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心得)之高中地理课改中几个常见问题的对策
地理论文之高中地理课改中几个常见问题的对策 高中地理课改中几个常见问题的对策 摘 要:文章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对教学中一些常见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策略。 1.新旧教材的衔接问题:细心比较新旧教材的差异,做好自身的知识更新,吐故纳新,把握教材的时代性特征,可以适当引用旧教材中的一些观念、事例、图表进行类比教学,但也宜少不宜多。不能新旧叠加,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2. "活动"、"思考"、"阅读"、"问题探究"的开展问题: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图、看题,让学生讨论,最后再提问、评述、归纳。 3. 练习题的选择问题:要在熟悉新教材、摸清新考纲的基础上,认真选题、改题,使之在考点、题型、立意上都符合课改的要求,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4. 乡土地理的穿插问题:合理穿插乡土地理内容,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又能与新教材相契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本知识,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关键词:教材衔接 课堂活动 习题选择 乡土地理 江苏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实施了近三年时间,新模式下首次高考也已揭晓。在新课标新教材的教学中出现了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深刻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进度和效率。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只有在实践中边摸索、边总结、边前进。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对教学中一些常见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策略。 一、新旧教材的衔接问题 使用新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举措。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表现形式活泼多样,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易于学生的学习。新教材最突出的亮点是设置了"活动"、"思考"、"阅读"、"案例"等小栏目,使教材充满趣味性、科学性、研究性、前沿性、综合性、实践性、环保性,从各方面体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教材的变革引发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测试等方面的变化,直接和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新的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新旧教材的更替幅度大、频率高,这种教材变更,一方面是对知识点进行删减、对知识体系进行重组,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是对一些地理数据和概念作出更新,如珠穆朗玛峰的新高度、太阳系大行星不再包括冥王星等,还增加了对一些新理论、新技术、新成就的介绍、分析,如3S技术、城市等级、西气东输等。 总体上讲,自然地理知识的客观规律性较强,与之相关的教材内容变化较少,而人文地理知识受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的影响变化较快,教材内容更新较多。这种更新体现了地理教学与时俱进的特点,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新教材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突出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从"为选拔人才"转变到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都培养成适合时代要求的有用人才的目标上来。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要使学生都能具备适应现代化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态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智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熟读教材,细心比较新旧教材的差异,做好自身的知识更新,吐故纳新,把握教材的时代性特征,精心组织教学,要按照新教材的知识体系展开教学,可以适当引用旧教材中的一些观念、事例、图表进行类比教学,但也宜少不宜多。不能新旧叠加,不能把两套甚至几套教材的相关内容都拿到课堂上讲解,那必然加重学生负担;更不能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例如旧教材中的地球形状、大气组成与垂直分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洋流成因的密度流、地壳组成物质与矿物、大陆漂移学说、地质演化史、人口增长的过渡型、文化扩散、城市交通运输网等知识点,在教学中都要坚决地舍弃,否则只会浪费教学时间、增加教与学的负担。 新教材在思想体系、内容编排、栏目设置、习题类型等方面与旧教材相比都有较大变动,更具弹性。与此相应地,新教材要求教师的角色进行转变,塑造新的教师形象。一方面要求教师改变课堂的"权威"形象,不做单纯意义上"传道"、"授业"的教书匠,而应成为既能教书育人,又能做研究、创新的学者和导师。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的大量工作应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教学情景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策划、教学信息资源的选择和开发、教学过程的指导、教学氛围的营造和教学成果的评价。 总之,新教材能够更适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作为教师,在新教材的运用上,要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新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发扬民主,重视师生互动,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使用好新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活动"、"思考"、"阅读"、"问题探究"的开展问题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教材引导教师冲破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只重结论不重视过程的教学,采用"先练后讲","先学后导"等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知识体系。 在新课标的教材中,每一章节都安排了"活动"、"思考"、"阅读"、"问题探究"等教学活动,其目的有的是为了加深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有的是为了与乡土地理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有的是对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的探索思路、指导研究方法。这些正是新课改的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的"读图思考"就是常见的练习题、高考题的题型,因此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这类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讲练结合、现学现用,指导学生回答读图题的正确方法。因而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图、看题,让学生讨论,最后再提问、评述、归纳。如果教师上课仍然满堂灌、一讲到底,必然大大削弱教学效果,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对貌似偏离课本知识点的"活动"、"问题探究",不能将之视作无关紧要而功利性地随意舍弃,那就违背了课改精神,也是对教材资源的浪费,更是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漠视,是不可取的。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和模块教学课时的有限性,有些教学活动可以预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问题、收集资料,可以是每个学生单独准备,也可以是分小组合作准备,到下节课堂上集中讨论、归纳。这样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容量。 总之,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环境的创设,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要树立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发展",要唤起每一个学生的创新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利用教材资源,提供信息来源,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在讨论中"学",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中为学生创造更多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并且多给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尽量肯定学生的成功,进而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练习题的选择问题 练习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习成效进行检测的重要手段,不断练习就是不断形成正确认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 课改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的能力,力争把学生从题海战中解放出来。而在中国当前高考模式下,各种教参、教辅、学辅资料百花齐放、良莠并存。受编著者的时间、精力、学术水平所限以及教材演变的影响,很多参考书、练习册都成了"鸡肋":既有可取之处,但又相互抄袭、错漏百出,甚至以讹传讹,很多习题完全是旧教材的内容,或者是新旧知识混杂,大量重复做这些习题,既会耗费学生精力,更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影响学习效率,也不能适应新高考,与课改要求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因此在选择习题时,要在熟悉新教材、摸清新考纲的基础上,认真选题、改题,即使是经典的往届高考题目,也要精心取舍、修改,使之在考点、题型、立意上都符合课改的要求,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四、乡土地理的穿插问题 地理新课程特别强调教材、教学要突出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差异性,不可千篇一律、照本宣科。在新教材的每个模块甚至每一章节都有关于乡土地理、校本教研的提示和指引,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供了良好契机。按照地理学的最基本特征:地域性和差异性,任何一个区域,其自然环境都是由大气、水、地貌、生物、水文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整体系统,而各区域的社会经济特征则是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因此各区域都具有自身鲜明的地理环境特征,这使得不同地域的乡土地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在新课标的教学中合理穿插乡土地理内容,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又能与新教材相契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本知识,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乡土地理的素材主要来自各地市或县市的乡土地理读本,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教学活动的需要来选取,并进行有机结合。同时要关注地方经济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素材,努力提取学生身边的事例。学生生活在城市、乡村的不同区域,他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比较熟悉,也形成了一些朴素、零散的认识,因此也可以让学生主动收集乡土地理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各抒己见、展开讨论,这样就能使教学活动更生动有趣,更易于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关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深刻革命,对教育工作者、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教师首先要实现角色转换,要树立新的理念、形成新的教学思路、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方法,由较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培养。教师备课不能再依靠现成的"教案",而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反思,探索出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新路子。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新课程改革也是本着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而进行的综合性教育改革,是对传统教育方法的革新,它涉及的方面很多,也面临很多新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继续推动课改的顺利进行。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教研人员、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面群策群力,协同共进,努力围绕并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素质这个目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