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心得)之初中生物新课程的实施策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心得)之初中生物新课程的实施策略

生物论文之初中生物新课程的实施策略 ‎ ‎  (一)课堂教学策略 ‎  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  1.课堂教学目标 ‎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  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落和忽视,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 “肢解”的人,甚至是被窒息的人。新课程要求老师们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育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 ‎  第一,要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像、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让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 ‎  第二,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种对人的情感和道德的普遍关注是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难以企及的。‎ ‎  也许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在课堂上有机地实现三者的整合,有的整合还显得机械、呆板。但是教师有了这样的意识和追求,我们所看到的课堂就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关注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在学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体验。‎ ‎  2.课堂教学活化 ‎  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 “闷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闷课的结果是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思维的发展。如何活化课堂教学?‎ ‎  (1)解放学生 ‎  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受到诸多的限制,因而变得盲从依附。而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质问、怀疑、批判教师或教材及权威观点;学生是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决不能因为学生见解的独特或不完善乃至片面,而受到不公正评价等等。在这种新的课堂中学生大大地解放了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会因此变得思维敏捷和富有创造力 !‎ ‎  (2)开放教材 ‎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惟一对象,中学六年的生物课就是学懂几本教材,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去学教材、 “钻”教材,甚至去背教材。教材被绝对化了,教学变成了教书。新课程要求: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对教材可以进行补充、延伸、拓宽和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 ‎  (3)开放“过程”‎ ‎  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而是强调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在师生互动中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就像布鲁姆所说: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  过程的开放,也许最让老师头疼和为难的是教学进度不好掌握,我认为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问题:首先,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其次,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是学生发展进而的根本后劲。‎ ‎  (4)开放“时空”‎ ‎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空间较为封闭、狭小,眼界局限于书本,局限于教室,这种封闭的时空使学生的童年心灵过早地打上了成人的烙印,使那种 “白云、蓝天、小鸟、青草、溪流、鱼儿、山羊、风筝”的童年印象过早地成为遥远的过去。新课程突破了“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学生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也不再只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延伸到自然界和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雷雨,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这部宏大、深邃的“无字书”走进了新课程,成为学生阅读、思考、探究的对象。学生通过这部书,观察奥妙无穷的自然,认识奇妙精彩的世界,了解广阔复杂的社会,体味丰富多彩的生活。‎ ‎  学生的解放,教材、过程、时空的开放,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焕发出生命活力。课堂 “活”了起来,学生和教师都能找回那丢失已久的“自我”,构建起丰富的精神乐园,享受生命成长的欢乐。“活”表面上是课程的内容活、形式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活”‎ 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意味着师生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精神的感召。‎ ‎  (二)教师应变策略 ‎  1.转变观念 ‎  观念是改革的先导,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观念对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本次课程改革是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 “启蒙运动”,我们可以看到生物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和接纳,逐步树立起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  (1)新的学生观 ‎  怎么看待学生,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新课程以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突破了学科本位的观念,把课改理念提到了时代发展高度,它意味着基础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是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尊严和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的教育。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反映在教师身上,就是学生意识的形成:一是学生本位意识:即一切以学生为本,心中装着学生,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身心健康、人生幸福。“关注每一位学生”已成为教育的基本思想,这与传统的以学科为本位的“目中无人”‎ 的教学形成鲜明的对比。二是学生主体意识:即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三是学生个性意识:即把学生看成是独立的人,应该成为广大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  (2)新的课程观 ‎  课程观制约、决定教学观,教师怎么理解课程,相应地就会怎么理解教学。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 “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所以课程被简化为学科,进而被窄化为知识。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需思考,因此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普遍缺乏课程意识,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而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知识,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调整和变革。‎ ‎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消极的解释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让教师找到了课程的感觉,形成了课程的意识,以教材为平台,充分地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学中再也不是以本为本,把教材作为 “圣经”解读,而是十分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向儿童经验的回归,注重对书本意义的多样化解读。因此,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 ‎  (3)新的教学观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怎么理解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在传统的教学论中,教学被定位为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 活动,教师因此形成了强烈的本位意识。一是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二是表现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克隆教师讲授的内容。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学的独立性丧失了,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遏制学的“力量”。‎ ‎  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对教学关系的正本清源。在新课程中,教师逐步形成了 “对话”意识,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也意味着上课不是单向地付出,而是生命活动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所以,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和互动。‎ ‎  2.转换角色新课程凸显了教师角色的下列特征:‎ ‎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换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教师应从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换为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实际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就作了这样的描述:“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是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是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这一转换。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  (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 “专利”。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  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新课程把 “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摆上了议事日程,促进了这一理念向现实的转化。‎ ‎  实际上,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广大教师参应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在教学的同时开展研究,使教学与研究 “共生互补”。教师应坚持写实验日记、教学随笔。教师应经常在一起讨论实验中的问题,主动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请别人为自己提供帮助,自己也为别人提供帮助。这样才能使教师身边发生的、与教师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解决,真切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就是“行动研究”,它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是在教学的活动中进行的研究;是对行动的研究,它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是行动本身。“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  这一点首先表现在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上,教师应努力把教材作 ‎  为课程资源来使用,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出个性化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其次表现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上,这次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强调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是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教师必须有课程资源的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效果。调研中我们发现,教师一方面为课程资源欠缺而发愁,另一方面在积极主动地开发可用资源,从而使教学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层开。实践证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阔了教师的教育视野,扩展了教育内容,尤其重要的是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育教学智慧。‎ ‎  可以说,本次课程改革将使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中接受考验,经历换脑、充电、反思的过程,然后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正在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实现新课程培养目标而付出艰辛的努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