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新课程高考对历史概念的考查及其对策
历史论文之新课程高考对历史概念的考查及其对策 [摘要]新课程高考围绕历史概念进行对应性考查的特点十分明确。搞好历史概念教学不仅是高考的要求也是课程标准的规定更是历史教学本身的要求。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学案导学帮助学生了解概念的内涵、外延,为课堂上的探究教学做好准备,又制定了详细的评价标准,便于学生测评提升。教师自身明确理论又再平时教学中注重挖掘联系。这些做法都帮助学生牢固的掌握了历史概念。 [关键词] 历史概念 高考 历史教学 所谓历史概念是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的本质的、全体的、内部的联系的反映。历史概念是历史知识的组成部分,又是历史思维的细胞。所以高考题频频涉及,笔者统计近年试题涉及的重要概念有:谥号、儒学、经学、佛学、理学、国学、阴阳、五行、楚歌、进士科、均田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市坊、草市、湘军、清末新军、民教冲突、平均地权、民族主义、国民革命军、驼峰航线、三个世界、民主主义、平等主义、共和主义、自由主义、联邦制、邦联制、自由贸易、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等等。可以说近年历史试卷的难度值不断提升就是由它们所决定的,考查结果也显示考生的失分也集中在这些题上。 在下面这两道高考题中,大家就可以看出高考对概念考查方式发生的变化: 2010年浙江文综卷第18题: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95年全国Ⅰ卷选择题第5题: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这两道高考题都是对“闭关政策”这一历史概念进行考查,只要学生能认识到:“闭关”并不是取缔海外贸易,而是从贸易主体、贸易区域、贸易商品等方面进行严格限制,就能答对这两道题。但这两道题的呈现方式是不同的:浙江文综卷第18题用“南澳一号”来创设情境,以“大臣”关于对外贸易的奏折为依托。而95年全国Ⅰ卷选择题第5题直接问其含义。这体现新课程下的高考围绕历史概念用三新(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来考查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 像这样围绕历史概念的题目在2010年高考卷中还有:安徽文综卷第17、21题,福建卷22题,全国Ⅰ卷16题等。 仔细分析这类问题的特点是:提出一个理论概念或范畴,以与其相吻合或相印证的史实,为正确选项来设计问题。① 我将其概括为对应性考查。这种对应就是史料与史论的对应,对应的过程就是历史思维的过程。这种考查也是由《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和历史学科本身决定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将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知识内容主要由具体历史史实和抽象的认识两部分构成,它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①具体历史史实②基本的历史概念③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② 由此可见,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过程就是使学生对历史史实(包括具体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经过感知表象阶段,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在此过程中,历史概念上承历史史实,下联历史规律,是两者的中介和桥梁,是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不可缺少的阶梯。 一个个的历史概念,就是一个个的历史单位,若干个历史概念就形成了相关的历史知识系列,概念群之间纵向、横向及其立体网状的序列化,就是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换句话说,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就是历史概念的体系。 因此,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让历史概念教学有效、高效,是一线教师的使命。现将我的一些做法形成文字,以抛砖引玉。 一、学生方面: 1、在预习中了解概念的外延和内涵 。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明白一般的历中概念所包含的外延和内涵的基本要素。历史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的内部结构,它包括时间、地点、内容(过程)、结局等史实要素。历史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的外部联系,它包括背景(原因、条件等)、与之相关事件(事物)的联系、性质、作用和影响等评价要素。以人民版教材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百家争鸣为例,本节的核心概念是百家争鸣,涉及重的要概念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仁政、民本、有教无类、性善论、法治等,儒家这一概念的内涵有:时间、代表人物、发展历程、主张,外延有:背景、不同时期的作用、影响等。然后要求学生以此为范例把握每一章、每一节的每一个历史概念,让学生在上课前做好预习。 为防止学生预习后没什么印象,我们采用学案导学模式(见下图)。 我们的学案采用填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些空就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关键词。学生在自习课上结合学案进行预习这就发现了很多问题,在寻找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性质和影响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使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有了探究和讨论的话题,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从而形成对概念的准确认识。 2、确立详细的评价标准,便于学生测评提升 我为学生确立的掌握概念的三层次标准如下: 第一层次: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理解概念是指对所学概念的一些理性的认识,能够用语言表述它的确切含义,知道它具有哪些本质属性及它包含哪些对象,还要知道它和其他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层次:牢固地掌握历史概念。掌握概念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概念,能够指出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并能按一定标准对概念进行分类,形成一定的概念系统。 第三层次:正确地运用历史概念。概念的运用就是把已经获得的概念运用到个别的、特殊的新情境中,这又叫概念的具体化。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在各种不同的具体情况下,辨认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运用概念的有关属性进行判断推理。 有了具体标准之后,学生就会不再认为掌握好一个概念就是背过了事,而是在学习中不断加深认识,通过习题训练和新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二、教师方面 1、明确基本理论。 历史概念的心理过程有:感知、知觉、记忆、表象、现象、思维等几种基本的心理过程。③ 历史概念的形成方法概念形成的方法有:定义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析、归纳与演绎、实例论证。④历史概念的发展。 任何概念的形成都是过程,概念内容的完善,概念系列的形成,这是历史概念深入发展的两种重要形式。⑤历史概念的一般分类是:一是按其所反映的历史事物的范围,可以分为专指性历史概念(史实性历史概念)和泛指性历史概念(理论性历史概念); 二是按其所反映的历史事物的内容,可以分为历史人物概念、历史事件概念、历史名物概念和历史现象概念;三是根据概念的简易程度可分为,单一型历史概念、复合型历史概念、理性型历史概念⑥。在教学中,我们要以这些理论为指导例如我们知道理性型概念(如半殖民地)具有跨度大、容量多、含义深、理性强和高度概括的特点,教材中也没有明确定义,所以我们不要抠定义、追外延、究内涵而是恰当的揉合于史实中,随着对一些史实的掌握学生就会慢慢的会运用这一概念,而揉合与运用正是一种难得的历史思维能力。 2、挖掘概念的关联,深入剖析历史概念 以闭关锁国这一概念为例,谈一下怎样挖掘概念的关联⑦。与闭关锁国发生的关联有: (1)具体史实关联:政府多次下达的禁海令;限制开放通商的口岸到广州成为唯一允许对外交流的口岸; 对来华外商的活动区域、时间、聘用人员的限制规定;对出口货物的限制措施;对外出舰队规模的限制措施。通过关联寻找具体历史事物作为立足点。 (2)时间和地域关联:明清时期,同一时期亚洲的朝鲜,日本等国先后实行。 借此设定概念存在的范围。 (3)因果关联:明清时期中国 封建制度日益走向衰落;对人民加强控制,实行文字狱, 严格控制思想,严禁新思想的传播;占主导地位却具有封闭性的自然经济;明清时期部分反清势力利用沿海地区进行抗清和割据等活动;西方国家要求对华通商和殖民; 中国相对独立的大陆环境;儒家文化倡导“中庸”,缺乏冒险和创新精神。以进一步认识概念与外部事物的因果关系。 (4)对应关联:积极进取,殖民扩张,对外开放政策。即找到概念的对立面。 参考文献: ① 姚锦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8期 ② 北京师范大学考试测量研究中心《高中历史考试测量新坐标》 东方出版社 2006.9. ③④⑤ 黄慕洁 白月桥 《中学历史教学》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7.5 ⑥ 杨子坤 《特级教师点拨高考 历史卷》学苑出版社1998.8查看更多