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设置
数学论文之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设置 内容提要: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应来源于生活实际又应用于生活实际。而情境作为联结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纽带,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以及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 1、制造悬念,创设情境。 2、巧妙设问,创设情境。 3、充分利用儿歌或童话故事创设情境。 4、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挖掘活动情境。 5、联系实际,挖掘生活情境。 二、创设情境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情境设置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不能为情境而情境。 2、情境设置应具备合理性。 3、情境设置的内容应该是健康向上的。 4、情境设置应注意生活化与数学味并存。 所谓教学情景,就是将生动的画面,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或者某项活动,甚至是某种现实情境中的声音运用到课堂中来,再现某一生活场景;或者直接让学生进入生活,进行现实体验。教学情境的设置是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心理机能,通过创设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的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信心,并有效地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合作水平。因此,情境设置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已越来越被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所认同。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呢? 第一,制造悬念,创设情境 制造悬念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使学生怀着积极的态度,满腔热情地投入认识过程。教学终了,学生获得了知识,悬念得以解答,学得愉快、记得牢固。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我在课前谈话中先提出问题:“同学们都过过生日吗?每年一次的生日总让我们更加体会到父母、亲人的关怀,可是小明今年八岁了,却只过两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他的爸爸妈妈忘记了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学生很好奇。这种悬念的制造,令学生兴趣大增,都急切地想了解原因,使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进入了学习过程。 第二,巧妙设问,创设情境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适当地选择、安排提出好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好胜心和创造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兴趣浓了,思维也就活跃了。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紧接着我又追问:“为什么圆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的也很牢固。 第三,充分利用儿歌或童话故事创设情境 儿歌和童话故事充满童趣,比较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例如:我在讲授《乘法》时,引入童谣: 1只青蛙2条腿,2只眼睛1张嘴,扑通一声跳入水; 学生热情空前高涨地往下接: 2只青蛙4条腿,4只眼睛2张嘴,扑通两声跳入水; 3只青蛙6条腿,6只眼睛3张嘴,扑通三声跳入水; 4只青蛙8条腿,8只眼睛4张嘴,扑通四声跳入水; 5只青蛙10条腿,10只眼睛5张嘴,扑通五声跳入水; 6只青蛙12条腿,12只眼睛6张嘴,扑通六声跳入水; 第四,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挖掘活动情景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多动手,可以促进他们的感觉能力、语言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无数事实也不断表明,儿童知识的积累是在反复的动手操作中实现的,动手操作是儿童获得灵感,丰富自身经验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充分使用学具,在拼拼、折折、剪剪、画画、量量的操作中获取知识,这种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 例如我在教学圆锥体积的时候,是这样设计的。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手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然后设问:你觉得这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它们的体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能用我们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去验证你的猜想吗?这样一来,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证实自己的想法,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学生创造了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机会。 第五,联系实际,挖掘生活情景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将服务于生活。数学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可以说,生活才是数学的灵魂。学生只有在实际生活中去感觉、去验证、去应用,才能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道题目讲了很久学生还弄不懂。但是老师如果将这道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马上能解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比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统计》的内容时,我结合班上数学课代表改选这一实际情况,先让同学们投票,之后再统计出谁的票数最多,谁就是数学课代表,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教学,由于选课代表是同学们非常关注的事,因此,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们很自然地把选举和统计联系起来。 第六,创设情境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情境设置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不能为情境而情境。 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需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那么的教学情境也应着力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顾汝佐先生曾指出:“情境设计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为教学目标服务,要凸现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突出知识本身的思考性、开放性和挑战性,促进学生进行思考,理解知识的重难点。反之则形式化表面化,只能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 2、情境设置应具备合理性。 设置教学情境应注意其合理性,切忌虚假和形式主义。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给学生创设买东西的情境,不能说一支铅笔10元钱,一件衣服3元钱,一个篮球8角钱等等,这明显是与现实生活相违背的。 3、情境设置的内容应该是健康向上的。 大纲要求我们应该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当中,因此在教学情景的设置中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心理辅导,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4、情境设置应注意生活化与数学味并存。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数学情境的生活化并不是说数学等同于生活,而是要对生活进行再加工,体现其数学味。对于一个教学情境来说,“生活化”和“数学味”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只是数学情境的两个属性而已,它们可以在同一情境中同时具备。比如三年级老师教学应用题,可以编制这样的题目:“学校组织同学们去秋游,每人预收50元,结果乘车费每人16元,门票费每人28元,盒饭每盒5元,预收的钱够了吗?”让学生解决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他们的兴趣是不言而喻的。其中既有同学们秋游这样浓郁的生活气息,又蕴含了深刻的数学性质:预收的钱和每个人的总支出比较大小,收大于或等于支出,钱就够了,收小于支,钱就不够。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作为教师,应当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去发现,去提出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