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3篇
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3 篇 【篇一】 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 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 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 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在实行新课改后,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完成哪 些教学任务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摆正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在新 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包括我们以前认定的重点主干知识,现在 都被冠以“了解”、“知道”、“感受”、“课外阅读”等要求,一些章节的教学目标 中还有“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大部分学生掌握和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的 层次性教学目标。 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定位太高,要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高一学生的 实际知识水平及实际的教学时间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如在学习必修 1 《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 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 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 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 时段确定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 和学习探讨。 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 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 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通过合 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这样的目标定位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有效促进 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事实上高一学生由于学习水平、 学习时间、学习目的的限制,不愿意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因 此,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实施有效的课堂教 学目标,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转换问题情境,将问题进行类化 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问题情境是问题的呈现方式。一个问题的呈现方 式与构建的认知结构越接近,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在具体的训练过程 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转换。 1、对问题进行“变式”。“变式”是对问题的变换样式,“变式”的目的是转 换问题的呈现情境和样式,以使其与学生所构建的认知结构相接近,为知识的迁 移和问题的解决做准备。如,20xx 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长城题中的一问:“魏晋 时期河西地区的繁荣与西汉以来对西北的长期开拓有密切关系,请参照材料(略) 和所学知识分析汉长城如何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 这里面的“所学知识”即是在平时学习中的书本上的知识,但是在教科书中 却没有关于魏晋时期经营河西地区的内容,也没有关于汉长城促进河西地区经济 发展的内容,这样,本题便无法纳入所建立的知识结构中。 因此,需要将本题的呈现情境进行转换,以接近或适应所构建的知识结构的 情境。如,根据材料所知修筑长城是西汉开拓河西地区(西北地区)的一个举措, 代表了西汉经营西北地区的努力和活动,因此可以将此题变换为“分析西汉、东 汉为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所做的努力及影响”,便可将该题纳入到 所构建的知识结构中了,可以顺利地迁移“西汉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入侵、设置西 域都护、使者校尉”等内容进行分析和回答。 2、依据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将问题进行“类化”。“类化”是指 将问题纳入相应的同类知识结构中,并从这个结构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的过程。在转换问题的情境后,根据转换后的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和联 系,将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利用所构建的知 识结构去“类化”这个新问题。如上题,问题的情境进行转化后,便将该题“类 化”到学生已构建的关于“西汉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和意义”的认知结构中,在 这个结构中易于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三、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针对普及高中教育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将教材内容的问题化。要把学 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我准备从以下 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 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 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其次将教材内容结构化。 我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 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 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 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 统框架。 总之,新教材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我们在加强自身 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加强了集体备课,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 量的目的。 【篇二】 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我作为一名高一历史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关怀下,在 历史教研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帮助下,我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 了提高,专业也得到了成长。这学期我担任高一 4 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我对教 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 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教学情况: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 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 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 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不易接受。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 一方面,学生初中不重视历史学习,而且是开卷考试,学生的历史基础相对 较弱,到了高中学生还有些不适应,初中的观念加上高中课程很多以及重理轻文 观念的影响,想学生投入学历史的确有些难度;另一方面,有些同学比较活跃, 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讲得太深,较多 同学接受不了,所以说没有照顾到整体。 我备课时也较少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有时不太理想。从此可以看出, 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 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 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 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经有一位前辈对我说: “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 因此,每天我都认认真真地备课,钻研教材和教法。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 得的。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业余时间,看一些 有关师德方面的书,拓宽自己的业余知识。在教学中,我不仅要教学生会学,还 要教学生学会做人。给学生爱和鼓励,让学生在爱的沐浴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步步提高。 二、教研情况: 本人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教研活动,主动和前辈学习,各尽所能,共同探讨新 教材。本人坚持听课并做好记录,写好教案。积极参加学校为新教师组织的培训 活动,并且积极参与名师公开课的学习,收获不少。 在向本学科及其它学科和班主任的请教中钻研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管 理,教学组织等等,这些都对于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平时还注意在网上 搜寻与教学相关的资料课件,听网络课程,努力充实课堂。在给学生讲解练习之 前先就自己不是很明白的问题向组内老师请教或上网查资料解决,就知识,方法, 技巧,思维等给学生予以指导。 本人深知“学习无止境”,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所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 本人将继续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更多的积累先进的教育教 学理念,以更好的适应未来的挑战。 【篇三】 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和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范围和过 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 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通过教学实践和实地调查,现就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 中出现的问题和实施策略谈一些认识。 第一、问题。 1、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 2、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 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 (1)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传授历史知 识,但更重要的是为现实服务(学生个人修养的培养和对历史的借鉴); (2)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还要注意将 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不可回避的高考应试教学的关系处理好; (3)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很多现实有用的知识课 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 提供自学所需用资料的介绍。如此这样,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去 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呢?确实是个难题。 3、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 因为新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所以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和本专题知 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问题,都很难把握。而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要给学生一个完 整的知识并培养能力就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补充,课时就显得严重不足。 4、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 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 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 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创新思维、更新观念是适应新课改的前提观念的更新是一切创新手段实施的 根本。没有新理念、新定位、新角色,只有新课标、新教材、新知识,还是旧课 程,没有新成效。为此,应该重点转变三个方面观念:一是转变对新课程的认识, 即用新思维、新方法,不能守着旧框框、老套套;二是转变自身角色,由传授者 变为启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由师道尊严的“师长”变为与学生平等 的“谈话人”,精心营造民主与平等的新型角色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创造性地 参与教学;三是转变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把课堂教 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历史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能充分发展,把历史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理念。 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 的师生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唱独角戏,因为:一是学生一直处 于听者、被动的地位,没有思考、参与的机会。二是学生一课听到底,即使有兴 趣,也未免有疲劳之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听课情绪和教学效果。因 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听课状况,察言观色,因势利导。在备课时,要心中 有数。准备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检查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时得到了学生对知识的反馈,也有利于学生历史思 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可见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合理的巧用、妙用,能 使课堂教学艺术更加多彩,有画龙点睛、回味无穷之作用,让学生淡化紧张疲劳, 在愉快、欢笑观念和习惯的转变。重结果轻过程,只看考试分数,忽视学生对学 习过程中的丰富感受和体验,将不利于激励和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过程评价可以 体现在课堂讨论、剧情表演、主题辩论、学生问答、提纲展示、课堂演讲、社团 活动、社会调查和社会考察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评价的及时性将给学生参与学 习的过程添注了积极动力,非常有益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的效能。 (3)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这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又一重要体现。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需 要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沟通交流。能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培养和谐 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力地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需要新的评价。拓展评价标准,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4)强化德育、全面发展是贯彻新课改教学的目标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历 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适时地结合教学内容,借助各种手段“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爱国、爱社会 主义等德育及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包括意志、理想、人格,心理健康教育等的培 养,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道德、知识等综合素质,真正发挥历 史学科在学生全面教育中应有的、潜在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学会立品、做人、做 事。 (5)、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面对新课程,历史教师要以“博”、“精”作为自己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历史 教学改革和当今新形势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 必须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否则是不可能教好该学科课程的。为了激发学生对 本学科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对本学科的更深刻、更广泛的认识,教师还应对本 学科的发展史及其发展的前沿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 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尤其是地理学和文学。二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 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涉及内容极广,跨度极大的学科。 而新课程的标准里面的模块几乎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黑板+粉笔的传统 教学模式很难把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借用多媒体则可以做到这一点。多媒体可 以将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组织起来,可以激发兴趣,活跃课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分析、运用的能力;也便于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 已提出问题。 因此,要改变以往手抄式备课为电子备课。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不能片面追 求形式,而应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在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 运用的同时继续挖掘和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 教学手段的交互渗透和互相补充。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 更新教学观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反思,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 有看清问题,才能坚定前进的方向,才知道该怎么做。我们只能在充满矛盾的现 实中寻找出路,用智慧去化解难题,用机智去逾越障碍,用改革去实现目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