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思考
数学论文之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思考 所谓数学思想方法,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因此,人们把它们称为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显性知识系统,许多重要的法则、公式,教材中只能看到漂亮的结论,许多例题的解法,也只能看到巧妙的处理,而看不到由特殊实例的观察、试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或探索推理的心智活动过程。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是“无形”的,教师讲不讲,还是讲多讲少,随意性很大。有的教师常常因教学时间紧,将它做为可有可无的事情挤掉,对学生的要求则是能领会多少就领会多少。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观念,从思想上不断提高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认识,把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纳入到教学目标中去;其次要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各种因素;最后,教师应该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方法有一个总体的设计,提出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下面是我对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指导操作,及时归纳。 归纳是通过对某类事物中的若干属性分析得出一般结论的思想方法。依据操作的内容,指导学生有步骤的合理操作,建立知识的表象,初步形成感性认识之后,不失时机地进行归纳,可以使学生对操作所获取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百以内数的加法法则的归纳,可以先借助实物图,讨论不进位加法的实例,如讨论45+23用竖式如何计算,从而归纳出“相同数位对齐”和“从个位加起”;然后借助实物图,讨论进位加法的实例,如讨论37+25用竖式如何计算,从而归纳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以上两次归纳都是根据个别实例,得出一般性结论,都是不完全归纳;最后,综合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的结论,完全归纳出适合于百以内数的一切加法竖式的笔算法则。 二、仔细观察,大胆猜想。 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类比等,依据已有的材料作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教学中根据研究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具有启发性的材料,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大胆猜想,所研究的问题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然后,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进一步弄清问题的实质。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教师提出,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那么,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呢?同时用细绳拴住一个小球,拿在手上甩(转)出大小不同的几个圆,让学生观察,启发他们猜想,学生不难猜想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或半径有关系。进而追问到底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后面教学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景。 三、利用迁移,促成转化。 转化思想是借用事物运动、变化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把未知变为已知,把难变为易,把复杂变为简单,把陌生转化为熟悉的观点。转化思想是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思考方法,能促进学生知识与智慧同时增长。例如圆面积的推倒过程就是运用化“曲”为“直”的转化方法,将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将它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由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高与圆的半径、周长的关系以及长方形面积公式为基础,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²。这就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解决面积计算问题。 四、适时比较,揭示规律。比较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的某些属性相同或相异的对比,从而弄清这两个或两类事物的区别与联系的思想方法。教学中把一组题适时进行比较,有助于学生掌握这一类题的解题规律。例如:教学《解分数应用题》的一组复习题: (1)、植树节到了,六年级四个班原计划植树 500 棵,实际是计划的 110% ,实际植树多少棵? (2)、植树节到了,六年级四个班实际植树 500 棵,是计划的 110% ,计划植树多少棵? (3)、植树节到了,六年级四个班原计划植树 500 棵,实际比计划多植10% ,实际植树多少棵? (4)、植树节到了,六年级四个班实际植树 500 棵,比计划多植10% ,计划植树多少棵? 当学生解答之后,引导学生对这一组题进行两个方面的比较,一是已知条件和所示的问题的比较,使学生明确⑴和⑶都是已知单位“ 1 ”的量:“六年级四个班原计划植树 500 棵”以及“实际是计划的 110% 和实际比计划多植10% ”,要求部分量:“实际植树多少棵”, ⑵和⑷则相反。二是解答方法的比较,⑴和⑶都用乘法计算,不同的是⑶:“实际比计划多植10%”因为多 10% ”也就实际是计划的( 1+10% ),⑵和⑷都用除法计算,不同的是⑷:“实际植树 500 棵,比计划多植10% ”,就相当于计划的( 1+10% )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题的规律。 总之,做为教师,平时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出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其很好地体现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从而成为学生思想中的一部分,最后被学生所运用。因此只有在教学过程持之以恒,长期渗透,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