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应重视阅读
语文论文之语文教学应重视阅读 语文是一门情感很强的学科,只有对语言文字的“破译”,方能感知理解,而读者通过“读”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其中“读”是语文课的主要特色;而“情”的渗透则是语文学科的优势特色。宋代的两位大文豪对此都有过定论。朱熹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说:“三分序,七分读”。读对培养语感,理解内容有独特作用。 语文阅读教学要植根于情感,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读,在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像。为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为孩子们创造读的机会,尊重并鼓励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挖掘情感因素,升华情感体验,将读进行到底。为此,语文教师可从以下方式中去尝试: 一、以读悟情,读中有物 “读”就是用语言文字符号刺激学生的感觉,反复读,反复刺激,学生就能逐渐领悟课文的内容。因此,教师备课首先要备“读”。如:采用什么形式读,哪些句段重点读,用什么感情读,为什么用这种感情读等。都要认真研究。而且作为教师,教前要练“读”。教师的范读是落实“渗透” 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起到创设情境、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熏陶。学生由此才会产生模仿去读,进入角色,在反复读中对文章有所感、所思、所悟。 二、带质疑读,以读促思 教师在备课中,应根据“渗透”的目的,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以问促读,熟读深思。这样,既能让学生明确读书的目的,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学生求知欲非常强,这时候读书肯定非常专注,急于通过读来探个究竞,“读”诱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读为主,以读代讲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讲,把学生的学习要转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多来来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形成了模式化教学,语文教学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语文教学要想实现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首先要打破课本,课堂的束缚;其次应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读做为最直接,最易接受的方式,更应纳入到语文课堂中来。 要将“读”做到读出感情,读出水平却也不易。读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如朗读、默读、速读、表演读等等。如果合理运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做为语文教师如何将“读” 扎根于语文教学中呢?我觉得应遵循以下原则: 1。善于运用语言来读出感情。 对于教师,自己在教学中,不但要语言准确,有艺术性和科学性。而且教师要善于用形象生动,富有表情的语言来读,使学生如临其镜,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读中使学生受到感染。 2。教师要指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 平常在很多公开课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也很注重课堂的“多读”,但读是读了,学生却未入情入境,表达不出真情,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渗透“情”的教育,没有充分地发挥教材的感染力和教学的感染力。读只留于表面,未进入学生心里,如果能做好这些,学生一定会读出真情。 3。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表情、姿态、手势来增加读的感染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脸面则是心灵之镜”。它们能以灵敏的变化,把各种复杂的内心世界,如高兴、赞许、悲哀、愤怒、疑惑等思想感情在读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为进一步通过读来悟出人的品格及内心世界而奠定基础。姿态和手势具有形象鲜明、学生能得到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表达和激发人物的情感和文章的情感的作用。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对增加学生读的感染力帮助会很大。 4。教师在备课中,应合理备“读”的方式。 “读”有好几种方式,对于哪里类文章采取那种方式读,教学中,随着课进展的步伐选择那种方式读,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反复揣磨。如在初读时可采取速读的方式,大概感知文章内容;在带着问题读时可采用默读的方式,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以反思的时间和享受自己独特体验的过程;如在最后悟读时,可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将自己的所悟、所感表达出来。当然,也要根据文章的不同来决定读的方式。如对于诗歌,要多采用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尽情感悟诗歌的韵味及思想。对于科学性的小品文,多采用默读、速读的方式感悟文章的知识性。对于故事性很强的文章,人物语言比较多,教师要善于采用有感情的朗读,表演读等形式。当然,还要根据教师、学生、文章个体的不同来合理运用。 “读”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读”可以让学生倾吐自己的心声、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要善于将这种形之有效的方式,多体会、多揣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