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用心浇得百花香——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用心浇得百花香——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语文论文之用心浇得百花香——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 ‎  【内容摘要】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就充分指明了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不同,根据学情,进行分层次的写作指导,通过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关键词】  因材施教  分层次   作文   教学 ‎  有人幽默地说:“初中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作文成为三怕之首,可见学生“畏文如虎”。但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体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渠道,是每个教师必教每个学生必学的内容。那么,为什么学生会如此害怕写作文呢?‎ ‎  一般来说,传统的作文训练,教师过分强调学生写作能力同步训练的重要,命题单一,指导统一,批改划一,讲评归一,往往用一个标准、一套模式、一种方法、一条思路去指导全班几十名学生的作文训练,学生没有选择余地,日久生厌。心理学理论认为,这种作文训练 “一刀切”的做法是严重违背中学生心理发展客观规律的。‎ ‎  中学生虽然处在发展的同一个阶段,心理活动具有某些共同性或普遍性,但是,不同年级、不同班级或者同一级的不同学生之间在心理发展的水平、心理活动的方式、特征诸方面并不都是整齐划一的。正如我国著名的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人间的思想、情感诚然不甚相悬,但也决不会全然一致”。既然学生的写作心理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作文教学就应该充分适应这种个性差异,根据学情以学定教,不要任意限制学生写作的题材和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题目,取材立意、布局谋篇等都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基于上述情况,我在平时作文教学中主要分为三步来施行。‎ ‎  首先、是“察材”。只有对学生的作文水平做出客观评价,基本做到准确“定位”,才能为 “因材施教”打下基础,因此我把“察材”的时间放在在初一第一学期。‎ ‎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除了集体教学外,主要就是针对各类学生,采取不同的辅助教学策略,通过对学生各种形式的书面表达练习的了解和把握,做到对他们的写作水平“了然于胸”。‎ ‎  其次,是“分材”。“需要层次理论”‎ 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与高级之分,其中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站在理解、尊重的角度,与学生进行平等耐心的心灵交流,使他们对学习有一种渴望和心理需求,进而产生求知的欲望。所以我根据一学期来学生的写作情况,结合他们自身的要求进行四个层次的划分:优秀层、良好层、合格层和待进步层,使因材施教更有针对性。‎ ‎  第三、是“育才”。这是我在作文教学中因材施教过程的体现。‎ ‎  首先,在命题上要有选择性。在命题时,我主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出发,每次命题尽量提供难易不等、类型不一的2-3道作文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任选其中一题完成作文,倾吐心中的“积蓄”。‎ ‎  其次,在指导上要有针对性。在作文写前指导针对学生实际,因人而异,对作文的目标进行分层指导,确立不同层次的习作效果,以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要求。‎ ‎  对于优秀层的学生,因为他们写作基本功扎实,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准确地把握题意进行写作,文章内容深刻。对这类学生,我充分发挥他们写作的主动性,注重给他们指出发展方向,让他们树立“精品”意识,消除“骄傲自满”的情绪,大胆去想,大胆去写,写自己之所未写,写前人之所未写,力求创新,以“新”‎ 制胜,主要从立意新和构思新入手。立意新,就是在分析问题、对待事物上,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事物,用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写一个令人尊敬的人,不必象以前那样写他的热心助人,关心集体等,我们可写他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突出他鲜明的个性;构思新,它包括内容上的创新和写法上的创新。内容新,从大处说,写社会中的新事物,特别是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事物,使人感到生活的美好和社会的进步;往小处说,写自己经历、体验、感受那些富有个性特征的东西。如班上有位同学写作文,刚开始所选的材料比较陈旧,难以出彩。后来经过习作点评的指导,她选择了比较新颖的材料,配上她的语言技巧、驾驭语言的能力,文章的层次提升了很多。还有一次,在作文活动课后,我让他们去写一篇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写作前,我提示优秀层同学不仅要写清事情的整个过程,更要写在参加活动中的内心体验,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作文交上来发现,很多学生把自己当时的内心世界细腻地表达了出来,从而也更深层次地体会到了亲情的可贵。‎ ‎  对于良好层的学生,因为他们能根据命题和个人表情达意的需要独立地写作,内容具体,文从句顺,所欠缺的,就是锦上添花,画龙点睛。我对他们重点指导怎么使语言个性化,表达更生动,文章更精彩。首先,看他人比自己。我在充分肯定了他们写作的优点后,鼓励他们多拿他人的优秀作品来品味、对比,感受他人作品的优秀,刚开始他们都不以为然,甚至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别人的优秀作品,于是我就和他们一起分析,说说别人的优点,找找自己作文中的不足,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从效仿他人到自成风格。同时,我也特别注意对他们在选材上、结构上、表达上等方面进行指导。例如,在描写上我鼓励就他们多使用恰当的比喻、拟人的修辞,将平淡的描绘变得形象、生动;又如在结构上,我让他们多采用前后照应的写法;行文上,我让他们适当使用过渡段,篇末恰到好处地点题等。这些,都让这一批同学的作文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  而合格层学生,由于他们尚处于半独立写作阶段,虽然大部分能按要求完成作文,语言也基本通顺,但因为没有掌握好写作技巧,因此,跟优良生相比,他们的作文能力明显较弱。所以我更多地是关注他们文章的语句、结构和篇幅上。比如有同学习作内容很不具体,就侧重指导她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班里有位同学,她的文章语句通顺,可是写的内容很少,一篇文章不到三百字。写过程,往往只有一两句话。我就指导她怎样写过程,启发她写出事情的细节,这个人物当时是怎么做的,做了哪些动作,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想象出来,再用哪怕很直白的语言写出来。平时,就多让学生学写读书笔记、多品味习作中的好词好句好材料,多积累写作素材,多观察、写日记、周记。‎ ‎  待进步层的学生一提到写作文,便成苦瓜脸,尽管搜肠刮肚,最后还是不知写什么,只好凑合着完成,结构不完整,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和标点错误较多,字数相差较大,作文的质量较差。对于这一层次的学生,我发现,他们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首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对写作不感兴趣。因此,对他们的指导,第一步是培养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所以我认为首先要指导他们把句子基本写通顺,把过程基本写完整,错别字尽量少一点,作文要有真情实感。然后在此基础上再逐渐提高要求,只要他们有点进步,我就充分肯定,并在班级点名表扬,这样就有相当部分同学在我的表扬中渐渐进步起来。‎ ‎  此外,对具有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学生,我侧重于指导他们对材料进行精加工,使他们认识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材料背后蕴藏的意义;对具有集中性思维品质的学生,则启发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帮助他们广泛占有材料,并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处理材料,让不同的“材”有不同的发展。‎ ‎  第三,评价分层,批改要有灵活性。首先,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评价。因材施教承认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就需要不同的评价。我在批改作文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作文,批改的侧重点也是有所不同。我在批改半命题作文《---的味道》时,对优良生,鼓励他们在写作过程中边写边改,在培养他们自改能力的同时,批改的重点放在思想和情感之上;而对合格生,则侧重评价他们在作文中的谴词造句、内容的完整上,我一般先提出修改意见,让他们自己修改,并且反复几次,作文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提高,但耗时也比较多;对少数待进步的学生,我的批改要求就适当降低,尽量做到面批面改。通过这样,尽量让不同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次,由于学生是不断发展的,随着他们的发展,作文评价也应该循序渐进,因此,对同一学生也应该有不同层次的评价,比如开学时的评价和期中考后的作文评价就应该不同。‎ ‎  陶行知先生曾说: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其实,我们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同园丁培养花卉一样,要先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然后再施以适宜的肥料、水分、阳光,并及时清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越长越好。‎ ‎  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深入学生心灵,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就一定能浇得百花香!‎ ‎  参考文献:‎ ‎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12年3月 ‎  2、《郑北京爆破作文?序》刘锡庆,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年7月版。‎ ‎  4、《自能作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洪晓东  2007年4月 ‎  3、嘉兴市陶行知研究会编 《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2006年5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