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激趣艺术
数学论文之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激趣艺术 在诸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特殊的作用。但笔者以为融入一个情字更具活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的内在情和趣,是学习数学的动力和粘合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但我认为在新课标理念下,将兴趣改为情趣更具有时代性和求真性。只有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情趣,才能激发他们去主动地探索,敏锐地观察数学问题,去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作为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去激发和塑造学生情趣,并使情趣深入持久,而转化为学习的催化剂。个人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 教师要善于安排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新奇的内容,设置悬念,启发学生参与并激发学生合作的情趣。情趣自然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实践中我们采取以下做法促使学生的课堂参与。 (一)语言激情 在每节课的引入时,教师用一两分钟时间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或最新科技动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把学生的注意力引进教学的预定情境。 (二)问题激趣 新颖、富有启发性,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会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实用激趣 数学的应用性常被学生忽视,教学时应重视展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现实世界的中介和工具。例如函数概念的学习,可以从出租车的车费和行驶路程、等候时间、起步价之间关系谈起,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探索,验证并解决实际问题,并由此探索出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和场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四)美感激情 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感知数学公式与式子等对象的对称、和谐、统一、简洁。领悟它们给人带来的美的视觉效应,体验数学思想的奇异和美妙,从而使学生爱数学,向往数学。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善于了解学生学习情趣特点,就能在教学活动中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 二、加强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 数学活动过程是师生共同演示的舞台,不注重与学生建立信赖、和谐、亲近的情感,教学就会显得苍白,尽管有趣的教材或有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诱导,但是学生仍然会启而不发。而热烈和谐的课堂氛围最根本来源于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出自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同时还依赖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如高尚的情操、奥博的知识、坦荡的胸怀,富有创造又富有自我批评、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教育始终把学生真正当作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的心理,关心他们的身体,让他们感到爱的存在。因而,现代教育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教学中的情感化增强。一个和蔼可亲、可敬的老师用一种鼓励和期盼的眼神撒向每一个学生的时刻,每一个学生几乎都有一种内在表现自我的欲望,情趣倍增,这一情景在课堂教学中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学生的发展一定是令人鼓舞的,而这样的课堂才真正地体现生命的活力。 另外,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化还表现在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的材料情趣,安排得具有趣味性、富有想象和幽默,能巧妙地运用学生生活中的熟悉事例制造比喻,或者总结概括具有形象意义。这方面的事例枚不胜举,许多优秀教师有着自己的宝贵财富值得大家交流、借鉴和创造。 如有的教师把“|a|= 做这样的比喻:|a|表示一个人(a)住在房子里,这个人走出房子(去掉绝对值);当他身体健康时(a≥0),直接走出来;而他的体质较弱时(a≤0),走出后要披上一条围巾( )。虽然这不一定说的是很精确,但这种形象的概括往往会使学生终身难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加强教学中的情感交流的作用,一方面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另一方面也使课堂生活情趣化,最终使学生的身心在和悦中愉快发展,以求更好发展数学。 三、选择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 数学以其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容、巧妙的方法而独具魅力。数学又以其高度的抽象、严谨的逻辑、广泛的应用决定了教学与学习的难度。教学形式的单调,方法的单一,往往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感到学习数学的困难,对学习数学望而怯步。一个有经验的教师,能从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提炼出主动的教学素材,对所教的数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设计出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使数学课变成饶有兴味的一种探索,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情趣,使他们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求知的境界中。 如上海青浦顾冷沅教改实验组的“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法” 的第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激发起学生的尝试欲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主动还是被动,学习效果截然不同。例如,因式分解比较柘燥,实验班的教师为改变这种情况,上课时先举了两个例子:(1)计算圆环的面积,用因式分解可以提高计算速度。学生自己做了比较,觉得这种分解很有用;(2)让学生计算32-12,52-32,72-52,92-72等,他们通过计算,发现答数都是8的倍数。学生感到惊奇。教师抓住这一点,利用因式分解证明“两个连续奇数的平方差是8的倍数”。这种教学形式引发了学生的情趣,使得他们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提高了学习效果。 又如初中几何“垂直于弦的直径”这一节内容教学时,教师事先可让学生准备一张圆形纸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同时动手,将圆纸片对折,不难发觉:圆是轴对称圆形,而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即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对称轴。(可通过多对折几次直观发现)那么在圆中的任何一条弦,都应有一条垂于该弦的直径、并且这条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和这条弦所对的两段弧。在学生得到较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因为这只是一种直观的判断),再从理论上给以证明,这样学生充分地动了起来,感觉到问题是自己参与发现的,对于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也变得主动起来。 无论采取什么教学形式,都重在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并使之转化为动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能使情趣得以持久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过程。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激出学生强烈的学习情趣与动机,以饱满的学习热情、积极投入,主动探索,这样既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持久,并转化成动力。例如因式分解中的形如“x4+x2y2+y4”的多项式分解因式,属于课后谈一谈、想一想的内容,为引导学生主动去探求这类问题的解法,教师可先让学生分解下面这个多项式。 例:把多项式x4-y4分解因式,用两种方法:(1)用一次平方差公式;(2)用两次平方差公式。 当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答案时,不需要教师多说,这些学生也会感觉到这是“矛盾”。尽管他们也意识到另一种答案是没有分解完而造成的。于是产生了想一探究竟的愿望,“矛盾”把他们带人了学习情境。 又如我曾在几何教学中设计过如下的数学情趣: 例题:如图1所示,⊙O1和⊙O2外切于点A,BC是⊙O1和⊙O2的外公切线,B、C为切点。 求证:AB⊥AC 可采用运动的方法展示出下列图形:(1)如图2所示,直线BC由两圆的公切线变化为与⊙O1相交与⊙O2相切,证明∠BAC+∠PAC=180°;(2)如图3所示,直线与两圆都相交,证明圆中∠BAC+∠PAD=180°。 (3)把原例中的⊙O1与⊙O2外切改为⊙O1与⊙O2相交,又有什么规律? 这种教学形式,用活了课本例题,挖掘了例题的潜在功能。变化后的题目。所求结论相同,但解题思路又不尽相同,体现了“变中有变”和“变中有不变”的变式意境,也使学生领略到数学的又一魅力,学习情趣也由此而产生。并在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得到了维持和强化。 良好学习情境的创设,形式是多样的,但目的却是一致的,就是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并使之能维持和强化,进而转化为学习数学的动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