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如何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论文之如何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内容摘要: 根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德育教育在新课改中的重要地位,根据语文新课程的特点和标准,在自身新课改教学实验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作了论述。 关 键 词: 德育,新课程,渗透,教材,语言,活动,作文。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上,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①同时语文课的性质和内容,也决定着它的教学是一个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的过程。 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自然的、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渗透。 思想教育既不能单靠说教,也不能脱离教材,因为深厚的感情是在深刻的认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即所谓“知之深而爱之切”。 1、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汉语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对于我们少数民族区域的语文教学来说,更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有不少学生由于受本地方言的影响,在拼读音节时,经常闹出笑话。 在教学三拼音“huB”时,我让学生组几个词,其中一苗族学生站起来说“开发”(我们这儿的苗族同胞在发“huB”这个音时,很难发准,大多数都读成了“fB”),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还有个别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连这个都不会读,真笨!”“苗子!”(“苗子”一词在此带有讥讽、嘲笑的意思)听到此,我在纠正了这位学生的发音后,向学生们介绍道:“我们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其中有55个少数民族,而各民族又有各民族的语言……我们共同生活在祖国这个大家庭里,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他们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我接着问:“那你们大家说一说,刚才xx同学读错了,我们该不该笑他?”“不应该”“那应该怎么做?”“帮助他!”…… 抓住这一件小事,我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民族情感教育,使他们懂得要尊重和热爱各族人民;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的精神。 2、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看图识字真有趣》(语文S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我首先出示课件(日、月、马、鱼的象形字及相应的画面)让学生猜一猜,并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然后讲解:“这是古代人用于记录事物的符号,是一种象形文字。我们今天的文字有很多都是象形字。”接着采用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们讲述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初步感悟汉字的文化内涵,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3、在讲读课文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位教师在上《树叶》(语文S版教材一年级)一课时,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最后的总结更是让这节课的教学达到了高潮。 在快结束本课教学时,这位老师并不是急于自己总结,而是用课件展示了人类大肆砍伐树木,树叶凋零,一棵大树正在哭泣的画面。然后问道:“大树为什么哭了?”学生回答完后,老师接着让他们讨论:“那你们有什么办法能让大树笑呢?”学生们在前后美丑鲜明对比的画面中受到了深深地震撼,踊跃发表意见:“不能乱砍伐树木”“要爱护树木”“要爱护大自然”“要保护环境”……“大家说得真好,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瞧,大树笑了。”这时,屏幕上出现了大树欢笑的画面,这堂课也在欢笑声中结束了。 这位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向学生渗透了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真正做到了“课已终,情未尽”。 不同的课文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不同,所要进行的思想教育也就不同,如《花朵》《共同的家》《学校是乐园》要让学生懂得对祖国、对家乡、对学校的热爱之情;《金色的房子》要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亲和团结、友好相处;《常说的一句话》《轻轻地》则要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关爱他人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 二、利用语言,进行德育渗透。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发于情,莫始于言。”充分利用语言技巧营造氛围,利用情感教育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比如在上《花朵》(语文S版教材一年级上册)一文时,我就利用深情的语调朗读,又用手势、动作、姿态来辅助表达情感。此时此刻,一种强烈的爱国热情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滋生。 再如一位教师在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时,竟学习用毛泽东的家乡话来深情地朗诵这首词,再配以恰到好处的手势、动作、姿态,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 三、开展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俗话说:“触景生情”,多开展活动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体验情感的环境氛围。如在上完《常说的一句话》(语文S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后,我在班上开展了“相互交往讲文明” 的活动。 活动前,让学生自己先搜集礼貌用语,然后分组展开一系列的比赛。首先是“礼貌用语”答题竞赛,题目有:⑴ 求人帮助时说(“请”);⑵ 与人见面要问(“好”);⑶ 得到帮助时要说(“谢谢”);⑷ 与人告别时要说(“再见”);⑸ 妨碍打搅别人时要说(“对不起”);⑹ 接受别人道歉时回敬一句(“没关系”)…… 接着是运用“礼貌用语”即兴表演。题目有:⑴ 爸爸下班回到家中;⑵ 你回到家中时,家里来了客人,而父母还没回家;⑶ 爸爸和妈妈吵架以后,气氛很紧张;⑷ 你不小心把一个小妹妹撞倒了;⑸ 别人无意间弄坏了你心爱的玩具……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仅对礼貌用语有了一个较系统的认识,而且扩展了课堂知识,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增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培养了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 四、利用作文,进行德育渗透。 “教写作是为了育人,但育人必须从教写作中体现出来。离开了写作知识的学习和写作能力的训练,那么育人就没有了附着点,成了空谈。”②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做到既教文又育人,将德育渗透到作文教学的过程中。 作文在一年级表现为“看图写话”,例如在教学《语文百花园六》(语文S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的看图写话时,我就在引导学生写话过程中渗透了要关爱他人的思想教育。文中插图的大意是“一只小花狗扶老山羊过桥”。我以几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展开想象,先说一说:“⑴ 小花狗帮助谁过桥?⑵ 它怎样帮助别人过桥?⑶ 你们喜欢小花狗吗?为什么?”学生在“说话”中,逐渐了解了图的大意,并深入地明白了“弦外之音” 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要学会关爱他人。这“弦外音”还被这些孩子们带进了“作文”(看图写话),带进了日常生活,德育教育潜移默化地感染了他们。 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③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语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德育的渗透,迎着“新课改”的强劲东风,携手共进,用智慧和汗水去培植祖国的花朵。 本文思考: 如把德育看成是人对社会进步与文明的认识和规范的一种行为,那她既是一种进步文明的理念,又是一种文明进步的实践活动。她广泛体现于社会之中,作为以人为本的铸造基地学校,她的活动中无处离不开德育,因此,每一个教学活动也都无处不渗透着德育。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合作与参与者,应该自觉地将德育赋予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