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农村小学留守学生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
其他论文之农村小学留守学生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把孩子交由长辈或亲属抚养教育管理的未成年学生。现在,这个群体的学生在我国已相当普遍,农村尤其明显。由于亲情的长期缺失,“留守学生”的情感、教育、心理、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留守学生”问题不再只是一个学校教育问题,已经演变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学生”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我们张嘴小学在校学生320多人,家长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的将近180人,“留守学生”在全校学生中占56.3%。经过全体教师的调查分析,目前,“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留守学生”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心理缺陷严重,性格培养受到影响儿童时期,正是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父母在这一时期的态度和行为,往往会对孩子性格的塑造产生很大影响。由于常年与父母分离,“留守学生”缺少父母的关爱。亲情的缺失,“留守学生”普遍表现出内心封闭,情绪消极,贫于感恩意识,缺乏爱心和与人交流的主动性。不少“留守学生”心理承受力差,有的内向、自卑、沉默、悲观、孤僻、冷漠,有的骄横、任性,性情冲动,脾气暴躁,好走极端,常常将一件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恶性事件。这种性格和情绪缺陷,对孩子的人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2.“留守学生”缺少家庭教育环境,身心健康成长受到影响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甚至其他亲属照管。老人重于溺爱,亲友疏于管教,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孩子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生活经验等各方面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更缺少精神和道德的引导与管束,无疑会对他们的人格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孩子年龄尚幼,思想单纯,自我约束能力差,行为习惯可塑性强,纪律法制观念淡薄,加上缺乏分辨是非的判断能力,容易迷失方向,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思学习、进取,迷恋网吧、游戏厅,以致放任自流、厌学辍学、心理生理发育失衡、德智体发展滞后等等,有的模仿社会不良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留守学生”没有家庭监管,学习成绩受到影响。 祖孙辈的年龄相差40到60岁,农村老人70%以上是文盲,更是“科盲”,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无法顾及,致使“留守学生”的校内外学习丧失家长监管,缺少学习动力。与非“留守学生”学生相比,不少“留守学生”自控能力弱,学习习惯差,在家几乎没有看书学习的习惯。“留守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不适应,容易厌学,成绩不理想。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学生”学习不用功,得过且过,外出务工的家长反而向孩子灌输“上不了学,今后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挣钱”的意识。这样潜移默化,极易助长一些成绩不好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 的思想,自我要求不高,学习不求上进。结果,在“留守学生”中,大部分学习成绩不好;成为“双差生”。 4.“留守学生”缺少有效的亲情管护,人身安全受到影响。 “留守学生” 不少都被托付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亲朋好友照管,更有个别学生,甚至是女孩,家长让其独自留在家中,存在很大安全隐患。“留守学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留守学生”由于缺少家长监管,在水塘中游泳,在鱼塘边垂钓,在国道上飞车,在网吧中沉迷……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成为影响学生安全的一大隐患。时常发生“留守学生”受到伤害的悲剧。 二、针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 “留守学生”的出现,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问题,是城乡就业壁垒打破以后出现的必然现象。如何使“留守学生”更好、更健康地成长,已经成为一个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作为担负教育教学重任的学校及其教师当然不能等闲视之。我校解决“留守学生”问题,采取以下对策: 1.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设置“留守学生”专用花名册及其家庭住址、家庭成员、家庭经济情况和在校的思想品德、日常行为、学业成绩等档案资料。利用档案,记载好“留守学生”父母外出务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和“留守学生” 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法等。学校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让家长尽量做到定时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2、学校设立“亲情热线电话,”免费给学生与家长沟通的平台,增强感情 的交流和沟通。学校利用微机室,通过固定的时间对留守学生免费开放,让他们与父母进行视屏对话,增强感情交流。缓解留守儿童对亲人的思念。 3.创建新型的班级机制 动员和接纳“留守学生”在校寄宿,辅之以有效的监护。缺少有效的家庭监护的“留守学生”大多存在懒惰、草率、自由散漫等行为特征。为了给“留守学生”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将部分“留守学生”安排在学校寄宿,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群体的爱心,逐步形成勤奋、认真、严谨、进取等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要当好 “留守学生”的直接代管责任人,全校教师与“留守学生”结对,成为“留守学生”的“代管家长”。“代管家长”的职责:定时找“留守学生”谈心,交流感情,了解“留守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定期清理“留守学生”的生活费用,让孩子少有余钱、但也绝不少钱;监督“留守学生”的学习和日常行为,对不同情况的“留守学生”因材施教。学期末,学校对进步较快的“留守学生”给予表彰奖励。 4.实行“谈心日”制度 班级定期召开“留守学生” 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留守学生”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教育“留守学生”遵规守纪,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同时认真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让“留守学生”深切感受班主任、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为“留守学生”打开“心结”。培养“留守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性。让每位学生得到发展。 5.建立应急机制 建立“留守学生→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学生”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及时告知委托监护人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使“留守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办公室开设专用电话,让“留守学生”跟家长保持联系;通过书信与家长定期联系,运用发放《致“留守学生”家长书》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留守学生”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6.重视和家长的合作教育 建议父母外出务工要尽量把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时,做到在外地多与孩子联系,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之时捎寄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亲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使孩子有“父母行千里,心中有孩子”的美好感受。毕竟骨肉亲情是别人无法取代的,也是金钱弥补不了的。外出务工的父母不能为了“挣几个钱”,而“丢一代人”,忘记了尽到抚养教育孩子的天职。绝大多数农民工之所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让家人的生活状况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读好书,日后有出息。但大部分人的希望最后都是事与愿违,结果是“挣了票子误了孩子”。因为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有心,限于经济条件,他们也很少给孩子打电话或经常回家看孩子,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的真空。因此,外出务工人员一定不能忘记自己对子女的监护职责,多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和关爱,尽量避免或减少与子女产生亲情上的隔阂。如果是接受“隔代教育”的“留守学生”,可让其发挥积极的作用: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也是促进孩子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 7.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 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并且使这种教育延伸到课堂以外,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教师要多与“留守学生” 面对面地沟通,多在生活上关心他们。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重要的指引者,教师一定要多给“留守学生”一点爱心,多给他们一丝微笑、一份关注、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声问候……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他们,去善待他们,让“留守学生”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劳动力还将继续流向城市,留守子女队伍必将不断扩大。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成长问题是当前以至今后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社会问题。好在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和各级政府的重大关注,我县及时成立了“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作为教师,应该为“留守学生”教育问题责无旁贷地积极工作,也寄希望于各界人士踊跃参与,齐抓共管,为“留守学生”的义务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