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小语阅读教学中多元动态语言的实践与探索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小语阅读教学中多元动态语言的实践与探索

语文论文之小语阅读教学中多元动态语言的实践与探索 ‎ ‎  石塘镇箬山小学    王小飞 ‎  【摘要】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参与动态语言中学习与交流,教师应提供动态语言,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理解与运用,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语感能力,直至学生获及终身可持续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  【关键词】动态语言   行为语言   形象语言   情感语言 ‎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推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随着不断地掀起新高潮,教育理念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从原来的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转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但在这一过渡时期,也引发了一些不容乐观的教学现象。如:素质教育中应试教育的阴影;仿效的泛滥……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觉得对学生的阅读教学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学生的语言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而学生要参与动态语言中学习与交流,不仅促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应用,也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提供动态语言,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对行动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有利于启发学生语感能力,直至学生获及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  “动态语言”‎ 就是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语言中来的语言,如行为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等有利于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更容易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验到语言的乐趣。同时,也是促使语言的生动化、形象化与情感化,有利于学生加深阅读内容的理解与感受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  一、提供行为语言的研究 ‎  主体教育论认为:“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1]从大量的实践中表明,学生的表现欲特别强,他们喜欢活动,好于表演,同时也渴望表现自己。因此,他们把行为当作一种展示,释放自己的思维。所以,他们常常把表演当作一种游戏,当作一件趣事。这就为行为语言的提供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再加上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极具故事性与形象性,词汇丰富,在此提供行为语言的实践十分符合小学阅读教学的特点和儿童思维的规律。‎ ‎  1、从点入手,抓语言行为处提供动态语言。‎ ‎  有人说:“在一定环境中,就是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只言片语,却可以激起人内心的千层巨浪”,而这“环境”并非说有就有,想要就来。如果没有这环境,没有这份默契, 这眼神、这只言片语又有何用呢?因此,我们不断地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得到锻炼,才能逐渐地内化为能力。‎ ‎  2、以面带点,实现语言和行为和谐发展。‎ ‎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思维是由多种思维整合而成的,并非各自孤立的。如抽象思维与动作思维就是一对好兄弟。比如有些事情我们总会说,怎么想也很难得到满意的结果,而只要我们动手去做一做、摆一摆,问题马上迎刃而解了。因此,有些文章、有些语言,我们在课堂上怎么分析、怎么指导,学生总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让学生去读一读、演一演,也许马上就会云开雾散。‎ ‎  3、拓展延伸,逐渐从实践中形成能力。‎ ‎  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发展服务[2]。所以课堂教学只是一个个实例,并非最终日的,应积极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运用课堂中的操作方法在课外读物中运用,不断实践,逐步从实践中掌握技巧,形成能力。‎ ‎  二、提供形象语言的研究 ‎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2]当然这“美”着重从语言的美出发,而语言的美能加上让形象的感知基础,我想那不只是一种抽象的美,应该是在具体形象中得到的语言美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提供形象语言,通过形象语言的再现,使学生对阅读材料有更深刻的感知,有如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实现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熏陶、在读中升华。‎ ‎  1、教师在备课时,应扮演双重角色。‎ ‎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2]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不应以教师的角色去看待阅读材料,而是作为一名学生。作为一名学生,对阅读材料中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难以理解的是什么,最欣赏的是什么,能联想到什么……尽量考虑得周全些。要知道我们面对是一群学生,他们年龄小,性格发展不成熟,阅读经验少,和成人的思想方式是不同的。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2]再从教师的角度去看阅读材料,所要考虑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应考虑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2]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也就是为他们提供“动态语言”,尊重文本、尊重学生,为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  2、课堂中采用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形象语言。‎ ‎  (1)利用直观形象 ‎  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总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阅读材料中所描述的许多人物、动植物、物品、环境等常常是学生未见到过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阅读材料中描写的精妙之处?如何使学生感知语言、积累语言?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图片、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 ‎  (2)请学生动手画一画,反馈信息。‎ ‎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学生的反馈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2]如何让学生展示他们具有个性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呢?某些时候,可以请学生动手画一画。‎ ‎  (3)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  阅读,作为读者将书面材料提供的信息与脑中已有知识相整合并构建意义的过程,是人的个性化行为,其最终目的不仅止于掌握阅读方法与提高阅读数量,更在于全面提高阅读者的个人素质--丰富的想像、敏捷的思维、独立的个性、健全的人格。[3]‎ ‎  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发展取向各不相同,各人阅读存在个性差异,对文本的敏感,判断程度也存在差异。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不同心态下对同一文本的阅读感悟也不尽相同。因此,遇到不太直白的语言时,教师应先让学生说一说。因为,如果教师先讲解的话,往往会产生“惟一答案”,学生认为老师说的应该错不了,自己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这样,就捆绑了学生的思维。‎ ‎  三、提供情感语言的研究 ‎  一篇文章是极复杂的,它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多变化、多功能、多属性的客观存在物,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依据自身的不同兴趣、爱好,及需求对它进行审视和关照。对于经验不足,阅历粗浅的学生来说,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呢?这就需要教师 提供 ‎“动态语言”,尊重文本,尊重学生,为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  1、教师要“沉入”课文,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  语文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双边的活动。在这一过程,双方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就是要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把学生心灵中美好的因素、崇高的因素都调动起来,[4]使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始终燃烧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激情。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于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会微妙地影响和改变其学习的质量。[5]情感在教学中不仅有动力作用,而且有消除疲劳、激活创造力的作用。‎ ‎  2、帮助学生调整良好的阅读心态。‎ ‎  (1)静心读书。孔子说“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也就是说,认真读书,要设身处地,要静下心来,抛去与文章无关的是是非非,真正走入课文所描绘的场景,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与文本交流,与作者交流。‎ ‎  (2)思考质疑。任何学习都是一种心智操作,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才能提出质疑,只有经过认真的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让学生质疑这一外显的操作,从而去把握学生的内心状态。这是一个关键时刻,“质疑”‎ 说明学生已经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内心的活动了,开始与文章进行情感的交流了,学生从静心读书到思考质疑,都是用心体会,是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是一种心灵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对美的感受、鉴赏、品评和创造,更是一个情感蓄积的过程。‎ ‎  (3)感知体悟。学生通过静心读书,思考质疑,也就是与作者进行了思想的交流,情感逐渐被认同,逐渐被熏染,这时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体情的方法,培养悟情的能力,为能更好地表达情意酝酿情势。根据课堂的实践,“心理激性”、“想象入性”、“比较体情”、“设境生情”等方法都很有效。‎ ‎  (4)唤醒经验。生活中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习惯进行活动,有自己的词库,自己的语法系统,语言学家作之为“个人词典”。它具有很强的提取功能和扩展功能,一旦提取或激活某个连接点,人的思维和意识就沿着网络通道同时向所有方向扩展,直到波及整个网络。[6]在课堂教学中感知体悟时,教师要联系语言知识和学生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已有的情感去品味、去体会,使这些语言信息进入学生旧有的语感系统,并自动地编织进网络中,从而获得新的情感。‎ ‎  (5)全心参与。在阅读时要有强烈的作者、读者意识,沉浸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之中。阅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要各尽其才,各显神通,要以自己“全部感觉”和丰富的文化涵养去促进和创造,而且在领悟和创造中不断敏化自己的“全部感觉”‎ ‎,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接近优秀的心灵,让自己的情感与伟大的情感发生共鸣。[6]‎ ‎  3、帮助学生掌握表达情感的方法 ‎  小学生所积累的经验毕竟是有限的,阅历是粗浅的,在阅读时有时不能很好地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感知和体悟,激励学生去表情达意,达到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 ‎  4、创设佳机,引导学生表情达意。‎ ‎  在成功的“蓄情”“酿情”之后,“泄情”才是阅读教学中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感染,或被优美景物所陶醉,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即“情满而溢发”。[7]此时,教师要把握时机,为学生创造表情达意的途径和佳机,以培养丰富的语感能力。‎ ‎  四、提供适时适量的动态语言的研究 ‎  阅读教学中要促使情感参与认识活动,做到行为、形象、情感三者融合。这三者融合的关键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与学生共创一种能激发学生情绪的氛围场景。这种场景是教材本身所蕴含的,不是教师外加,语言符号得到形象的强化,但要寻找一个切入口,让学生感受美。‎ ‎  1、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 ‎  要让学生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首先需要活动,学生的情感就象小河,要它泛起微波,就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掠过水面。在新课的启始,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一阵“微风”,小孩的情感就泛起了微波,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8]教师就要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鲜明的形象,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形象语言。‎ ‎  2、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  语文教学中儿童情感的强化往往是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我们必须很好的掌握教材,小学语文教材是有情之物,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的情感便会激起波澜。‎ ‎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作者的情感是寓寄于他们描绘的对象之中,这就需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只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我们必须让学生看见课文中描写的形象。[8]当然,这种“看见”并非亲眼目睹,这是意象的感受,是“仿佛看见”。这种“看见”虽不甚分明,但更贴近儿童,而且留有宽阔的想象余地。这种“看见”虽不甚分明,但更贴近儿童,而且留有宽阔的想象余地。‎ ‎  3、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 ‎  当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这是教学成功的契机,应牢牢把握。从细读进入精读,学生在细读中,往往顾及情节的发展变化,顾及不到语言的内涵。到精读时,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在老师的引导下和本身情感的驱动下,会全神贯注地注意到那些充满着作者感情的词句。‎ ‎  在领悟语文语言的神韵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这时也需要外力作用,通过比较区别,借助想象展开,语言媒介等。在比较中欣赏,凭借想象为契机,从语言的神韵中加深体验,这与理解课文语言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这样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能力都能得到培养。‎ ‎  4、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 ‎  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感受加深了,他们就会迫不急待地去读,想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儿童抒发内在的情感,这不仅是心理的需要,而且也是教学的需要。怎样让学生抒发内心的感受呢?常用的形式有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孩子们都特别喜欢表情朗读,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达。由于朗读是出声的,一边能表达自己的情感,一边又能听到同伴表达的情意。恰当的语言训练,也是他们抒发情感的极好形式,但必须忌讳那些无病呻吟“假太空”的语言训练。“通过语言训练抒情时,不仅考虑内容要符合儿童的心理,还要考虑语言训练的时间,即在欲言未语之时。”[8]‎ ‎  【参考文献】‎ ‎  [1]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主体教育论》[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  [3]刘金燕《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特征》。(《时代文学(双月版)》)[G]2006年03期;‎ ‎  [4]任艳普《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现代语文(教学研究)》)[G]2006年10月;‎ ‎  [5]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李吉林文集(卷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 ‎  [6]全国小学语文学教学研究会秘书处编著《语文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C]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 ‎  [7]《从流程角度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训练》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6.11‎ ‎  [8]李吉林《李吉林文集-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