据说明,视听结合所接受的信息量和记忆度都超过单项感官接受的效率。因此,历史教师应积极采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脑、投影机、电视面、放映机等多媒体技术,借助于电、光、声等现代技术,在电脑软件中可以技术性的加入一些音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内容的密度,加重教学内容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力度。现代化多媒体设备无疑为历史课与音乐之间搭建了最方便实效的桥梁。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醉如痴,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的尴尬场面,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创造力。‎ ‎  三、音乐在历史课中的应用 ‎  1、应用旋律,创设意境,营造氛围。‎ ‎  旋律和音调能创造出情感的共鸣。直接打动人心,唤起听众思想、感情和心理情绪的反映和共鸣。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音乐,应用旋律,可创设一种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能让每一个同学“入戏”。‎ ‎  在学习《法国大革命》时,我播放了法国的国歌《马赛曲》,它表现了1792年法国人民在反抗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封建帝国的战争中,马赛的义勇军开赴巴黎参加保卫祖国战斗的历史事件。1792年6月,马赛市一支500人的志愿军开赴巴黎。士兵们沿途高唱这首战歌,到达巴黎的巴士底广场。(p.41)歌声伴着鼓声,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其实对于这首法文歌的歌词,学生并不能领会,但这波澜壮阔、振奋人心的旋律能让学生神入法国大革命中,从而进入角色。讲拿破仑战争时,运用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初段比较平缓,反映了战前俄国的和平和宁静,突然音乐变得激昂起来,一种战争的气息扑面而来,拿破仑发动了远征俄国的战争。高尔基曾经高度评价这一曲目代表了俄国人民普遍的心态,我趁机利用这一曲目,给学生再现了法俄战争的来龙去脉。这样,有效地利用音乐资源就起到先声夺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之效。‎ ‎  讲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时,我用了慷慨激昂的九八世界杯主体曲导入新课,伴随着热情奔放的旋律,我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讲述巴西与阿根廷的足球,讲述拉美舞蹈伦巴、恰恰的热情,向学生展示了拉美独特的风情,使学生对这片神奇的土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再追述拉美的历史。这种先声夺人声情并茂的导入,产生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  其他如讲项羽刘邦垓下之战时,琵琶曲《十面埋伏》营造了紧张悲壮的战争场面,使学生对这场战争有直接的感知;讲唐朝后期政治时用《霓裳羽衣舞》让学生感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糜烂生活,进一步理解唐朝后期政治腐败这一历史事实。‎ ‎  运用旋律,巧设氛围。重现历史事件的具体意境,对学生既是一次艺术熏陶,又不失为历史教学的有效手段。‎ ‎  2、应用歌词,重温历史,激发激情。‎ ‎  歌词往往是历史的缩影。音乐,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向我们展示着历史的智慧,传递着历史的遗韵。应用歌词,重温历史可以有效地点燃学生的激情。‎ ‎  在讲五四运动时,我用了《共青团之歌》,“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青春点燃未来”。一曲激情澎湃的青春之歌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激起了学生久违的青春自豪感。在熟悉的乐曲当中我们开始追述青年节的由来,由此导入新课,学生从一开始就兴奋起来。‎ ‎      “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承前启后的中国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啊!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讲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时,以一首《走进新时代》,我设置了一道材料解析题。中国人何时当家作主?中国人是如何以主人翁的身份开创了一条具有新时代特色的道路呢?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生热火朝天的讨论并争先恐后的回答着我的问题,整堂课学生非常活跃,努力搜索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说明本堂课主题,他们切实体会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  在学习《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时,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 沉重而悲凉的音调饱含着愤怒的情绪,对东北同胞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九一八,九一八,”反复出现四次,感情层层递进,把东北人民反对侵略者,要求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现出来。“爹娘啊,爹娘啊”悲痛声中蕴藏了东北同胞要起来斗争的力量。这一切深深感染着学生,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学生迫不及待想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九一八为什么会出现?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会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这与直接讲给学生分析九一八事变背景、经过、影响的传统教法相比,效果大不相同,歌曲起到烘托铺垫、激发兴趣的作用,学生还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  其它如:讲《红军的长征》时采用《七律长征》;《抗日战争的爆发》时播放《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时,播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讲大生产运动时用到了《南泥湾》;讲《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时用到了《七子之歌》讲抗美援朝战争时用到了《志愿军之歌》。‎ ‎  旋律与歌词是音乐的两大要素,都在历史课当中得到了恰当的应用。‎ ‎  3、历史音乐的收集 ‎  历史歌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历史歌曲的欣赏,可以提高从艺术的角度来了解历史和感知历史的能力。欣赏、学唱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歌曲,重温历史,从而加深对不同时期历史的理解,这才是我们的出发点。如通过抗日救亡歌曲的欣赏,让学生真切体会抗日战争时期亿万民众奔赴战场,捍卫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和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高昂斗志。‎ ‎  历史音乐的收集,除老师动手进行外,也可以让学生去搜集。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将班级分为四个小组,组内分工协作。各组或查阅相关书籍、影像资料,或借助互联网技术,或采访相关人士。通过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培养互相帮助,集体协作、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  法国大文学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是数字、二是文字、三是音符。”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是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正是这特有的魅力使音乐成了历史教学中的珍贵资源,在历史新课程背景下,音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有了新的价值取向。‎ ‎  参考文献:‎ ‎  薜良.音乐知识手册[Z].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 ‎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   [美]J.沃斯,[新西兰]G.德莱顿.学习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