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论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时代感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论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时代感

语文论文之论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时代感 ‎ ‎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生活,不能不反映时代精神,语文课堂不能是空洞的说教。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对于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必须十分敏锐,并在实际教学中把时代的信息引进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满时代感。本文从五个方面,结合教学实践来论述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时代感。‎ ‎  【关键词】语文课堂时代感生活气息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无论必修还是选修,其内容和目标要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注意和现代生活相联系,体现现代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对于传统的经典作品,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现代的观念,在历史的背景下去感受和思考”。同时语言文字是在现实的运用中历久弥新的,不扎根于现实的土壤,语言文字就会丧失生命力。这个特点,决定了语文更须与时俱进。而近年的高考语文卷一方面选材上紧扣时代的脉搏,另一方面也在设题上体现时代风格。‎ ‎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我们提倡生语文学习生活化,语文学习当然不能与时代脱节。为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大胆注入时代活水,融入浓浓的生活气息,让学生感觉语文就在身边,语文就是生活,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益。‎ ‎  一、老师应该与时俱进,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要给语文课堂注入时代活水,体现语文教学的时代感,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要能跟上时代步伐,能与时俱进。有人说今天的孩子不好教,今天的孩子没法教;今天的孩子不好管,今天的孩子没法管。今天的孩子为什么不好教?因为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观念在更新,孩子们也在变,他们对老师的要求与过去大不相同。许多教师落后的观念、方法、手段难以和今天的学生沟通交流,教师的许多做法让学生难以接受。‎ ‎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有强烈的时代感,要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只有如此才能跟上学生的节拍,和学生产生心理共融,如此才能更好的和学生沟通交流。根据调查98%的学生都喜欢思想年轻甚至是“前卫”的老师。比如现在流行的网络新词“东东”“斑竹”“菜鸟”“做人要厚道”“你真是286”,网络小说《我的邻居很腹黑》《神墓》《极品家丁》你都应该知道;哪怕是近段时期的媒体新人、好莱坞大片,流行的游戏或是服装甚至是发型都可以去了解。‎ ‎  此外,老师与时俱进还要善于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教学方法,采用新教学手段。应当积极投身于新课改中,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实施者和引领者。我们老师要改变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习惯,“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大胆进行教学观念的碰撞,坦诚进行教学方法的交流,比如“杜郎口模式”‎ ‎,山东昌乐二中的“271”课堂结构,孟照彬的“EEPO”等,在交流与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感悟与理解。作为当代的教师更应熟练地掌握就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如果仅仅会用一支粉笔、一个擦包、一块黑板的教学手段,如果仅仅会用单一讲授式、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老师终将被学生讨厌,终将被时代淘汰。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一旦我们停下了学习的脚步,就会被时代所抛弃。而只有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了,才能有一眼活的泉水,源源不断地向学生输送汩汩清泉,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 ‎  二、课堂引入时代新人,让语文教学紧跟时代步伐 ‎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典型人物,他们是时代的骄傲,是时代的先锋。他们中有的见义勇为,的有助人为乐,有的拾金不昧,有的孝敬长辈,有的舍身为国,有的默默奉献……只要我们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我们总能从我们身边或是新闻媒体中找到他们的身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是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网络媒体中寻找我们所需的时代新人,比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感动中国》《中国骄傲》《道德模范人物颁奖晚会》《星光大道》《世界周刊》《人物》等节目,往往可以让我们发现人性的真、善、美,找到人生中的楷模、标兵。其实引导学生适当的,有选择的关注网络媒体信息,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使我们得到放松,丰富情感,愉悦生活。‎ ‎  将这些时代新人引入课堂,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心灵得到洗礼,思维境界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可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语文课堂不在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播撒人间真、善、美,讴歌人性仁、智、礼的圣地。一句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用语文的视角对这些时代新人进行解读,引发同学们对人生的思考。‎ ‎  我的语文课堂经常让学生收集我们身边或是电视媒体中介绍的值得你尊敬的或是令你感动的人,要求介绍他们的事迹,谈谈对你的启发,并写出颁奖辞,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对这样的课堂非常感谢兴趣,逐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学生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人格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语文课堂自然成为了品味人生的课堂。‎ ‎  三、经常关注时政新闻,让作文素材更加丰富新鲜 ‎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应该关注天下大事,关注时政新闻,只有把自己放入社会这个大群体中,知道国家发生的变化,了解世界,才能放眼天下,才能的远大的志向和长远的目光。‎ ‎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联播30分》《新闻直通车》《焦点访谈》等节目可以是学生关注新闻大餐。语文学习在于平时的点点滴滴,每天关注时政新闻,一方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同时也可将时政新闻作为作文备考的素材,使我们的备考素材更加丰富新鲜。高考作文,都喜欢以近一年来的时事新闻作为命题的范畴,考察学生对社会生活、世界情势的洞察,对社会焦点、热点的关注。“文章合为时而著”,写文章本来就是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在作文中以社会热点素材来写作,一直受阅卷老师的青睐。所以把时代新人、时政新闻的活水引入作文,使我们的作文体现出时代感,从而获得作文的高分。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时政素材,比如《半月谈》《参考消息》《人民日报》等,学生一周一议,教师一周一检。每周用一节课的时间由学生汇报积累成果,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交流补充自己的新闻事件或人物,再附上评论,到考试时新闻素材就能信手拈来,灵活运用了。‎ ‎  我们还可以结合相关考点来关注时政新闻。一是拟写新闻标题,这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新闻标题,俗话说“观千剑而后识器,观千曲而后晓声”,新闻标题看多了,自然而然的也就会写新闻标题了。二是拟写一句话新闻,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开始时就是对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符合新闻的压缩与概括要求,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对新闻内容的取舍与概括。三是对新闻进行评论,如学习《焦点访谈》如何对新闻进行入木三分的点评。四是关注媒体如何进行新闻表述,关注有没有误读误用的字词,关注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关注天下大事的习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社会责任感得到加强,同时我们可以从语文学习的视角来关注时政新闻,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找到更多的素材。‎ ‎  四、课文解读个性多元,让学生与作品间心有灵犀 ‎  高中语文所选课文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选出来的课文都是经典,都是代表,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课文的解读,我们应该打破思维定势,既从作者当时的背景出发,又站在今天的视角来审视,鼓励学生作出大胆的思考与探究,我在课堂上常告诉学生一句话“这里没有权威,没有唯一,有的是畅所欲言,有的是观点碰撞”。比如教学《寓公移山》《祝福》《孔雀东南飞》《烛之武退秦师》等课文时,对人物的精神、品行,主人翁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故事的结局完全可以由学生自由发言讨论,甚至开个辩论会,设个模拟法庭等等,让学生站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视角来思考,那么我们对这些文章的解读也就更立体了。‎ ‎  我们判定一篇文章是否有价值,不能单纯的从作者所处的年代来断定,不能因为这篇文章的内容反映的年代比较久远,我们就说它过时,说它没意义。教材中的许多作品,随着时代的久远,今天的学生对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好多时候不能理解,老师就应该搭建学生与作者、作品人物心灵共鸣的桥梁,必须既回归那个时代,又考虑今天的变化。比如古人折柳送别的习俗,古诗词中经常出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知道古人折柳送别的含义,“柳”“留”‎ 谐音,又要联系今天我们送别方式的不同,今天不在有折柳送别的的习俗但是离别的心情,惆怅难分的情怀古今是相通的,这样才能取得二者之间的共鸣,真正实现读者与作品的心有灵犀。‎ ‎  五、教学充满生活气息,让语文学习有机融入生活 ‎  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语文学习不应该只是练--考--练,“无边试卷萧萧下,不尽习题滚滚来”的现状急需改变,语文教学一味的搞题海战术是本末倒置。我们应该回归语文的本真,在语文学习中融入浓浓的生活情趣,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  学生整天坐在教室里学习,他们缺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他们的情感体验非常缺乏。为此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开辟学生第二课堂。可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访问老红军,开办学生广播电台,学生办报纸,参与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学生各种兴趣小组等。‎ ‎  在阅读中,教师要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库存,从读到的字句,去触发与其有联系的语言积累,去联想相关的生活经历,从而沟通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升华。如:读到诗人孟郊的《游子咏》,此时此刻,诗人就要离开母亲,强烈的依母恋乡之情使他不愿离开这里,但又不得不离开,内心十分痛苦。我们可以引发学生联想告别家人来校求学的场面。时空虽变,但相同的是对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那平淡的字句底下所包含着的丰富而微妙的人生体验和社会内涵。将个人的生活体验与古诗联读,让学生对离别之 ‎“痛”,有了更深的情感体验。‎ ‎  平时的作业布置也要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感觉语文就在身边,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好了语文。寒假里,我给学生布置的假期作业是每人收集30对春联,收集或是自己拟定比较经典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祝福短信20条,收集有关写春节的诗词10首,这样的作业既没有现成答案可抄,又有趣味性、有新鲜感,所以学生比较喜欢完成,且效果很好。平时的作业检测,如月考,教师自己命题,我们也可以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让语文试卷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体现较强的时代感。比如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我校有一次的考试作文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词。美丽中国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为什么要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作为高中生又有着怎样的思考呢?请以“美丽中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或是套作。‎ ‎  作业布置,平时检测题,我们完全可以结合时代特点,充满生活气息,考题从生活中来,考题体现时代特色,在遵循这个原则的前提下,老师们可以大胆构思与设计,相信语文的时代气息只会越来越突出,语文课堂的春天越来越近。‎ ‎  总之在新的时代,新课程改革,新考纲的变化无一不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时代感。语文教学不能再是空洞的说教,语文教学不在是唯书至上,我们应该大胆引入时代活水,滋润语文课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更加充满生活情趣,更加丰富多彩。‎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