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如何引导学生研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如何引导学生研读

语文论文之如何引导学生研读 ‎ ‎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由于过分强调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等,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进行研读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一种改革,有利于培养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所谓研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带者问题,收集课文中的相关信息资料作研究性质的阅读。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研读呢?‎ ‎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是引导进行研读的基础。这环节就是将文本信息形象化、情绪化、经验化,以引起学生的体验,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萌生问题。让问题牵引学生向阅读深处走去。开始时可以由教师提问、由学生阅读、研究和解决问题。如教师在指导学生研读《称象》一课时,开始先出示大象图,指导学生观察,并简要介绍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为提出称象问题作铺垫。随后引出问题:象到底有多重?这么大的象怎么称?官员们和曹冲分别想出怎样称象的办法?两种办法哪种好?为什么?曹冲为什么能想出这个称 ‎  象的办法?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你有什么好办法?前面的几个问题是引导学生阅读、研究课文,后面的两个问题则是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从而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新的思考空间。‎ ‎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要逐渐过度到教师启发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标志。例如在教学生学习《葡萄沟》一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提出问题:(1)紧扣课题提问;(2)紧扣中心提问;(3)紧扣课文重点内容提问;(4)紧扣文章写作思路提问。结果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葡萄沟在哪里?课文中说它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葡萄沟的葡萄多?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等等。有了问题就可以促使学生去分析 ‎  、解决问题。这就会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研究。‎ ‎  二、 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  研读是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信息源,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们有效理解与把握。因此,要求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独立自主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这一个环节是研读的关键。‎ ‎  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各自收集的资料加以归类。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整理、归类信息的一般能力。在提取素材本质属性的过程中,提供发展学习者的不同反映,随机地创设情境,具体地帮助学生发展上述一般能力;通过对各类素材本质属性的提取,帮助学习者把握各类信息内容的要素,从而较为深入地理解拓展原阅读范文所包含的意义。这一过程是信息的具体加工过程。如在《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阅读教学后,我开展以“二万五千里长征”为方向的拓展阅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整理收 ‎  集到的资料。有的依据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起因、发展和结速这一时间线索进行整理。也有的从人物、事自然地貌等角度进行归类。师生最后得出这样的看法:就社会事件的资料进行整理,至少可以根据以上两个线索进行归类。通过归类,学生学会了从图片、数据等具体资料中对《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所包含的意义加以印证。又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由于学生对抗美援朝了解甚少,因而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图书馆或者网络上收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学生 ‎  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各种途径(图书、报纸、网络)寻找相关信息。喜欢武器的学生就留意收集战争武器的资料,找到了许多当时的大炮、步枪、飞机的资料;喜欢战争场面的学生就收集著名战役的资料;崇拜英雄的学生找来了重要人物彭德怀等人物传记,阅读了勇士黄继光的英雄故事;还有的学生收集了战争的真实照片和具体数据,等等。这就是信息的初步收集、筛选过程。这一过程的开展可以贯穿于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不同的类型的活动之中。‎ ‎  三、 交流评议,拓展提高 ‎  研读要达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境界。它要求在阅读结果的不统一中发掘阅读信息和成果的最大蕴藏量。学生的不同见解、一知半解或一分肯定、一点儿怀疑、一声感叹。都可能是他们真正的收获。组织讨论交流成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交流在阅读过程中所作出的选择、判断,以及在研读文本和阐释义理过程中的新发现。‎ ‎  学生把独立研读的发现,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汇集整理研究所得的观点和结论,然后再选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同学则补充、反驳、完善,最后师生共同评价。如开始学习课文《忆铁人》时,学生对王进喜的理解相当模糊。有的学生认为“王进喜那种精神很高尚,但是在印象中离我们很遥远”通过研读课文,学生找寻有关资料,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一组学生从王进喜对工人孩子的关心中感受的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自己情感的人;另一组学生将王进喜带头跳进水泥池的故事讲给同学听,认为 ‎  王进喜是一名对党忠诚、对工作极其负责、不怕死的人。这种细节一下子拉近了王进喜而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这对正确理解人物形象起了很大的作用。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展示各自的认识和看法,不同视角之间的相互碰撞与补充,使学生完善、加深了对阅读材料的认识。这一阶段是信息的深度加工阶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